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好最后一程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wangyo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采访的超过200 个临终病人里,大多数在知晓自己患上绝症后,第一反应都是这一句:“不,不是我,不可能是真的。”无论病人是在一开始就被直接告知真相,还是起初蒙在鼓里,后来通过自己观察推测出来的,最初的反应都是否定。
  当有人对病人不甚了解,就过早地、贸然地告诉他病情;或者没有考虑到病人是否准备好接受事实,想着尽快“敷衍搪塞过去”,病人伴随诊断结果而来的焦急否定就会格外明显。否定,至少称之为部分否定,基本上是所有病人都有的情绪反应,不仅仅体现在患病初期和紧随其后的接受阶段,以后还会时不时地有所体现。
  第一阶段的否定反应不会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愤怒、狂躁、嫉妒,甚至是憎恶之情。下一个常见的问题亦随之而来:“为什么是我?”
  从患者家庭和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相比否定阶段,愤怒阶段尤为难熬。因为这种愤懑犹如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激发。在这个阶段,病人不管看什么,都会引发满腹牢骚。病人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人遗忘,就拔高嗓门儿说话,提出各种要求,抱怨个不停,寻求更多的关注,诸如:“可别忘了,我还活着。你们能听见我说话,我还没死呢!”这大概就是他生命尽头的最强音了。
  倘若有人对病人施以尊重和理解,有人抽出点儿时间给予关怀,他很快就会降低音量,减少满含怒气的要求。他因此知道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有人关心,在能力范围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做什么都行。
  可悲的是,我们很少去思考病人的怒气从何而来,还以为是对方在针对自己。其实病人的怒火和发火对象没太大关系。一旦医护人员和家人也开始针锋相对,结果呢,他们自己气得火冒三丈,还换来病人的变本加厉。他们只好采取回避的方式,要么缩短探视时间,要么减少查房次数,甚至找一些不必要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全然不知这些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讨价还价阶段作为第三个心理反应阶段,并不广为人知,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是了解以后对病人同样有帮助。如果第一阶段我们没能正确面对令人悲伤的现实,而第二阶段又满怀怒气地抱怨他人和上帝,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也许能顺利地达成某种共识,从而推迟一些命定之事的发生。“如果上帝决定将我们召回,他不会理睬我的愤怒要求,那么如果我好言相告,他或许会回心转意。”对于这种反应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是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提出某个要求时常用的逻辑。
  晚期重症病人也会采取相同的一套方法。他知道,根据过去的经验,只要自己表现不错,就有机会得到一点儿奖励,实现一个愿望。他的愿望首先是活得久些,然后是能有几天彻底远离疼痛与不适的烦恼。
  当晚期病人再不能否定自己的病情时,当他被迫忍受没完没了的手术和住院治疗时,当他病症越来越多、身体愈发虚弱憔悴时,他就很难一笑置之了。他冷淡麻木、清心寡欲的状态,他生气懊恼、怒气冲冲的样子,都将很快被浓浓的失落之情取代。这种失落感可能表现各异:得了乳腺癌的女人会担心身材走样;患子宫癌的女人会觉得自己不再是女人。但是病人所要经历的失落远不止这些。
  无休止的治疗和住院加重了经济负担;最初还可以奢侈一下,后来就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了。长期治疗和住院的高昂费用迫使患者卖掉不多的家产,再也无力负担用以安度晚年的房子,无力承担孩子的大学费用,许许多多的愿望都化为泡影。
  对于每一位与患者打过交道的人来说,所有的抑郁缘由都毋庸赘述。然而,我们常常忘了病人在准备与这个世界作最后告别前,所要预先经历的悲伤。倘若让我来区分抑郁的两种情况,我会分成“反应性抑郁”和“准备性抑郁”。前者在本质上与后者截然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如果患者尚有足够的时间(即不是猝死),并且在前面几个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帮助,那么他最终将会进入对自己的“命运”既不感到沮丧也不愤怒的阶段。他已经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对活着的人,健康的人,对那些不用这么早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的嫉妒与愤怒。他会哀悼即将失去的人和事,无论他们对他而言多么意义深远抑或精彩纷呈。带着某种程度的期待,他开始思索生命的终点。患者感到疲倦,越来越虚弱。他需要打几个盹儿,或者多睡睡,这种情况不同于抑郁阶段对睡眠的渴望,并非出于逃避现实,或者想要在梦境中短暂忘却疼痛、不适与瘙痒难耐的感觉。患者需要睡眠的理由已經如同婴儿那般单纯,只不过前者日益增长,后者日益缩短。这种情况并不是屈服或绝望下的“自暴自弃”,也不是“有什么用呢?”或者“我已经撑不下去了”的感觉,尽管我们不时也能听到这些论调。
  进入接受阶段并不意味着快乐。那是一种内心异常空洞的感觉。彼时疼痛退去,抗争结束,如一位患者所形容的那样,进入到“生命尽头前最后的休息时刻”。这个阶段,与患者相比,家人反而需要更多的帮助、理解与支持。当临终者找到一丝安宁并开始接受现实时,生之乐趣也随之消逝了。他希望独自静一静,至少不要因外界的消息与变故而烦恼。他不太想见到探访者,哪怕他们来了,患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饶有谈兴。他常常要求限制访客数量,并且不希望他们待太久。这个阶段,电视往往处于关闭状态,患者与他人的交流无声胜有声。看到我们到访,他也只是举手示意大家进来坐一会儿。可能仅仅抓住我们的手,让我们安静地坐下。对于那些能以平常心面对临终的人,这种沉默的时刻总是意味深长。我们可以一起倾听窗外鸟儿的歌唱。我们的陪伴让他坚信生命的终点仍然有人守护。此时此刻,只想让他明白,当人生大事已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哪怕默然无语也无关紧要,阖眼长辞不过是或迟或早而已。当他无力说话时,一次握手、一个眼神,或者他枕边的依偎,都能让他相信自己并不孤单,无声的交流更胜过言语千万。
其他文献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的是含蓄、委婉,话不能说得太透。因此,老外来中国,往往因中国人说话不那么干脆、留点儿弦外之音让对方揣度,而如堕五里雾中。  中国传统官场,即使是官员索贿也很有讲究。下级给上级送钱,要安一些好听的名目,如“节敬”“冰敬”。意思是说过节时送些礼物,或者夏天馈赠些钱让上级买冰祛暑。  春秋时期,这些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门道就已有了,而且说法还更讲究、雅致,也显得更加含蓄。  鲁昭公元
期刊
创新往往一个人创不了,这就需要找合伙人.很多人觉得找合伙人很难,但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说:“我觉得找合伙人很简单,你找不到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雷军当年创办小米时找
期刊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百花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奇葩之一,其不同笔法、风格的争奇斗艳使得山水画艺术能够绵延千年,经久不衰,而老子所体悟的宇宙“大象无形”,则为我们准确
自秦汉以来,对《礼记·曲礼》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如何理解,成为了一场学术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对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庶人没有资格受到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
期刊
时间真是钱rn“时间就是金钱”,开始送外卖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rn2017年10月,我加入一家互联网订餐平台的骑手团队,成了一名送餐小哥.团队很忙,没什么上岗培训,发给
期刊
此刻,有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66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
期刊
一、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起源rn根据中国古代的“无讼”观念,调解在中国古代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中,刑事案件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中比较受重
期刊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不爱管闲事已成为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突出瓶颈。不少人把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称为闲事,如路上有人摔倒,公共场所有人做坏事等。“聪明”的中国人一般不爱管这样的闲事,因为不仅费时费精力,有时还会惹麻烦。民间也长期有劝人少管闲事的“智慧鸡汤”,如“人有热心肠,招揽是非多”“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等说法。其实,何止民间,传
期刊
聚会争执rn那辆叫“奔驰”的轿车惹祸了.但惹的不是追尾刮碰的车祸,而是人祸.rn半个月前张一接到消息,为纪念毕业20年,高中同学隆重聚会.地点定在近郊的一个乡间酒店,独门独
期刊
“行政主体”的概念伴随着我国《行政诉讼法》而产生,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的概念是由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的相关理论衍生而来,可谓是“舶来品”.本文通过对我国与西方国家关于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