我与张大千合治印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人刻生肖,学者传吉祥。海上印坛佳闻迭出:资深名记陆谷苇博学广闻之外,又喜好收藏。他所收藏的一枚吉祥生肖印,陶瓷质地、上刻白文小山羊,古朴如旧物。印面上栩栩如生的山羊俯首信步,似秦乎汉、亦步亦趋,小巧玲珑、宛然成章,原作绘图出自大师张大千之手,小印则为笔者的得意之作。
  大师张大千早年与业师马太龙友善,当初交往甚密,但在浩劫来临之际,马先生所藏的大师作品,包括张大千与乃师黄晓汀合作的绝品画幅,一并尽丧于不可一世的“小将”手中。早年先生也曾为大师篆刻,但是,大风堂书画所用印,大部分还是出自方介堪、陈巨来两家之手。
  张大千平生秘玩的二十余纽龙骨化石印全部由方介堪镌刻,此批作品张大千不轻易示人,故很少为人所知。而张大千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绘画时常用的印章,主要还是由陈巨来奏刀。早年陈巨来是大风堂的常客,张大千每有小聚或大庆之宴,经常邀请的要宾也总有巨来。
  晚岁,张、陈两位虽被对岸所隔未能一叙衷曲,但思念之心未尝一日有辍。张大千的新作常由海外邮寄至沪,安持精舍墙上一幅神态逼真的巨来造像,显然也是出于张大千的神来之笔,且是张大千晚年派专人从海外特意送来。而陈巨来也经常以诗词印作遥相应和地思念挚友张大千。
  马太龙先生与方介堪、陈巨来两位同游艺于鄞中印人赵叔孺门下。赵门弟子各路刀法“全盘”继承而杰出的佼佼者,首推方介堪,而陈巨来则以宋元朱文“引领”艺坛,其次还有叶潞渊等,如今前辈师长皆一一离我而去。
  至于赵叔儒的再传弟子,吴人韩天衡出自介堪师伯门下,印风以大胆泼辣享大名;吴人徐云叔出自巨来师叔门下,治印则以缜密精致为当今业内所盛赞;太龙先生传业于笔者,自幼即喜好篆刻,又师从吴中郑逸梅先生研史习文。高祖父沈锦垣字拱之,号问潮馆主人,精于书刻;同光年间从吴县来上海,在点石斋书局任职,躬自翰墨。先祖惟楚公字霜厂,早年篆刻得王冰铁大炘先生指点。印学一艺五世继,吾亦吴门习刻人。
  然而,谷苇所藏、大千所绘、笔者所刻的吉祥小未印,则别有一番原委:某岁,刻碑名手黄怀觉请蜀人张大千手绘吉祥小未图,镌刻成生肖印奉赠吴人郑逸梅,黄刻小印不幸流失于浩劫中,但张大千原作却失而复得。笔者生于乙未,郑逸梅先生适长我一花甲,出生年岁同庚于乙未。于是,先生特意将张大千亲笔所绘小未图见贻。笔者如获至宝,乃精制陶瓷吉祥小未印,俾张大千的遗墨得以长留广传而不失。
  心心互印,脉脉相承;未未传递,骚人起兴。平湖许白凤以诗记曰:“善凿碑文江夏黄,兰亭初拓墨留香;偶从行辈论生肖,不刻鱼螭刻吉羊。”而古人杜工部也有思念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颂之不无感慨!
  谷苇先生,吴中同人,出生年岁也属未,旋将此小未印奉正。先生时出把玩,艺林一时传为佳话。于是,笔者特以海派印坛的赵门传人、吴人篆刻、未者传印等艺人雅趣一并记录,使此吉祥之印及其来龙去脉得以相继沿袭、并广流传及供印坛同人或收藏家参考。
  (作者单位为解放日报集团)
其他文献
“这个想法可以考虑”    20多年前的一天,香港东方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爱国同胞刘浩清先生的老伴孔爱菊回家后半晌无语,刘先生有些不解,便上前询问:“怎么,不舒服?”“不是。”老伴摇摇头。“那为啥一言不发?”老伴叹了口气说:“今天去医院听说香港不缺少女秘书,只缺高级护理人员,缺少高级护士。”“那也不至于不说话吧?”刘先生还是一头雾水。  “我在回家的车上想,要是能办个培养高级护理人员的学校岂不解决
1956年,由父亲领衔,率上海京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我有幸作为随行人员,随父亲一同去,照顾他生活。  那时京剧出国演出相当多,但剧目往往是猴戏(如《闹天宫》)、武戏(如《三岔口》、《泗州城》),一般的文戏怕外国人看不懂。  这回赴苏,也有武戏,但父亲带去的都是文戏。其中一出是《打渔杀家》,一出是专程到杭州向浙江省苏昆剧团学习,赶排出来的昆曲《十五贯》。  这两出文戏在苏联演出以后,那里的观众,不论
近读《谁是嘉兴南湖租船人》(2009年第2期《世纪》)一文后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孔另境是茅盾的内弟。1942年我加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后与他成为同行了。真正与孔认识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我们同属出版系统的民主党派,孔似在“民进”,我属“民盟”。有时一道参加出版系统民主党派的联合民主生活会。我最高兴有孔参加,有他莅会必然热闹非常。孔喜讲话,心直口快大发议论,往往没有遮拦,必遭他人
临终关怀是指对那些已失去治愈希望的患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综合护理.目的是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缓解症状.其宗旨是:始终贯穿热爱生命、尊重科学、顺应人情、精心护理,尽量满足和体现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从而真正维护人的尊严[1].而对临终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有效地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临终前的生命质量。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物是不容忽略的,这就是章太炎西医弟子余云岫先生,而今人恐怕只知道他是“反对中医”的“历史罪人”,这实在是历史的一个盲点。  三十年前,我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室工作,时值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北京正组织全国史学专家编写“民国人物传”,我对近代医学史颇感兴趣,于是报了撰写《余云岫传》的计划,也着实为此搜集了很多资料,走访了二十多位相关人士。后因工作变动,搜集的材料一直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