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肥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思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3e45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关键词:防灾减灾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 A
   基本概况:合肥市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全市常住人口460万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经过不懈奋斗,合肥市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010年我国就先后发生旱涝灾害、特大地震、流域性洪水、局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灾害,不由让人再次深思。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七十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八十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是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導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存在问题
      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灾害高风险区的开发在中国是不可回避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过去我国体制中国家政府部门中直接面对有关防灾减灾的部门不少,比如民政部有减灾委员会,水利部有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地震局有相关防灾减灾机构,国土部又负责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农林部门负责各自范围内自然灾害防治,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发各的文件,各统计各的数据,各组织各的行业开展工作,于是乎基层政府应接不暇。比如这次地震,各个部门为了显示自己所做了很多工作,很重要,先后派出多路工作组下基层,基层的政府群众除了要组织抢险,还要应付许许多多的上级领导,可谓苦不堪言。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体制不畅、政出多门的现状,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按照一个部门负责一件事情的原则,有利于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利于各专项经费的直接下达,避免多渠道、多环节、多层次的弊端,有利于建立综合、专业性防灾减灾预备队伍,有利于突发特大灾害后第一时间依靠庞大的国家机器(军队)投入抢治,有利于专业性人员的培养,总之,我们认为成立国家级专业防灾抗灾减灾委员会,是进一步进行机构改革和精兵简政、全面行使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性政府的大势所趋。
      三、建议与措施
      一要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要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约束;
      三要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灾害管理是市政府、有关单位与社会集团为防灾、减灾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规划、组织、协调、干预和工程技术活动的总和,贯穿防灾活动的全过程,是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中枢。政府部门临时性协调机构下设常务性行政办事机构、可以依托的灾害信息管理机构和从事宏观灾害管理研究的专家组织,对负责统筹规划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机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其管理权限和保障这些权力实施的各种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参与,协调解决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区域间的冲突,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监督职能;制定提高行政领导灾害管理水平的培训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实施,健全灾害调查、评估与统计的组织管理体系;
      五是防灾减灾体系是人类社会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思考:整合全市各部门有关防灾抗灾减灾的下属机构,成立市政府防灾减灾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全市各类自然灾害的防治和统一协调救灾事务,委员会下设防汛抗旱中心、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震灾害中心、异常天气中心、农林灾害防治中心、灾害统计办公室、军队协调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财务、人事、科教、后勤等部门,同时要结合"防灾减灾日"等节日组织专题宣传,采取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避险、应急自救、抗灾减损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守国,男,1973年9月出生,本科毕业,安徽省长丰县人,1997年5月参加工作,工程师。水利部注册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功果桥电站因砂、板岩岩性及节理、断层发育等复杂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岩体透水率极大。库区蓄水后厂房左端墙岩体内水压进一步增高,最大水压0.04MPa,导致厂房边墙出现一定渗水。为确保厂房全生命周期的正常运行,在厂房左端墙37.5m范围,自第三层排水廊道向下新增加强帷幕灌浆孔26个,孔距1.5m,倾角79.9°,单孔深42.65m。本文阐述了高内水压力情况下加强帷幕灌浆的具体施工方法、特殊情况处
期刊
摘要:在日常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说到爆炸人们较为耳熟能详的一般都是诸如易燃液体(甲苯、汽油、油漆)、天然气、石油气等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化学爆炸,而可燃粉尘的爆炸因为其爆炸所需条件的限制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较少,故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容易使企业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为事故的发生和危险的存在埋置了隐患。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粉尘爆炸事故的真实案例出发,分了粉尘爆炸的成因与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旨在针对性的提高人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运用,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财务管理的产生是企业战略管理需求所催生的,其发展有着历史和逻辑必然。然而实际企业经营生产中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
期刊
区域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的最爱,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丰富的区域游戏已在幼儿园遍地开花,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区域游戏的开展,也让老师们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机电设备在公司里的运用愈来愈广泛,对公司管理而言,机电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针对多种生产实践显示,在公司的所有固定资产里,机电设备占了一半以上的比重,而且机电设备的成本投入节节攀升,此外还经常引发多类生产事故以及灾难等的发生。所以,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及维持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词:机电设备;不足之处;管理与维护;手段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土地等都大面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我国的地质灾害越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