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单挑周杰伦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乐坛,从来就不缺乏歌手和音乐人。在天王周杰伦出现疲态的当下,林宥嘉、萧敬腾和曹格,在台湾红透半边天。然而在内地,他们似乎并未烧起周杰伦般的熊熊大火。
  
  周杰伦的人气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已经红了十年,能否再红十年?依旧人气旺盛,但是和林志玲两大巨星合演的《刺陵》居然票房惨淡,虽然是烂片,到底有周杰伦出镜,他那些忠实粉丝都哪里去了?
  更重要的是,岁月不饶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年轻的后辈可是天不怕地不怕,面对这位超级学长,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取而代之。
  
  林宥嘉:台湾乐坛的神秘嘉宾
  
  在第十七届《东方风云榜》“真音乐3.0时代”研讨会论坛上见到林宥嘉时,他显得非常低调和腼腆,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着。
  刚刚宋柯已经在那明言对于实体唱片业的悲观态度,说:“开会前有个歌手跑来跟我谈什么唱片。”此处的“有个歌手”,不知道是不是暗指林宥嘉,可是林宥嘉还要跑出来说:“我相信唱片不会灭亡。”纯真得简直有些可爱。“我喜欢唱片拿在手里的感觉。当我拿到专辑,把它塞进CD机里,听很美丽的声音,看很美丽的字,这是最容易被感动的时刻。”
  这就是林宥嘉。2007年7月以大学生的身份,勇夺台湾中视主办的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季冠军(其中终极指名踢馆赛中演唱的《你是我的眼》和总决赛中演唱的《Creep》,评审更给予25分的满分高分),从而出道,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两张个人专辑、两张合辑和一张电视原声带的录音,销量虽然还难撼动周天王,但他的人气却实在不容小觑。
  他是台湾第一个未发片就举办北、中、南三场大型售票演唱会的歌手。2007年12月29日,林宥嘉和周定纬、潘裕文、许仁杰以及杨宗纬在台湾大学体育馆举办“星光老师同学会”演唱会,吸引了4000多人入场。2008年8月3日,林宥嘉和星光帮其他歌手一并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开唱,3000张门票竟于半日内销售一空,主办方当即决定加演,加场票也迅速售罄,依稀当年“过江龙”林志颖的风采。
  乘胜追击,2008年5月24日、30日、6月7日,林宥嘉分别在台北、台中、高雄举办3场“林宥嘉2008迷宫巡回演唱会”,成为台湾音乐史上开办巡回演唱会最年轻的歌手,那一年,他尚不满21周岁。
  演唱会大获成功后,他的首张专辑《神秘嘉宾》于2008年6月3日顺势推出,首周超过4万张的销量,夺下台湾包括G-Music、五大唱片、博客来网络书店和新加坡的HMV等几大销售排行的冠军,并在当年新加坡金曲奖上摘得年度专辑制作大奖,正面清新的形象和迷幻神秘的嗓音,倾倒万众也在意料之中。
  星光帮第一任大佬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真假音的转换,自然,清新,听他《神秘嘉宾》专辑中的《颜色》,很难不被他高超的技巧和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不过,林宥嘉首张专辑里收了徐志摩名诗为词的《再别康桥》,窃以为不免过于托大。有蔡琴和万芳两大唱将的经典版本在前,难免要拿来比较。虽然林宥嘉的版本和蔡、万两人的曲调不同,诠释风格也不同,但林实在也难讨得任何便宜。
  
  萧敬腾:命中注定我爱你
  
  星光帮的另一位大佬是萧敬腾,第二届超级星光大道总决赛冠军让萧敬腾一战成名,其人气似乎更在林宥嘉之上。
  从侧面来看,他长得有点像是男版潘美辰,孤傲、叛逆,爆发力惊人,十足的摇滚范儿。有人说他是“摇滚王子”。跟内地“快乐男声”的冠军陈楚生有点相似,在酒吧里演唱的那些岁月的磨练,让他们在比赛时加分不少。
  叛逆,别人是装的,萧敬腾,则是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杀气。有点像年少时的齐秦,青少年时代,因为不停和人打架,辅导员恨铁不成钢,对他说了一句狠话:“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到音乐上?”没想到,一句话激发了少年萧敬腾的音乐心。
  他竟真的将打架的力气用在了音乐上。本来打人,后来打鼓。他学钢琴、电子琴、吉他、萨克斯风,当然,还有他最爱的鼓。2005年,终于找到自己人生目标的萧敬藤开始在酒吧驻唱,在桃园驿站、七分醉、八里55咖啡馆……他的声音覆盖了各式各样的Pub,在喧闹与寂静之间,他是嘶吼的,是两颗会痛的石头猛烈碰撞后擦出的火花,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金属之声在敲打听众的耳膜。
  这样的好嗓音,这个被小S称之为“天使降临般”的好嗓音,绝不会被埋没。2007年5月11日,一家制作公司安排萧敬腾参加“超级星光大道”的踢馆赛,因为这场踢馆赛,彻底改变了萧敬腾的人生。那一年,在台湾乐坛,恐怕没有谁比萧敬腾更具话题性,他是迅速蹿红的超新星爆炸在台湾乐坛,是台湾雅虎十大新闻人物第三名。
  他平常少说话,惜字如金,比杰伦还要酷,可是萧敬腾认为私下里的自己,却“是比较搞笑的”。萧敬腾的荧屏处女作是在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客串兽医,其实他一直想演的是冷酷杀手,不动声色就可以杀人于无形。虽然还没有碰到合适的剧本,但是他酷酷的歌手形象已经让他成了当下最红的少女杀手,他的歌迷为他组成了“萧帮”歌迷团,大声呼喊:“命中注定我爱你。”
  
  曹格:需要战胜的,永远是自己
  
  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才去听曹格的歌的。之前,光听到他和谁谁谁打架,最后不得不开记者会向对方道歉,给人的印象这是位猛张飞似的人物。脾气,暴着呢。
  听了他的歌,才发觉,曹格也有非常细腻深情的一面。他的R
其他文献
在这个13岁就开始“在几乎所有物体上涂鸦”的德国人看来,涂鸦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架起了沟通桥梁,而且能把各个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到一起,比许多政治家花大价钱搞的项目有效多了。    老弄堂里的涂鸦风波    上海华池路211弄,名曰“铁路新村”,其实就是条老旧的棚户弄堂,小摊贩、自行车、晾晒的衣服挤占着本就不宽敞的通道,灰黄矮墙上的裂纹诉说着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
今年5月,王石再次从南坡登顶。这一次,他带下了每天产生的800克到1000克垃圾,实践了难度极大的“零垃圾登顶”。    面容清癯、身形消瘦的王石出现在世博园万科馆,如果将身上的冲锋衣换成袈裟,也许会透出几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味道。59岁的他,刚刚从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登顶归来,并再一次打破了由他本人保持的纪录——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人”。  如果说,7年前成功登顶珠峰更多是满足个人英雄主义情结;那
现在最害怕的是什么?“我们最害怕被‘咔嚓’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晃着长长的马尾辫,伸手在自己的脖子上比划了一下。    已是初夏,发生在春天的血腥记忆,尚未远去。  3月23日,梦魇一般的清晨,“郑医生”举起手中的尖刀,短短55秒钟内,8名幼童惨死,5名幼童重伤。  南平杀童案发生两个月以后,《新民周刊》记者重访南平发现,当地的校园处在森严的守卫之中。  一位依旧沉浸在悲恸中的遇难学生的父亲
政治学者指出,要有效治理贿选,根本还是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框架内,实现贿选案件的可诉讼。这不仅有利于把村民自治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也是乡村治理走向法治时代的必由之路。    旧说,论读书,浙江看宁波,宁波看宁海,宁海看跃龙——原因大抵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为宁海人,而跃龙山即为“种子”的读书处。  进入新时期后,浙江经济亦要看宁海:自2003年宁海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后,以后的历届评选,
陈逸飞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至今是个谜。但有一点是事实,就是赝品特别多,而且往往能存拍卖会上拍出好价钱。    陈逸飞离去,争议也稍有平息    上海有两个文化人一直饱受争议,始于若干年前,延续至当下,时时演变为具有八卦风格的公众话题。一个是余秋雨,另一个是陈逸飞。对前者,在文化的层面之下,是关乎道德的责问和鞭笞。对后者,在肯定其艺术天分之外,又多了一份惋惜,似乎画家向自己榨取得太狠。但在陈逸飞溘然
在“天使之眼”,2030年的“出行”是如此摄人心魄。    20年后的城市“行”生活将是怎样的?当4月11日黄浦江边的“天使之眼”首次被点亮,在夜幕下闪耀着奇幻旖旎的色彩时,以“直达2030”为主题的上汽集团一通用汽车馆也第一次预演了一场“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的2030城市生活。那里,在崭新的智能城市交通系统面前,汽车与交通的概念被彻底颠覆,属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政府着力重塑金融秩序。    美国惩治高盛刮骨疗毒,为了重建金融秩序,美国正在将整肃的矛头对准大型金融机构。  信用是任何一個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市场高涨期信用被撇到一边,泡沫崩溃后重塑信用是恢复信心的关键。  美国的次贷危机缘于丧失市场信用,在美国度过金融危机的最难关口、奥巴马的医改方案获得通过后,美国腾出手来向造成信用危机的大投行开刀。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如同癌细胞远比正常细胞强悍,网上的恶,当然也比善跑得快、传得广。    话题是麦家被网络强暴引起的。  大概有被强暴的前科,如今但凡涉及“网暴”的事件,电视编导总爱找我,似乎被奸过一次了,就无所谓第二次了。 她问我,怎么看麦家事件。我说,不平。还想声援。问为什么。我说麦家没错,网络文学当然99%以上是垃圾。你人多势众又怎么了?人多势众更是垃圾。毛主席说了,真理总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编导说,你这
民国上海,陆澹安一类文人非常摩登十分新潮。写鸳蝴体小说不在话下,他还编报纸,编杂志,编书,拍电影,开电影公司,当教授。当年他的名片可以印上两页,身份复杂,差不多相当于当下的王中军加郭敬明加易中天。    文人相忌,恐怕是百代不易的真理。老上海的文人,有人玩普罗,有人玩国仇家恨,有人玩布尔乔亚,有人玩风花雪月,有人玩纸醉金迷,当时各行其道,看起来还相安无事。后来世道大变,亭子间里的“小透卵”转眼当上
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或者,到底是大都市好还是小城镇好?这一类笼而统之、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果有明确的答案,多半是出于个体需求或偏好的选择。作为公共的议题,在笔者看来,则多属于伪问题一类。但一般人的确大多会有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有判断好与不好的能力。“好的城市”应该是能够满足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或者起码是大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愿望的地方吧。  但社会自有其逻辑。与所有事物一样,城市是历史的、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