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就教什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是什么就教什么”,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狼来了》其实就是—— 《牧童和狼》。(出示:“狼来了!狼来了!”)故事里,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更生动形象!
  (2)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触“言”感“意”,“意”由“境”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变换角度读故事—— 《狐狸和葡萄》。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出示:(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狐狸感到“无望”,“无望”就是——绝望,感觉没有了希望,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边走边回过头来说——(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① 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 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学生练读,指名读)
  ③ 言由心生,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 所以,作者这样说——(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你读懂了吗?(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注重多向思维训练,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借助表演读故事—— 《蝉和狐狸》。
  (1)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蝉有什么反应,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出示:“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然后再读读,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说说你的感悟。(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复述,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主要是由寓言这种文体故事性强、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特点所决定的。复述,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了解寓言的表达特色,感悟寓言的深刻内涵。如此教学,得言、得意、得法,使课文这个学习例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226100)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杰叔叔:  您好!  我们大概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吧!您好久没有带我一起玩耍了,我真的好想您呀!  叔叔,您在上海工作辛苦吗?什么时候回来啊?明年元旦您能回来吗?我们都在等您回来哦!  这一年来,我们的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这儿新建了一条商业步行街,热闹非凡。店铺是一家挨着一家,让人逛得眼花缭乱。游人太多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夜晚的景色更是迷人,灯火通明,广场上的音乐声节奏明快,激情四射
老师说的话,学生掂量起来,总觉得很有分量,尤其是表扬、鼓励的话,会久久成为前进的动力。同样,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的批语,尤其是真心赞扬的批语,会为学生爱上写作文点上一把火。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生涯时也曾说:“我上中学时,老师写的一句‘有老舍风格’的批语,至今对我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努力追求的目标……”  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在作文批语中出现的一个赞许的字眼,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鲜
【摘 要】识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部编教材对于识字教学有新的要求。为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开展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打好基础,还要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对他们做好引导:借助课前预习,了解学情,突破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方法,掌握规律;做好阶段复习,板块梳理,夯实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识字方面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规律;梳理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的,其中有些单元主题是围绕游记内容来安排的,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自然奇观”、第五组“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自然景观”。游记类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游记类课文文质兼美、结构清晰,是学生阅读、教师指导习作的佳作。然而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游记类课文的单元整组教学却存在着缺单元核心目标统领、游记类课文学习与单元习作割裂、游记类课文教学年段序列模糊等问题。那么
【摘 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这一单元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人物关系图、联系上下文猜读、进行多视角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名著,扫清阅读障碍,品味人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典名著;人物关系图;上下文猜读;多视角解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在教材中引入
下午,妈妈把我从跆拳道馆接回家,我非常口渴,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有水喝吗?渴死我了!”“哦,我忘了烧开水,你去楼上拿瓶牛奶喝吧。”“妈妈,我也要喝。”在一旁玩耍的小妹妹也高声叫了起来。“好,让哥哥帮你也拿一瓶。”  我跑到房间里,打开牛奶箱子一看,只剩最后一瓶了。哎呀,这瓶不能让妹妹给拿走了,否则我就没得喝了。我拿了那瓶牛奶就要喝。  “哥哥,帮我拿一瓶。”妹妹嚷了起来。我拿下牛奶箱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本段话中的“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存在主语残缺的语法失误。“看着她”作为表示情态的状语位于句首,后半句的“隐隐心疼”则是本句话的谓语,显然“让人”这个介词短语是不能充当主语的,为了符合语法的要求,应去掉“让”这个介词。
又一个快乐的暑假来到了,小朋友们打算如何度过这个假期呢?  不如,去一趟乡村吧,那里,是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  清晨,在大公鸡骄傲的“喔喔”声和小鸟欢快的“啾啾”声中睁开双眼,快点出门去,去看看那不同于城市的广阔天地:  蓝的天,白的云,清亮的荷塘,碧绿的田野,缤纷的野花,芳香的泥土……一切都是那么天然而美丽!  蝉儿躲在树影里,“知了知了”地把你从午睡中唤醒,叫上三五个村里的小伙伴,捉几只鸣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有一书,题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不胜慨叹:当我们看花时,我们在看些什么?  在季老先生那些以留学德国为背景的散文篇什中,《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比较别致的一篇。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人不光爱花,而且爱得奇怪,与中国人相比完全不同。我们把花栽在室内,或放在阳台,或灌溉或使之沐浴阳光,为的是供自己欣赏。可德国人就不一样。文
下列成语里的“一”字各表示不同的意思,你能区别吗?请用线把成语与表示的意思连起来。  1.一心一意 a.单独  2.一唱一和 b.一旦  3.一见如故 c.数目一  4.一尘不染 d.刚,才  5.一鸣惊人 e.一点儿  6.一面之词 f.专一  7.一视同仁 g.同一  8.一如既往 h.完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郝湾小学 温 溪 供稿)  (答案本期找)  二、还原倒装句  倒装句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