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开发和利用绘图,实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绘图;审美;想象;创新;语文素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绘画跟文字之间相互补充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绘图的开发和利用,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阐释、领悟课文内容与精神,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以提升学生对文字、对文字形象的解读、想象、审美、批判的能力。
一、 利用好现成的绘图资料,挖掘出“具象”包含的丰富信息
语文教学中要把绘图放在跟课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学习。譬如教《中国石拱桥》,教师如果把赵州桥的投影片一放,说,“大家看看,这就是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学生一看,“不过如此”,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教师应该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仔细研读内容后,画出赵州桥的外形轮廓及内部构造的独特之处;等到上课了,让大家拿出自己的“作品”,小组里互相指正,对照课文仔细评判;最后再投影原像,并且让大家说说自己画的桥哪个方面对了,哪个方面错了,为什么错了。学生分析对照的过程,实则是检查思维成果的过程,他们能及时发现两者的区别,吸收有益信息,剔除无用内容,这就让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的画图教学,完全和课文内容融为一体了,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探究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成的绘图资料,把自我、课文、图片都作为学习对象加以查阅、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特点,在根本上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其创造潜能。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二、 开发绘图,实现从“具象”到“想象”的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学作品是想象力训练的绝好教材,各类实用文也不乏想象力的训练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开发绘图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涂抹、去创造的愿望,能“开发”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绘图。
1. 开发绘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教《社戏》、《喂——出来》等课文,教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后,选择一个镜头或一个内容作一幅画。学生很兴奋,也很卖力,交上来的作品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不乏颇有创意之作。给《社戏》作画时,有人干脆把“夏夜行船”里的大白船画成一条大白鱼,背上驮着几个笑眯眯的小男孩,尾巴拍起大大的浪花;远山画成一个怪物,拖着长长的身躯起伏着的,它的五官露出惊讶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表示愕然:速度真快呀!更值得称道的是学生在给《喂——出来》画的几幅漫画,用一个嘟着嘴吹气的脸代表狂风,下方是被连根拔起的大树,还有一座倒塌的破庙,旁边画个圈,展示“洞现”。在绘制“洞满”图时,学生画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一个在高楼上的工人戴着顶安全帽弯着腰在铆钉,工人的耳边画几条弧线,离工人最近的一条下写着“喂——出来”,表示工人听到的一句话,他的脑门边画了一个白色的云团,中间是一串“?”,表示他的疑惑“哪来的声音呀?”。靠上的一条弧线下画一石头,表示紧接着落下的是小石头,说明无底洞已经满了,最开始入洞的东西已经掉出来了。洞里所有的垃圾都要溢出来了,人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表现不保护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通过这几幅漫画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很生动形象,很有创意。我选择七八幅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展出并赏析,特别强调它们在想象方面的创举,对学生鼓舞不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形象更需要想象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当一个个沉默的铅字转化为一个个天真浪漫的形象时,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和再创造能力一次次地得到自由的发挥,并一次次地获得美的熏陶。
2. 开发绘图,有利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学生已初步感知并反复体味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借助景物传递出来的之后,让学生按文字顺序找出诗歌中所绘之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诗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面,将写到的景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学生的绘图中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绘图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在感受意象独特的共性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的讲解化做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引导学生,诗中之景是诗人创设出来的,那诗人除了绘景之外还表达了什么?让学生找出描绘诗人心境的语句“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正是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来创设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的。意境是一种图画美,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图景的和谐统一。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发挥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成功地运用绘图,会使学生思维闪耀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使教学出现珍贵的闪光点,增添教学的亮色。
开发和利用绘图能培养学生构成敏锐的审美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的审美个性得以健康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怀有强烈的探究热情,拿自己独特的目光与经验去寻找结论。开发和利用绘图能使语文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开发和利用绘图,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乐清市蒲岐中学)
关键词:绘图;审美;想象;创新;语文素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绘画跟文字之间相互补充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绘图的开发和利用,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阐释、领悟课文内容与精神,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以提升学生对文字、对文字形象的解读、想象、审美、批判的能力。
一、 利用好现成的绘图资料,挖掘出“具象”包含的丰富信息
语文教学中要把绘图放在跟课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学习。譬如教《中国石拱桥》,教师如果把赵州桥的投影片一放,说,“大家看看,这就是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学生一看,“不过如此”,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教师应该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仔细研读内容后,画出赵州桥的外形轮廓及内部构造的独特之处;等到上课了,让大家拿出自己的“作品”,小组里互相指正,对照课文仔细评判;最后再投影原像,并且让大家说说自己画的桥哪个方面对了,哪个方面错了,为什么错了。学生分析对照的过程,实则是检查思维成果的过程,他们能及时发现两者的区别,吸收有益信息,剔除无用内容,这就让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的画图教学,完全和课文内容融为一体了,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探究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成的绘图资料,把自我、课文、图片都作为学习对象加以查阅、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特点,在根本上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其创造潜能。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二、 开发绘图,实现从“具象”到“想象”的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学作品是想象力训练的绝好教材,各类实用文也不乏想象力的训练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开发绘图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涂抹、去创造的愿望,能“开发”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绘图。
1. 开发绘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教《社戏》、《喂——出来》等课文,教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后,选择一个镜头或一个内容作一幅画。学生很兴奋,也很卖力,交上来的作品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不乏颇有创意之作。给《社戏》作画时,有人干脆把“夏夜行船”里的大白船画成一条大白鱼,背上驮着几个笑眯眯的小男孩,尾巴拍起大大的浪花;远山画成一个怪物,拖着长长的身躯起伏着的,它的五官露出惊讶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表示愕然:速度真快呀!更值得称道的是学生在给《喂——出来》画的几幅漫画,用一个嘟着嘴吹气的脸代表狂风,下方是被连根拔起的大树,还有一座倒塌的破庙,旁边画个圈,展示“洞现”。在绘制“洞满”图时,学生画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一个在高楼上的工人戴着顶安全帽弯着腰在铆钉,工人的耳边画几条弧线,离工人最近的一条下写着“喂——出来”,表示工人听到的一句话,他的脑门边画了一个白色的云团,中间是一串“?”,表示他的疑惑“哪来的声音呀?”。靠上的一条弧线下画一石头,表示紧接着落下的是小石头,说明无底洞已经满了,最开始入洞的东西已经掉出来了。洞里所有的垃圾都要溢出来了,人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表现不保护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通过这几幅漫画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很生动形象,很有创意。我选择七八幅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展出并赏析,特别强调它们在想象方面的创举,对学生鼓舞不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形象更需要想象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当一个个沉默的铅字转化为一个个天真浪漫的形象时,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和再创造能力一次次地得到自由的发挥,并一次次地获得美的熏陶。
2. 开发绘图,有利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学生已初步感知并反复体味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借助景物传递出来的之后,让学生按文字顺序找出诗歌中所绘之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诗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面,将写到的景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学生的绘图中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绘图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在感受意象独特的共性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的讲解化做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引导学生,诗中之景是诗人创设出来的,那诗人除了绘景之外还表达了什么?让学生找出描绘诗人心境的语句“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正是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来创设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的。意境是一种图画美,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图景的和谐统一。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发挥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成功地运用绘图,会使学生思维闪耀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使教学出现珍贵的闪光点,增添教学的亮色。
开发和利用绘图能培养学生构成敏锐的审美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的审美个性得以健康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怀有强烈的探究热情,拿自己独特的目光与经验去寻找结论。开发和利用绘图能使语文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开发和利用绘图,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乐清市蒲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