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约6~8次,一年约2500次。这样估算下来,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度过,而且我们使用公共厕所的机会和频率远远超过家里的“私家卫生间”。 许多人每次去公用卫生间都会避开第一个隔间,也就是最靠近门口的那个隔间。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第一个隔间一定是最多人去的,肯定也是最脏的。 你是不是也抱有这种想法呢?难道第一个隔间真的最脏吗?美国一档求真类节目做了一个实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约6~8次,一年约2500次。这样估算下来,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度过,而且我们使用公共厕所的机会和频率远远超过家里的“私家卫生间”。
许多人每次去公用卫生间都会避开第一个隔间,也就是最靠近门口的那个隔间。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第一个隔间一定是最多人去的,肯定也是最脏的。
你是不是也抱有这种想法呢?难道第一个隔间真的最脏吗?美国一档求真类节目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加州海事学院的一间男厕所。
首先,节目组在每个隔间安装机械自动计数器,通过开关门的次数来记录每个隔间的人流量。接着,又请专业清洁人员对卫生间进行了“地毯式大清扫”,以确保实验检测到的细菌不是之前留下的。万事俱备,实验就开始了——坐等人来上公厕!
第一个进公厕的男士使用了第二间,第二个进公厕的男士选择了第四间……在实验期间,很多人都使用了该公厕。96个小时以后,节目组对每个隔间的马桶进行了细菌采集,同时整理了机械开关统计的数据。
经过统计,各个隔间的使用次数和菌落数分别是:1号隔间的使用次数为23次,菌落总数162个,是4个隔间中使用频率最低的,相对来说也是最干净的。更多人的选择了2号隔间和3号隔间,使用次数分别是38次和34次,菌落数远远大于1号隔间。
数据可以告诉你,公厕最干净的隔间是1号隔间——那个许多人认为最脏的隔间!回头想想,上一次进公厕时,你选了最干净的那个隔间吗?
其他文献
“那是啥?”10岁的女儿吉妮站在我身后问我。我刚刚打开一封信,上面粗糙地打印着一行字:“电话唤醒服务,每次2.50美元。”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旁边还画了一个手拨式电话机,和我的姑祖母萨拉40年前用过的电话一模一样。 “那封信好笑吗?”吉妮问我。 “也不是那么好笑,”我承认,“只是这样的电话唤醒广告太过时了。” 她皱起了眉头。“电话唤醒是什么?”她问。我向她解释,以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有
1 我来到哈尔滨是在八月份,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哈尔滨离我家很远,有多远? 三千多公里,坐火车要坐三天。 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整个人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想到,我会被最远的一所学校录取。 那个时候,我对哈尔滨的认知尚浅,但总以为自己长大了,做什么事都可以不在话下。 飞机降落在太平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原,没有一座山。网上认识的朋友说北方没有山,原来这是真的。 东北人很
冰淇淋、香醇的葡萄酒、松露巧克力或是香甜的蛋糕和果酱三明治,当声音伴随着这浓郁的味道氤氲时,你能让它在你的舌尖跳跃,如同已品尝到一般在味蕾上绽放吗?肯定不能。但是,有一个英国小伙詹姆士·万纳顿,却可以品尝到声音的味道。 还是婴儿时的詹姆士,每次听到父母的呼唤时,他的舌头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某种味道。学会说话后,詹姆士总是撒娇地告诉母亲,他很喜欢她,因为她的味道像冰淇淋。父亲听到后,也好奇地问詹姆士
遥想當年,初上桂西北,刚入河池学院大门,便遇上一位热情的师兄,其名曰“引路人”。于是,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边接受师兄无限的教诲,一边朝学院的纵深挺进。途经一处密树林。我大胆推测“此乃一片桃树”,师兄惊呼:“师弟,你真乃神人也,日后必然超过师兄,前途不可限量。” 我两眼圆睁,似张飞睡觉状。后来,我才知道,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学院桃花林。 何处无桃树,何处无珍品?一片桃花林,虽挟持了贯通东西校区的
她特后悔当初因为贪便宜租了那套房子。 她的工作是室内设计。为图清静,她租了最高层,25层。可也只有在25层待的时候她才清静些,因为每下楼一趟,她的脑子就得炸一回。 这栋楼仅有一个电梯。每天傍晚6点半,她准时下班回到楼底。此时等电梯的人一般不下十个。每次她都要深吸一口气再进电梯,因为乘电梯的几分钟对她来说太煎熬了。 电梯一到,十多个人一股脑地塞进去,那味儿,不用几个词同时形容根本不行。 1楼
怒,一个简单的表情,人人都会做,人人也都经历过。但是你知道吗,不论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还是怒改曲名痛骂拿破仑称帝的贝多芬、用生命捍卫科学怒斥罗马士兵暴行的阿基米德,他们生气的表情都是一个样:紧皱的眉毛、瞪圆的双眼、扩张的鼻孔、漲红的脸颊。具有这些特征,就表明你体内的“小宇宙”已经开始熊熊燃烧了,咬牙切齿不足以泄其恨,义愤填膺不足以道其心。那么,为什么生气的表情会千人一面
一、最初的激情 我对大学最初的印象,全都来源于高三翻看的书籍和杂志。无数的写手用他们诚挚的话语,书写着大学的美好与自由。仿佛度过了高三,我们就会宛如挣脱了枷锁的困兽,连呼吸的空气都会是最美好、最甘甜的。 我们不需要为了一分的成绩而惶恐,不需要为了飘忽不定的未来而担忧,大学里面有着千奇百怪的社团等着你去参加,学生会里有着高挑帅气的主席,篮球赛、辩论队、演讲团……每一样都充满了诱惑,每一样都是新奇
和朋友约好出去吃饭,走到半路,朋友忽然打电话来,说临时有重要的事,不能前来赴约。 我无奈地往回赶,母亲开门的那一刻,我有些恶作剧似的说:“我决定了,不陪朋友,陪爸妈吃饭!” 母亲“哎呀”一声,满脸堆笑地责备:“你个死丫头,不早点说,我赶紧再煎条鱼去!”一边说,一边麻溜地往厨房跑。 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一摁遥控器,电视瞬间被抛弃,他拍拍沙发,说:“来,陪我说会儿话。” 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
只要我们能够懂得倾听,就能夠将人类的伟大史书投放进无尽的宇宙中。 我当初来非洲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欧洲人以自我为中心之外的一种视觉来看看这个世界。我也可以去亚洲或南美,之所以选择了非洲,是因为去那里的机票最便宜。 我来了,而且住了下来,在将近25年里,我断断续续地住在莫桑比克。我过着横跨两大洲的生活,一只脚站在非洲沙地上,另一只脚站在我从小在那里长大的瑞典忧郁的诺尔兰郡的积雪中,我这样做是想要清
朋友A是富二代,出生于1987年,父母做建材生意。私立高中毕业后,他就没找工作,平日开着保时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游手好闲晃悠了几年,2013年娶了个模特。 前几天在商场碰见他,寒暄了几句,聊到他现在的生活——即使结婚成家了,也依然是泡吧、飙车,唯一的正事儿,就是偶尔客串一下他爸的司机。 我觉得,他“死”了。 朋友B也算家境殷实,出生于1990年。父母在国际大型企业工作,拥有高层副级以上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