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肩关节置换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v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半肩关节置换术(HA)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SA)的优劣。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查找2000~2020年国内外发表的HA和RSA治疗老年(>60岁)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过滤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放射学和功能结果的数据,采用Stata 14.0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共纳入11篇研究7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SA组在前屈活动范围(SMD=-1.043, 95%CI: -1.551~-0.534, P<0.001)、外展活动范围(SMD=-0.811, 95%CI: -1.470~-0.153, P=0.016)、Constant评分(SMD=-0.699, 95%CI: -1.118~-0.280, P=0.001)、美国肩肘外科评分(SMD=-0.931, 95%CI: -1.256~-0.606, P<0.001)、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SMD=-0.598, 95%CI: -1.181~-0.016, P=0.044)等方面优于HA组。HA组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RR=2.14, 95%CI: 1.11~4.14, P=0.024)、关节僵硬率(RR=6.467, 95%CI: 1.923~21.755, P=0.003)以及翻修率(RR=5.796, 95%CI: 1.927~17.434, P=0.002)。在结节愈合率(RR=0.850, 95%CI: 0.669~1.080, P=0.182)、内旋活动(SMD=0.536, 95%CI: -0.394~1.466, P=0.259)、外旋活动(SMD=-0.366, 95%CI: -0.916~0.184, P=0.192)、内置物感染(RR=1.550, 95%CI: 0.330~7.286, P=0.579)、肩、臂及手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MD=0.286, 95%CI: -0.278~0.850, P=0.320)、视觉模拟评分(SMD=0.440, 95%CI: -0.113~0.993, 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SA组的Constant疼痛评分优于HA组(SMD=-1.101, 95%CI: -2.090~-0.112, P=0.029)。

结论

对于60岁以上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RSA是一种更有效的外科干预。与HA相比,RSA的早期到中期随访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期刊
3D打印个性化手术导板是根据拟定的手术方案,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工具,用于引导骨折复位内固定和特定性截骨矫形等手术操作,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骨肿瘤外科治疗方面,也有较好适用性。数字骨科技术是实现骨科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综合近年文献对3D打印个性化手术导板在骨科领域应用的技术优势、适用范围、主要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总结和评述。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OVCF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术后不少患者仍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残余背痛,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骨密度、术后感染、骨水泥渗漏损伤神经、筋膜损伤和小关节突关节侵扰等可能是造成残余背痛的潜在影响因素。笔者就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背痛的定义和相关影响因素如伤椎数
骨科学所聚焦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结构失常、功能失能”为特点。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修复,是骨科学研究持续追寻的目标。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革新,以人工骨与关节置换术为代表的骨科仿生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既往的骨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新的突破点。笔者通过回顾仿生发展的历史,在原有仿生医学的基础上,提出骨科仿生治疗学(OBT)这一崭新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发展进行阐述,旨
肩关节前脱位中Hill-Sachs损伤伴Bankart损伤是骨科临床诊断治疗的一大难点,其肩关节再脱位复发率较高,对肩关节的损害严重,容易造成复发性肩部损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有较多的诊疗方法均各有特点和利弊,其中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已取得了较优的疗效,正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和主流方法。本文针对目前肩关节前脱位中Hill-Sachs损伤伴Bankart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关节镜下治疗的
骨折、骨肿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骨缺损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构建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锁性,血管不仅为骨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矿物盐、生长因子、激素等,同时可介导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骨骼自主神经及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对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的耦联机制、血管及相关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