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入手,见微知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立足于“言”,忽视了学生后期的“行”,从而导致很多孩子成为了言行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德育微课程立足于“微”,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引领,结合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方式制定德育微目标,实施德育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种以“教学合一”为方式进行德育微课程的探索,对提高德育实效作用明显。
  【关键词】德育 微课程 微目标 知行合一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 “微”,之所以流行,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于它信息虽小,但亮点突出,操作方便、传播迅速;“微”,之所以流行,在于它往往能够呈现生活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者学习的精华部分。综观我们的“德”,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学生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或是学生举手投足之间对人礼貌的一声问候,也可能是过马路时学生对一位老人用心的搀扶。
  “见微而知著”。德,植根于生活,大多时候以“微姿态”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学校的德育微课程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而开设的,其基本要义就是锁定学生的生活细节。“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校倡导“体验教育”,我们的德育微课程也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时时刻刻捕捉着学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细微处入手,构建德育微课程,传递时代正能量,从而使德育在学生眼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一门课程,并能够伴随学生走出校门,逐渐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品质,享用一生。
  一、 目标制定立足“微”
  过去,我们的德育工作讲“真”“善”“美”,对孩子要求高、大、全,所以铸就很多孩子的“英雄梦”。有梦想固然不错,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认知上是“巨人”——孝道、诚信,没有不知道的。但在現实生活中却往往成了行动上的“侏儒”,会说不愿做,虽懂不肯学。
  因此,在德育微课程的目标制定上,我们立足于“微”。目标过大,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消化接受;目标过高,学生实践起来比较困难,不易达成,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只有着眼于学生易于感受的领域,注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德育才能落地生根。学校德育微课程以传统文化作为引领,在课程框架构件上选择了六大主题——“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在社区”“我爱我的祖国”“我们共同的地球”“放飞我们的梦想”。这六大主题以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和鼓励学生树立理想为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每个主题模块切割成三个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螺旋式上升的“微主题”,又开设了系列微课,每一节课又有自己的“微目标”。
  例如,“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我们为一、二年级(以下称为“低段”)和三、四年级(以下称为“中段”)开设了“我是家庭一员”“温馨快乐一家人”这两个微课程,分别开设了不同的微课。虽然这两个微课程的主题相同,但因为年龄层次的不同,目标也有所不同:低段以了解家人、关爱家人、学会独立为目标,中段则以学会体谅、懂得感恩、学会付出为目标。又如,低段和五、六年级(以下称为“高段”),虽然都有以“放飞我们的理想”为主题的微课程,但目标层次不同,低段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理想、培养自信心为目标,而高段则以帮助学生了解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和激发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为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微小”,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便于学生实践,便于学生达成。
  二、课程实施注重“微”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怎样来实施德育微课程呢?学校以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作为引领,全方位实施德育微课程,做到创设德育微环境时关注细节,优化课程设置时力求“小而精”,整合学科资源时注重德育实效,努力让德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以获得真实的感受。
  (一)环境创设
  学校环境的营造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德育环境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安昌镇中心小学作为传统文化试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无不散发着传统美德的气息。来过学校的人都说安昌镇中心小学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块石头都有文化。瞧,这里有立足于乡土的“青石板文化”走廊,又有着眼于学生未来奠基的成长走廊;既有对诠释学校文化“知耻近乎勇”的文化墙,又有告诉学生做“求真、务实”安小人的文化石。校园里的每一处细节,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德育微言”的引领。
  去年,学校提出打造“完美教室”的设想并予以实施。“完美教室”是班主任和学生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缔造的:设计富有个性的班级logo、班级公约等,切实让教室内的每一堵墙,每一幅画,每一个文字,都能起到德育的教化作用。
  “春风风之,春雨雨之”,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正如古人所云:“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久居芝兰之室,不觉其香。”德育微环境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课程设置
  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见,道德教育与生活关系密切,无论是从现实还是理论上讲,生活与德育密不可分。学校的德育微课程立足实践体验,围绕德育课程的六大主题,学校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为每个年段编设三个微课程。每个微课程下又设定了三个单元的德育微课,这三个单元之间呈螺旋式梯度上升。每个单元又将教学内容分成生活中的细小点。以低段的德育微课程为例,学校围绕“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学校”“放飞我们的梦想”这三个主题,开设了“我是家庭中的一员”“争当校园文明小卫士”“我的梦想在萌芽”三个微课程。在“争当校园文明小卫士”这一微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美好的一天从问候开始”“弯弯小背腰,清洁文明一整天”“五星红旗升起来的地方”等微课(见下页表)。通过这种内容呈螺旋式递进的微课程体系,达成主题模块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开设的德育微课只是一个引领,在教材编排上我们还留有一部分空白,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德育微故事,努力践行,逐渐形成学生内在的行为习惯,让德育在学生“行知”过程中,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可持续教育内容。
  (三)学科整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挖掘德育资源,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拓宽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将德育微课程与品德、语文、少先队活动等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在品德课程中,强化德育理念。品德课是学校开展德育的核心课程。我们根据学校的教育特色,充分挖掘品德课程中鲜活的教育资源,找准教育切入点,在品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力求使德育和品德课水乳交融,在品德课中渗透德育,打造学校教育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意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正好与德育微课程中的“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相吻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书籍、创办班级图书角等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真情、真爱,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得失取舍,从而成为人格健全的小学生;在习作教学中,与德育微课程中的“我们生活在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在少先队活动课中,激发德育活力。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少先队活动课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课,让学校德育理念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使德育充满活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与晨谈课、国旗下“道德讲堂”等相结合。通过讲述身边的德育故事、播放身边德育微视频等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三、课程评价凸显“微”
  评价一直是道德教育中最难实施的一块内容。在学生开展“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活动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呢?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只注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德育的过程评价。为此,我们围绕德育微课程中的“微目标”,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一)关注微言行,进行“个体自评”
  根据德育微目标,我们让学生建立个性化德育微档案,真实记录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每一个足迹。我们让孩子通过活动记录表、个人日记、活动照片等方式记录在践行德育过程中的“微言”“微行”。结合德育微目标,学生通过评价表对自己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星级评价。
  相比我们日常所见的自评方式,档案袋“个体自评”的方式,主题更明确,目标更为细微、清晰,更主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时,“个体自评”具有很大的时效性,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关注、及时指导。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同时,提醒学生关注活动的细节,比如在“争当校园文明小卫士”这一微主题活动中,针对“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主动问候了吗?”“今天你乱扔垃圾了吗?”“今天你主动弯腰捡垃圾了吗?”等细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起到自省的作用。
  (二)针对微主题,进行“访谈互评”
  访谈的形式多样,时间也比较简短、自由。我们利用少先队活动课或者课余时间,就最近德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并进行阶段性评价。比如在“我是家庭中的一员”这一微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家长、邻居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
  访谈形式“自由”,因此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在访谈时切勿凭借个人的喜好进行评价,要结合访谈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报告。
  (三)紧跟微时代,进行“网络晒评”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微视频”“微信”等网絡媒体也逐渐成为我们宣传德育活动、传承正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的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家庭、社区无疑是践行德育的主要场合。很多时候,学生的一言一行,学校无法进行及时评价。因此,家长、社区居民拿起手机,随时拍个“微视频”或者“微说说”及时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这样就能很好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来。
  为此,我们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德育活动的评价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校内,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德育践行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并上传到平台上。校外,我们可以动员家长及时记录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例如在“妇女节”,动员家长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晒晒幸福”——将孩子开展活动的照片、微视频上传。这些平台,均可以采用点赞、评语留言、投票等方式及时进行评价。这些“网络晒评”的方式,既宣传了学校的德育活动,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立德树人”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德育,不仅要立足于“言”,更要立足于学生的“行”,做到“知行统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德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不妨做一回农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种子,给予他阳光、肥料、适宜的温度,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潜移默化,不断地自我成长,盛开耀眼的德育之花。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 312000)
其他文献
分享阅读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让孩子享受到老师和父母的爱。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孩子带着听有趣故事的平常心态和成人一起阅读,感觉轻松愉快。区角游戏作为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境下的幼儿游戏,它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如果将区角游戏与分享阅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进行探索,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幼儿语
2018年12月20日,俄海軍首艘22160型轻型舰家族大型巡逻舰“瓦西里·贝科夫”号在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正式加入黑海舰队服役。为控制黑海而生  为了满足黑海未来巡逻和作战需求,进一步强化对黑海的控制,维护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利益,2010年俄海军宣布计划建造6艘22160型轻型舰,进一步壮大俄海军轻型舰队规模。根据规划,6艘22160型轻型舰中前3艘为大型巡逻舰,后3艘为轻型导弹护卫舰。该级舰还可
关键辞:雅漂是一次历练,几乎所有的队友都因为这次“事件”而改变了人生的态度,甚至是生活方式。对于我而言,雅漂的结束是安定生活的结束,是漂流于四方的开始。      万麟  ’98雅漂队队员,绰号:小妖或者人妖。  1998年22岁,自贡。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 工人  2008年32岁,北京。周易学研究者    今年春,在广州见到雅漂的队友黎文。当初与我同住一个帐篷多日,在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摔下5
【事件回放】  “Once there was a poor girl who was very proud . Her name is Yinger. She is very beautiful. ...When Yinger realizes this, a beam of light goes out to the abyss . A bird flys out of the hell in
【摘 要】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练习过程,学生基于已知经验,去感知、判断、尝试做出相关技术动作时出现错误是必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错误”、巧用“错误”、反思“错误”,使“错误”资源成为促进学生技能掌握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体育;“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技能学科。由于是学生个体认知与身体活动的协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因主客观
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纲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不少教师不断地对课时目标做加法,把一节课设计得密不透风,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40分钟的课堂,究竟能承载多少使命呢?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准确把握课时目标。下面,笔者结合浙教版三下《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目标的制定,来谈谈对课时目标设计的认识。  一、瞻前顾后,走近目标  课时目标的准确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
【摘 要】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延展问题,梳理文脉,创设支架,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迸溅出思维的火花,生成出彩的课堂。  【关键词】读写教学;思维品质;活动设计;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外部呈现,思维是语言的内涵。学习语言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PEP教材中读写板块的内容丰富,文本涉
【摘 要】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凸显学校海港文化特色课程的有力支点。小港中心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地域文化,凝练“港文化”,通过“港派”课程的整合与创生,构建教育生态链,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港文化;“港派”课程;教育生态链  教育是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化的创造。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
《图说拉萨》画册在拉萨首发  7月30日下午,历经3年多时间编撰完成的《图说拉萨》画册在拉萨市新华书店举行出版发行仪式。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公保扎西,北京出版社社长吴雨初等出席首发式,并向有关单位赠书。  《图说拉萨》是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共选用珍贵图片600多张,文字5万多字。全书通过历史图片、档案和文献资料等,将拉萨置于全区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背景之中,全面、深刻地反映拉萨市的历史巨变
教育公平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公平问题,而比较忽略教师教学上的公平问题,例如作业布置与评价上的公平问题。笔者试以小学英语作业为视角,探究教育公平问题。  一、 小学生作业中的不公平问题  小学生的作业不公平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 作业内容方面:全班一样,不辨差异  经调查,78%的学生的课后作业完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主要是惩罚性的抄写数量(占到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