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主体多元化评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指向是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过程。在追求这种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的评价定位为发展性教学评价,其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实践。
  
  一.改进教师评价中的不足
  
   (一)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以亲切的话语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赞美的语言,如“你的回答真棒”,“你的想法令人佩服”,“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一句句鼓励性的语言,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形成一种驱动力。同时,我还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如小红花、小红星等,并让学生把小红花、小红星张贴在班上“闪光点”的评比栏上进行积累,到一定数量会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不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还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了自信。
  (二)突出评价的多样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由“重教”到“重学”,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广度,看学生学习的情绪是否高涨,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效果怎样来评价。我重视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如“能读好一段话,讲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认真完成一次作业”等都能得到表扬或小红花的奖励。由于评价的渠道多、范围广,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更客观,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评价
  
  (一)建立学生自我表现评价制度
  学生的自我表现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投入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它能客观反映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制定学生自我表现评价制度,一方面能给学生多一点自我提醒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够通過他人和教师的评价促进自身的发展。自我表现评价包括评价学生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四个内容。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质疑,在小组学习中学会聆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二)制作学生语文能力评价表
  实施的过程中,每教学一组新课文我就给学生发一张“学生语文能力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表现给予评价,除了自评,还让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评定。“自我评价”包括评价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早读情况、书写情况、写作情况、读书笔记等六个方面;“小组评价”包括评价学生堂上听讲、听力训练、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口语交际等五个方面。每隔三周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自己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做得好的要继续发扬,做得不够注意改正,然后组内成员进行核实,最后让教师给予总评,写上鼓励性评语和根据情况奖励小红花,待小红花积累到一定数量再进行高一级的奖励。
  (三)建立学生评价记录袋
  要求学生建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结果成为期末学生素质评价的参考依据。通过“自评—小组评—教师评”这种“多元评价”的方法,实现“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能够清楚地记录学生自己每天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小组评价和教师的总评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看到自己在群体中地位,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并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重视家长的评价
  在父母眼中,孩子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能到能,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刻的。他们感到欣慰,并时常用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让家长不定期地从态度、习惯、兴趣、智力等方面给学生评价。一方面帮学生认识自己成长的历程,树立自尊,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为我们进行差异教育提供很好的依据。
  
  曾倚嫦,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肯去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十分有益的。启发学生想象必须找准合适的“发散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会自然地展开。因此,我在语文课堂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也是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全文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一.大处着眼,细笔描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  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得十分卖力,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合作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语文课堂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类题型考查考生“评价和鉴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考生往往抓不到头绪,即使心里有了一定的头绪,因为不会规范表达,常常词不达意,导致丢分。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规范答题的方法。高考真题一览
一篇佳作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它需要精彩的语言来调味。然而学生一面对作文,语言上就捉襟见肘。因而,只有设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掌控中考制高点。那作文遣词造句有哪些技法呢?  一.动形是一家,齐来锤炼它  若要文章“活”起来,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有技巧。其一,几个动词较量一下,哪个更具表现力。其二,用一连串准确的动词描摹过程。其三,动词与形容词联姻。   例如:明晃晃的
国外有过一项关于作文教学的长期研究,研究了阅读与写作哪个对提高写作能力更有用,结论是“多读比多写更有用”,“只读不写比只写不读更有用”。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是个人经验之谈,也是学习写作学习语文的真理。因此,必须注重阅读教学。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教材编写)似乎一直是以阅读为重点的,为什么语文教育质量不佳而屡受诟病呢?我以为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必须“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其实,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外,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只是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课外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众所周知,阅读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道德情操、情感、思维心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熏陶。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
[问题描述]:  目前的语文教材选编中对古典名著的选读不多,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渗入,学生读书越来越少,而阅读文言文名著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课文篇幅短且容易,一步入高中,文言文篇目加长、题目难度加大,学生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很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进而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之感。很多学生花了很多功夫学习文言文,却很难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尤其如此,由于他们入学时语文成绩就很差,
写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直接参与生活实践外,更多的是由间接而获得。因此,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融学科知识于作文练习之中,显得十分必要。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展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为独立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移音乐作品之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音乐以情感见长。它是一门融知识性、情感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