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年前,我在柬埔寨旅游。一次,在路边一间小吃店停下来小憩、顺便吃点东西。导游指给我看熟悉的面条、米饭柜台,然后,又向我介绍了当地一种美食——油炸大毒蜘蛛!
当地人一个接一个地把大蜘蛛吃进嘴里,仿佛这是世界上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对他们来说,确实如此。另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总计还有20亿人把昆虫当作盘中餐。
我谢绝导游的好心邀请。但是,嘴边挂着毛茸茸的蜘蛛腿……那一个画面,我却至今难忘。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人吃昆虫。那一瞬,我一生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影响都受到了挑战:昆虫是害虫?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还是……食品?
最近,我被迫重新审视我对昆虫的复杂感情。我到北美洲第一家工业规模的食用昆虫养殖场去参观。这家农场位于加拿大安大略乡下。戈尔丁三兄弟——加罗德、达伦和雷恩于6个月前创建了农场,现在,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给戈尔丁兄弟带来创业灵感的是联合国不久前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强调了吃昆虫的益处,鼓励人们多吃昆虫。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联合国报告还指出,吃昆虫有可能解决世界面临的饥荒危机。
饭里有苍蝇?正常现象!
原来,虫子富含蛋白质、钙、氨基酸和维生素B,和传统的家畜如牛、羊比起来,养殖昆虫有更大的可持续性优势,因为养殖昆虫占用的土地、使用的水源和饲料更少。
这样的理论听上去令人心服口服,但是,无论如何还是不能说服我的肚子。
焗昆虫?橙汁昆虫?烤昆虫?想起来是不是依然让你胆颤心惊、而不是胃口大开?
戈尔丁兄弟好像想出了对策。他们把昆虫加工成细细的粉末或者“面粉”。这样,娇气的西方消费者就不用和自己的盘中餐面面相觑、四目对视了!
现在,昆虫粉已经被加入富含蛋白质的蛋糕、饼干和高能量压缩饼中,打入曼哈顿的时尚超市。
但是,昆虫成为烹饪原材料之前,还是昆虫。我去戈尔丁的蟋蟀养殖车间参观,无法不又记起这个事实。车间内,一排排的蟋蟀笼直接码放到房顶。里面,成千上万的长腿蟋蟀四处乱窜,或者一个压一个地叠罗汉。这一幕,仿佛是印第安纳·琼斯寻宝系列电影中让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的恐怖画面。
3000万蟋蟀和我,同在一个屋顶下。
蟋蟀与虫子?你挑哪一个?
接下来去加工车间,这里从前是披萨店。成千上万的蟋蟀摆在烤盘上,放入烤箱。受对方的温柔蛊惑,我决定从他们品种日渐繁多的昆虫食谱中挑几种来品尝。覆盖着奶酪、罗勒、烤蟋蟀的意式面包片看上去很不错,但是还是让我倒胃口。
我选择了蟋蟀粉姜味饼。吃起来确实和普通的姜味饼干一样,不过更柔软,吃完后嘴里也根本没有留下昆虫味。勇气倍增,我又吃了一块巧克力布朗尼。布朗尼也是用蟋蟀粉制作的,吃起来正像布朗尼,柔软、美味。
另外一个盘子上,是当地一位巧克力大师制作的巧克力米虫。看上去还算养眼,不过,吃米虫?恐怕为时过早、有点过分。
我被转型成了“吃虫族”,日子虽然还非常有限,不过已经让我多次审视盘中餐,考虑食品的出处。
至少有一点我非常肯定,我绝对是蟋蟀的粉丝,根本不爱米虫。(编辑/唐馨)
当地人一个接一个地把大蜘蛛吃进嘴里,仿佛这是世界上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对他们来说,确实如此。另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总计还有20亿人把昆虫当作盘中餐。
我谢绝导游的好心邀请。但是,嘴边挂着毛茸茸的蜘蛛腿……那一个画面,我却至今难忘。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人吃昆虫。那一瞬,我一生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影响都受到了挑战:昆虫是害虫?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还是……食品?
最近,我被迫重新审视我对昆虫的复杂感情。我到北美洲第一家工业规模的食用昆虫养殖场去参观。这家农场位于加拿大安大略乡下。戈尔丁三兄弟——加罗德、达伦和雷恩于6个月前创建了农场,现在,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给戈尔丁兄弟带来创业灵感的是联合国不久前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强调了吃昆虫的益处,鼓励人们多吃昆虫。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联合国报告还指出,吃昆虫有可能解决世界面临的饥荒危机。
饭里有苍蝇?正常现象!
原来,虫子富含蛋白质、钙、氨基酸和维生素B,和传统的家畜如牛、羊比起来,养殖昆虫有更大的可持续性优势,因为养殖昆虫占用的土地、使用的水源和饲料更少。
这样的理论听上去令人心服口服,但是,无论如何还是不能说服我的肚子。
焗昆虫?橙汁昆虫?烤昆虫?想起来是不是依然让你胆颤心惊、而不是胃口大开?
戈尔丁兄弟好像想出了对策。他们把昆虫加工成细细的粉末或者“面粉”。这样,娇气的西方消费者就不用和自己的盘中餐面面相觑、四目对视了!
现在,昆虫粉已经被加入富含蛋白质的蛋糕、饼干和高能量压缩饼中,打入曼哈顿的时尚超市。
但是,昆虫成为烹饪原材料之前,还是昆虫。我去戈尔丁的蟋蟀养殖车间参观,无法不又记起这个事实。车间内,一排排的蟋蟀笼直接码放到房顶。里面,成千上万的长腿蟋蟀四处乱窜,或者一个压一个地叠罗汉。这一幕,仿佛是印第安纳·琼斯寻宝系列电影中让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的恐怖画面。
3000万蟋蟀和我,同在一个屋顶下。
蟋蟀与虫子?你挑哪一个?
接下来去加工车间,这里从前是披萨店。成千上万的蟋蟀摆在烤盘上,放入烤箱。受对方的温柔蛊惑,我决定从他们品种日渐繁多的昆虫食谱中挑几种来品尝。覆盖着奶酪、罗勒、烤蟋蟀的意式面包片看上去很不错,但是还是让我倒胃口。
我选择了蟋蟀粉姜味饼。吃起来确实和普通的姜味饼干一样,不过更柔软,吃完后嘴里也根本没有留下昆虫味。勇气倍增,我又吃了一块巧克力布朗尼。布朗尼也是用蟋蟀粉制作的,吃起来正像布朗尼,柔软、美味。
另外一个盘子上,是当地一位巧克力大师制作的巧克力米虫。看上去还算养眼,不过,吃米虫?恐怕为时过早、有点过分。
我被转型成了“吃虫族”,日子虽然还非常有限,不过已经让我多次审视盘中餐,考虑食品的出处。
至少有一点我非常肯定,我绝对是蟋蟀的粉丝,根本不爱米虫。(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