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著名诗人杜甫称赞他:“郭相谋深古来少”,“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因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郭子仪位高权重而不被皇上猜忌,富贵荣华而不被朝臣诋毁,既长寿,又多子,达到了事业和人生的最佳境界。相比之下,古代文臣武将几人能有如此辉煌?又有几人能有如此善终?在宦官专权、互相倾轧的唐王朝内部,郭子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忠君爱国,独善其身,他的巨大成功既取决于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取决于他高超的处世智慧。
一、国事为重不计前嫌
郭子仪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为人大度,处世平和,能以大局为重,为了国家利益可化敌为友,不计前嫌。
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朝为将。但二人“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安史之乱暴发后,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成为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害怕郭子仪给他小鞋穿,打算上书朝廷,调到别的地方去任职。刚好此时朝廷让郭子仪保举一人去平定河北。郭子仪秉公荐才,认为李光弼能担此任,于是就推荐了他。
可是李光弼却误以为郭子仪想借刀杀人,故意把他送到危险的地方去送死。但君命难违,李光弼不能不从,临行前专门拜会郭子仪,说:“我战死也就罢了,只求你放过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知道李光弼误会了自己,激动地说:“眼下国难当头,我看将军你是个人才,才推举了你,我要和你一起出征,私人恩怨我早就不记在心上了。”李光弼听了大受感动,两人尽释前嫌,一同出征。
二、忍辱负重以德报怨
郭子仪由于战功卓著,功勋太高,经常横遭一些小人的嫉妒。但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总是以德报怨。
唐代宗年代,当郭子仪在前线泾阳为国浴血奋战时,却有人在后方挖了郭家的祖坟。郭子仪知道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是宦官鱼朝恩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多次进谗言诬陷郭子仪。
郭子仪从泾阳返回朝中,满朝文武都以为郭子仪将与鱼朝恩大动干戈。然而郭子仪在皇上面前却绝口不提此事,等到皇上问起此事时,郭子仪才在满朝文武面前边哭边说:“臣一直在外面带兵打仗,却不能禁止手下的士兵挖别人的祖坟。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坟,这是臣的过错招致上天的责罚,这是老天的报应啊,并不是有谁故意和我过不去。”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血腥争斗由于郭子仪的忍让而得以化解。
不久,宦官鱼朝恩派员请郭子仪到自己家中赴宴。很多人都认为鱼朝恩不怀好意,设的是鸿门宴,劝郭子仪不要理睬,郭子仪却执意要去。眼看拗不过郭子仪,他的许多部下就决定带兵器随行保护,可是郭子仪也不同意,最后只带了几个仆人前去赴宴。鱼朝恩见郭子仪如此坦然,心中十分惭愧,对郭子仪说:“你真是长者,对我毫无疑心啊!”此后,鱼朝恩渐渐改变了对郭子仪的态度,在许多朝政上尽量给郭子仪提供方便。
三、宽厚待人居功不傲
郭子仪位高权重,但却从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
郭子仪对待部下不打骂,不训斥,如同亲人一般。郭子仪领兵打仗,特别注意保护老百姓,于民秋毫不犯。当时的唐朝,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负担很重。郭子仪为了尽量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多年坚持亲自耕种,他手下的军队军屯也开展得很好。
郭子仪凭借自己的高尚品德,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不仅朝廷上下尊重他,就连安史之乱中的叛将也尊重他。有一员叛将叫田承嗣,带兵占据了魏州,在当地十分蛮横,飞扬跋扈。郭子仪派使者去劝诫,田承嗣听说是郭子仪派来的人,十分恭敬,并跪倒在地,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拜,并对使者说:“我已经很久不向别人下跪了,但是郭公值得我下跪。”
由于皇上听信谗言,郭子仪一度被削去兵权。不久叛将仆固怀恩率领大军威胁长安,朝廷急于用人便恢复了他的职位,还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许多职位。然而郭子仪并不以自己对国家有用而要官要权,反而请求辞掉一些职位,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他上奏皇上说,安史之乱以来,朝廷纲纪遭到破坏,争权夺利的风气很盛。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他愿意以身作则,实行礼让。平定了仆固怀恩的叛乱之后,他再三推辞,终于辞掉了那些不必要的职位。
四、 忠君爱国赤胆忠心
郭子仪忠君爱国,从无非分之想。
郭子仪生有八子七女,儿子和女婿全部都在朝廷担任要职,其中六子郭暧与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结婚。郭子仪举办七十大寿时,全家人齐聚一堂,都来贺寿,唯独六儿媳升平公主没有来。六儿子郭暧一气之下打了老婆,还随口斥责道:“你以为你是公主,你爹是皇上,就可以不来拜寿!老实告诉你,我爹不稀罕当皇上。”这个话的言外之意是,要是他爹想当皇上,那皇位早就不是李家的了。升平公主为此气得发疯,立刻回宫禀告父皇。唐代宗李豫安慰女儿说:“你丈夫说的是实话,假使你公公真的想当皇上,天下岂是咱们李家的天下?” 唐代宗安慰劝解了女儿,让她迅速回去。
郭子仪听说此事,十分生气,立刻把儿子捆绑送进宫去,请求皇上治罪。那知唐代宗并没放在心上,对郭子仪说:“小夫妻闺房琐事,床头打架床尾和,用不着计较,老大人你只当耳聋了,没听见也就算了。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们闺房里说的气话怎么可以认真呢?” 唐代宗说的是真话还是委曲求全的假托之辞,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郭子仪位高权重,虽然子女犯了杀头之罪,还被皇上网开一面。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好好教训了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这个故事即为京剧《醉打金枝》的原型。
五、素淡谦恭善处小人
郭子仪为人客气、谦恭,善待君子,善处小人。
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患病在家休息,御史中丞卢杞登门问候。郭子仪一反每次接见宾客时妻妾侍女陪伴左右的常态,马上命令身边服侍自己的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一人在病榻上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侍女们非常不解地问郭子仪:“有很多官员也来探望过您,您从来也不让我们回避,他来为什么我们就要回避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脸色青灰,容貌丑陋。女人们一旦见到他肯定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而这个人心胸狭窄,阴险毒辣,最爱记仇,你们若是笑他,他一定以为是我故意羞辱他,他就会怀恨在心。况且他能言善辩,万一将来掌握生杀大权,必定诬陷报复,到时我郭家上百口人,恐怕就要倒霉了。”
不久,德宗皇帝李适一方面赐郭子仪“尚父”称号,进位太尉、中书令,一方面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并兼长安行政长官,十天后,又提升他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杞的确是一个阴险小人。卢杞既居相位,忌贤妒能和报复之行就开始显露。他人若有一点点小事不顺从他,他必置其于死地,杨炎、崔宁、张镒等均受其害。然而卢杞却始终敬重郭子仪,对郭家礼遇有加。郭子仪由于处事谨慎,预料在先,避免了不必要的祸害。
唐代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6月14日,郭子仪在大富大贵中寿终正寝,享年85岁。德宗皇帝十分悲痛,下昭停朝五日,以示哀悼。按唐朝律令,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德宗皇帝专门下诏,特许其陪葬肃宗陵,坟比同等官职的人加高一丈,用以表彰郭子仪的巨大功绩。
责任编辑:达名流
一、国事为重不计前嫌
郭子仪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为人大度,处世平和,能以大局为重,为了国家利益可化敌为友,不计前嫌。
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朝为将。但二人“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安史之乱暴发后,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成为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害怕郭子仪给他小鞋穿,打算上书朝廷,调到别的地方去任职。刚好此时朝廷让郭子仪保举一人去平定河北。郭子仪秉公荐才,认为李光弼能担此任,于是就推荐了他。
可是李光弼却误以为郭子仪想借刀杀人,故意把他送到危险的地方去送死。但君命难违,李光弼不能不从,临行前专门拜会郭子仪,说:“我战死也就罢了,只求你放过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知道李光弼误会了自己,激动地说:“眼下国难当头,我看将军你是个人才,才推举了你,我要和你一起出征,私人恩怨我早就不记在心上了。”李光弼听了大受感动,两人尽释前嫌,一同出征。
二、忍辱负重以德报怨
郭子仪由于战功卓著,功勋太高,经常横遭一些小人的嫉妒。但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总是以德报怨。
唐代宗年代,当郭子仪在前线泾阳为国浴血奋战时,却有人在后方挖了郭家的祖坟。郭子仪知道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是宦官鱼朝恩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多次进谗言诬陷郭子仪。
郭子仪从泾阳返回朝中,满朝文武都以为郭子仪将与鱼朝恩大动干戈。然而郭子仪在皇上面前却绝口不提此事,等到皇上问起此事时,郭子仪才在满朝文武面前边哭边说:“臣一直在外面带兵打仗,却不能禁止手下的士兵挖别人的祖坟。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坟,这是臣的过错招致上天的责罚,这是老天的报应啊,并不是有谁故意和我过不去。”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血腥争斗由于郭子仪的忍让而得以化解。
不久,宦官鱼朝恩派员请郭子仪到自己家中赴宴。很多人都认为鱼朝恩不怀好意,设的是鸿门宴,劝郭子仪不要理睬,郭子仪却执意要去。眼看拗不过郭子仪,他的许多部下就决定带兵器随行保护,可是郭子仪也不同意,最后只带了几个仆人前去赴宴。鱼朝恩见郭子仪如此坦然,心中十分惭愧,对郭子仪说:“你真是长者,对我毫无疑心啊!”此后,鱼朝恩渐渐改变了对郭子仪的态度,在许多朝政上尽量给郭子仪提供方便。
三、宽厚待人居功不傲
郭子仪位高权重,但却从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
郭子仪对待部下不打骂,不训斥,如同亲人一般。郭子仪领兵打仗,特别注意保护老百姓,于民秋毫不犯。当时的唐朝,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负担很重。郭子仪为了尽量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多年坚持亲自耕种,他手下的军队军屯也开展得很好。
郭子仪凭借自己的高尚品德,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不仅朝廷上下尊重他,就连安史之乱中的叛将也尊重他。有一员叛将叫田承嗣,带兵占据了魏州,在当地十分蛮横,飞扬跋扈。郭子仪派使者去劝诫,田承嗣听说是郭子仪派来的人,十分恭敬,并跪倒在地,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拜,并对使者说:“我已经很久不向别人下跪了,但是郭公值得我下跪。”
由于皇上听信谗言,郭子仪一度被削去兵权。不久叛将仆固怀恩率领大军威胁长安,朝廷急于用人便恢复了他的职位,还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许多职位。然而郭子仪并不以自己对国家有用而要官要权,反而请求辞掉一些职位,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他上奏皇上说,安史之乱以来,朝廷纲纪遭到破坏,争权夺利的风气很盛。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他愿意以身作则,实行礼让。平定了仆固怀恩的叛乱之后,他再三推辞,终于辞掉了那些不必要的职位。
四、 忠君爱国赤胆忠心
郭子仪忠君爱国,从无非分之想。
郭子仪生有八子七女,儿子和女婿全部都在朝廷担任要职,其中六子郭暧与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结婚。郭子仪举办七十大寿时,全家人齐聚一堂,都来贺寿,唯独六儿媳升平公主没有来。六儿子郭暧一气之下打了老婆,还随口斥责道:“你以为你是公主,你爹是皇上,就可以不来拜寿!老实告诉你,我爹不稀罕当皇上。”这个话的言外之意是,要是他爹想当皇上,那皇位早就不是李家的了。升平公主为此气得发疯,立刻回宫禀告父皇。唐代宗李豫安慰女儿说:“你丈夫说的是实话,假使你公公真的想当皇上,天下岂是咱们李家的天下?” 唐代宗安慰劝解了女儿,让她迅速回去。
郭子仪听说此事,十分生气,立刻把儿子捆绑送进宫去,请求皇上治罪。那知唐代宗并没放在心上,对郭子仪说:“小夫妻闺房琐事,床头打架床尾和,用不着计较,老大人你只当耳聋了,没听见也就算了。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们闺房里说的气话怎么可以认真呢?” 唐代宗说的是真话还是委曲求全的假托之辞,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郭子仪位高权重,虽然子女犯了杀头之罪,还被皇上网开一面。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好好教训了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这个故事即为京剧《醉打金枝》的原型。
五、素淡谦恭善处小人
郭子仪为人客气、谦恭,善待君子,善处小人。
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患病在家休息,御史中丞卢杞登门问候。郭子仪一反每次接见宾客时妻妾侍女陪伴左右的常态,马上命令身边服侍自己的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一人在病榻上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侍女们非常不解地问郭子仪:“有很多官员也来探望过您,您从来也不让我们回避,他来为什么我们就要回避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脸色青灰,容貌丑陋。女人们一旦见到他肯定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而这个人心胸狭窄,阴险毒辣,最爱记仇,你们若是笑他,他一定以为是我故意羞辱他,他就会怀恨在心。况且他能言善辩,万一将来掌握生杀大权,必定诬陷报复,到时我郭家上百口人,恐怕就要倒霉了。”
不久,德宗皇帝李适一方面赐郭子仪“尚父”称号,进位太尉、中书令,一方面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并兼长安行政长官,十天后,又提升他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杞的确是一个阴险小人。卢杞既居相位,忌贤妒能和报复之行就开始显露。他人若有一点点小事不顺从他,他必置其于死地,杨炎、崔宁、张镒等均受其害。然而卢杞却始终敬重郭子仪,对郭家礼遇有加。郭子仪由于处事谨慎,预料在先,避免了不必要的祸害。
唐代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6月14日,郭子仪在大富大贵中寿终正寝,享年85岁。德宗皇帝十分悲痛,下昭停朝五日,以示哀悼。按唐朝律令,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德宗皇帝专门下诏,特许其陪葬肃宗陵,坟比同等官职的人加高一丈,用以表彰郭子仪的巨大功绩。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