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耳其在入盟的道路上历经艰辛,至今仍未达成夙愿。究其原因来讲,有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本文从文化认同方面入手,试图探寻土耳其在与欧盟基督教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打开欧盟的大门,得到欧盟的认可,建立与欧盟相匹配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土耳其 欧盟 文化认同
欧盟在历经几十年的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到最后发展到27个国家。现在的候选加入国家有3个,为土耳其、克罗地亚和马其顿。
在候选国中,土耳其的身份又是最尴尬的一位。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在欧盟的门口整整徘徊了41年。但在这个事件背后却真实的记录了土耳其与欧盟国家身份认同的差异和土耳其的入欧努力。
回顾土耳其的入欧之旅,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土耳其在其国父阿塔图尔克的政治路线下,土耳其实行了著名的“脱亚入欧”方针。1963年土耳其政府与当时的欧共体签署了《联系国协约》,正式开始了入欧旅程。随后1987年土耳其政府正式申请加入欧盟。在1999年12月,土耳其终于获得欧盟候选国资格。但遗憾的是,土耳其始终徘徊在欧盟的门口。
在这个入欧征程中,土耳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力求达到欧盟的民主的要求和入盟标准。如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大幅度地修改宪法和法律条款,扩大法院的权利;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宪法修改后废除死刑,重新修改了通奸法。承认少数民族库尔德语的合法性。而这些努力都是技术层面的。因为在另一个层面,也就是身份认同上,土耳其的“异质”成为了得到欧盟认可最大的障碍,即土耳其的身份认同没有被欧洲集体身份认同所接纳。
土耳其在建立欧洲集体认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在理论上有没有建立集体认同的可能呢?首先看下什么叫认同。
欧盟国家的一体化是以集体身份认同为基础的。而其成员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经历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的重塑。而最終完成了由国家认同到欧洲集体认同的转变。而土耳其的个案是比其他欧洲国家的认同过程要复杂些。而传统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可以帮助土耳其建立欧洲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主义认为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都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观念或话语建构起来的。
因此,土耳其建构欧洲集体是有其可行性的,取决于我者/他者两个变量的变化。
众所周知,欧洲集体身份的认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的基础。这也是欧洲国家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之一。
虽然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通过其一整套的机构使得此时分裂的欧洲大陆编织了一个趋于统一的上层网络机构,相似的文化符号。这使得欧洲在土地分裂的同时却潜意识地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形成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然而,随后殖民主义的扩张使得基督教最终走出了欧洲。再加上17、18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观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冲击着基督教的价值理念。在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时代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民族身份无形中挑战了欧洲人宗教身份的认同,再次冲击了基督教作为欧洲文化认同的意识纽带的作用。而在当代,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从来,各国在相互交流和来往的过程中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并且吸收他者文化,在此种背景下,欧洲人文化认同中的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进一步消解。
但土耳其的文化与欧洲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众所周知土耳其被喻为“文明的十字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先后作过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心,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土耳其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信教的民族,多样化文明的矛盾统一体。土耳其没有犹太 —基督教文化传统,但也不属于主要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为伊斯兰教是土耳其文化核心的理解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早在 13世纪的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塞尔柱突厥人就采用并吸收了大量阿拉伯、波斯甚至拜占廷文化,这些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土耳其文化独特的东西方混合特色。随处可见清真寺、基督教堂,甚至可以看到在伊斯兰世界难得一见的犹太教堂。这些多重文化的层叠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喻示着土耳其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也折射出土耳其可以作为欧亚桥梁的价值所在。如安纳托利亚文明是被视为欧洲文明源泉诺亚方舟、圣诞老人 ,这些欧洲历史和宗教的标志性事物都源自土耳其这块土地。
“进入21世纪的土耳其,是一个典型的‘杂交文化’。笔者在伊斯坦布尔期间参观到了满是穆斯林清真寺,看到了无数虔诚的教徒,其中包裹着头部的女性教徒多数是中老年人。而在安塔利亚美丽的地中海边,人们却享受了另一番美景。一边是全身穿着特有的穆斯林黑长袍游泳衣的穆斯林妇女,而另一边却是美艳的土耳其比基尼女郎。城市中在无数的清真寺边上,每隔半小时会传来祷告颂词声,在同样的街道上我们也看到了无数打扮时尚,叼着香烟的土耳其女性。街道上行驶的多半是从欧洲进口的二手汽车。旅游区里的商贩在向游人兜售物品的同时,也大胆地要求游人用欧元购物。土耳其开发的旅游业到处可以看到从欧洲各国慕名而来的欧盟公民。”
在这些文化和风俗发生着细小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觉察到土耳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妥协。我者/他者二元变化中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平衡。每个民族的文化烙印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它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让它以包容的姿态来看待和接受其他文化。和其他文化处于一种平和的我者/他者共存状态。其实这种状态也是我们寻求世界和平的一种途径。发生在土耳其年轻一代身上的文化认同上的变化并不能看成是他们被西方同化或者是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而可以把他们看作是达成宗教宽容和文化交融的一种很好的前兆。更体现出了当代土耳其人的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
从中不难看出其实土耳其在其文明发源的历史中和西方文化有过无数次的碰撞和交融。土耳其是真正的文化混血。这也是其文化可塑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换而言之,土耳其的文化可塑性就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建构性上。正由于它是个文明矛盾体,正由于它是文化的混血儿,所有当它在有意识地被建构的过程中,土耳其文化欧洲认同的建构过程便不会像建构一个纯伊斯兰文明国家欧洲文化认同那么的艰难。可以说一个文明的构建过程是和借鉴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一做法不可分的。所以他们都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联系。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它是有着相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因为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是其自我保护和自我生存的本能。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这种本能是要作出相对的变化的,特别是当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体系外的“异源文化”进行吸收交汇时,这种排他性就会减弱。正因为这样,新的文化认同才是可以建构的。
土耳其建立与欧洲文化认同相近的新认同是有可能的,但是绝非一天两天的事。而且我们也要明确指出,这种异源文化间的认同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或者侵略,而是两者各自找到一种文化平衡点,并且互相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敌意,减轻排他性。
欧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几个世纪来都是和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的冲突。那么土耳其的这次文化平衡将会对有着长久敌对的两种文化提供新的对话沟通机会。因为土耳其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西方和东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缓冲点和联系带。如果土耳其加入欧盟,意味着欧洲给了东方社会即伊斯兰教文化一缕橄榄枝。也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一种沟通和宽容。
所有从文化认同层面上来讲,土耳其建构的新的被欧洲所认可的文化认同绝不是建立西方基督教文化而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穆斯林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和互相宽容。相信在土耳其自身的文化建构下,新的不再有强烈排他性的文化认同是可以为其加入欧盟作准备的,同时它也给两个敌对的宗教群体带来对话和宽容的曙光。
综上所述,土耳其的建构欧盟可以认同的文化认同是有其可能性的,但这种文化认同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达到目的,所以土耳其仍徘徊在欧盟的门口。而从欧盟的角度来说,要想把土耳其 从根源上欧化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让土耳其建立欧洲集体身份认同就是让土耳其的伊斯兰文化和欧洲的文化融合的相处,让我者和他者这两个文化变量在重新建立一种开放和谐的关系,这样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日子就会更近。
【参考文献】
[1]曹德明. 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 等译. 认同的力量[M]. 北京
【关键词】土耳其 欧盟 文化认同
欧盟在历经几十年的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到最后发展到27个国家。现在的候选加入国家有3个,为土耳其、克罗地亚和马其顿。
在候选国中,土耳其的身份又是最尴尬的一位。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在欧盟的门口整整徘徊了41年。但在这个事件背后却真实的记录了土耳其与欧盟国家身份认同的差异和土耳其的入欧努力。
回顾土耳其的入欧之旅,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土耳其在其国父阿塔图尔克的政治路线下,土耳其实行了著名的“脱亚入欧”方针。1963年土耳其政府与当时的欧共体签署了《联系国协约》,正式开始了入欧旅程。随后1987年土耳其政府正式申请加入欧盟。在1999年12月,土耳其终于获得欧盟候选国资格。但遗憾的是,土耳其始终徘徊在欧盟的门口。
在这个入欧征程中,土耳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力求达到欧盟的民主的要求和入盟标准。如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大幅度地修改宪法和法律条款,扩大法院的权利;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宪法修改后废除死刑,重新修改了通奸法。承认少数民族库尔德语的合法性。而这些努力都是技术层面的。因为在另一个层面,也就是身份认同上,土耳其的“异质”成为了得到欧盟认可最大的障碍,即土耳其的身份认同没有被欧洲集体身份认同所接纳。
土耳其在建立欧洲集体认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在理论上有没有建立集体认同的可能呢?首先看下什么叫认同。
欧盟国家的一体化是以集体身份认同为基础的。而其成员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经历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的重塑。而最終完成了由国家认同到欧洲集体认同的转变。而土耳其的个案是比其他欧洲国家的认同过程要复杂些。而传统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可以帮助土耳其建立欧洲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主义认为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都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观念或话语建构起来的。
因此,土耳其建构欧洲集体是有其可行性的,取决于我者/他者两个变量的变化。
众所周知,欧洲集体身份的认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的基础。这也是欧洲国家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之一。
虽然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通过其一整套的机构使得此时分裂的欧洲大陆编织了一个趋于统一的上层网络机构,相似的文化符号。这使得欧洲在土地分裂的同时却潜意识地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形成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然而,随后殖民主义的扩张使得基督教最终走出了欧洲。再加上17、18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观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冲击着基督教的价值理念。在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时代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民族身份无形中挑战了欧洲人宗教身份的认同,再次冲击了基督教作为欧洲文化认同的意识纽带的作用。而在当代,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从来,各国在相互交流和来往的过程中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并且吸收他者文化,在此种背景下,欧洲人文化认同中的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进一步消解。
但土耳其的文化与欧洲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众所周知土耳其被喻为“文明的十字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先后作过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心,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土耳其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信教的民族,多样化文明的矛盾统一体。土耳其没有犹太 —基督教文化传统,但也不属于主要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为伊斯兰教是土耳其文化核心的理解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早在 13世纪的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塞尔柱突厥人就采用并吸收了大量阿拉伯、波斯甚至拜占廷文化,这些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土耳其文化独特的东西方混合特色。随处可见清真寺、基督教堂,甚至可以看到在伊斯兰世界难得一见的犹太教堂。这些多重文化的层叠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喻示着土耳其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也折射出土耳其可以作为欧亚桥梁的价值所在。如安纳托利亚文明是被视为欧洲文明源泉诺亚方舟、圣诞老人 ,这些欧洲历史和宗教的标志性事物都源自土耳其这块土地。
“进入21世纪的土耳其,是一个典型的‘杂交文化’。笔者在伊斯坦布尔期间参观到了满是穆斯林清真寺,看到了无数虔诚的教徒,其中包裹着头部的女性教徒多数是中老年人。而在安塔利亚美丽的地中海边,人们却享受了另一番美景。一边是全身穿着特有的穆斯林黑长袍游泳衣的穆斯林妇女,而另一边却是美艳的土耳其比基尼女郎。城市中在无数的清真寺边上,每隔半小时会传来祷告颂词声,在同样的街道上我们也看到了无数打扮时尚,叼着香烟的土耳其女性。街道上行驶的多半是从欧洲进口的二手汽车。旅游区里的商贩在向游人兜售物品的同时,也大胆地要求游人用欧元购物。土耳其开发的旅游业到处可以看到从欧洲各国慕名而来的欧盟公民。”
在这些文化和风俗发生着细小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觉察到土耳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妥协。我者/他者二元变化中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平衡。每个民族的文化烙印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它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让它以包容的姿态来看待和接受其他文化。和其他文化处于一种平和的我者/他者共存状态。其实这种状态也是我们寻求世界和平的一种途径。发生在土耳其年轻一代身上的文化认同上的变化并不能看成是他们被西方同化或者是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而可以把他们看作是达成宗教宽容和文化交融的一种很好的前兆。更体现出了当代土耳其人的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
从中不难看出其实土耳其在其文明发源的历史中和西方文化有过无数次的碰撞和交融。土耳其是真正的文化混血。这也是其文化可塑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换而言之,土耳其的文化可塑性就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建构性上。正由于它是个文明矛盾体,正由于它是文化的混血儿,所有当它在有意识地被建构的过程中,土耳其文化欧洲认同的建构过程便不会像建构一个纯伊斯兰文明国家欧洲文化认同那么的艰难。可以说一个文明的构建过程是和借鉴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一做法不可分的。所以他们都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联系。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它是有着相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因为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是其自我保护和自我生存的本能。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这种本能是要作出相对的变化的,特别是当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体系外的“异源文化”进行吸收交汇时,这种排他性就会减弱。正因为这样,新的文化认同才是可以建构的。
土耳其建立与欧洲文化认同相近的新认同是有可能的,但是绝非一天两天的事。而且我们也要明确指出,这种异源文化间的认同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或者侵略,而是两者各自找到一种文化平衡点,并且互相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敌意,减轻排他性。
欧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几个世纪来都是和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的冲突。那么土耳其的这次文化平衡将会对有着长久敌对的两种文化提供新的对话沟通机会。因为土耳其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西方和东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缓冲点和联系带。如果土耳其加入欧盟,意味着欧洲给了东方社会即伊斯兰教文化一缕橄榄枝。也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一种沟通和宽容。
所有从文化认同层面上来讲,土耳其建构的新的被欧洲所认可的文化认同绝不是建立西方基督教文化而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穆斯林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和互相宽容。相信在土耳其自身的文化建构下,新的不再有强烈排他性的文化认同是可以为其加入欧盟作准备的,同时它也给两个敌对的宗教群体带来对话和宽容的曙光。
综上所述,土耳其的建构欧盟可以认同的文化认同是有其可能性的,但这种文化认同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达到目的,所以土耳其仍徘徊在欧盟的门口。而从欧盟的角度来说,要想把土耳其 从根源上欧化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让土耳其建立欧洲集体身份认同就是让土耳其的伊斯兰文化和欧洲的文化融合的相处,让我者和他者这两个文化变量在重新建立一种开放和谐的关系,这样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日子就会更近。
【参考文献】
[1]曹德明. 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 等译. 认同的力量[M].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