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66-01
过程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知识、 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前提是对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分解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的加以训练。就象体操运动员训练跳鞍马,起跳、腾空、翻腾、落地,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如果教练示范这个完整的动作后,就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动作分解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落地,一个一个的训练,然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怎么去思考才好。???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一个思维任务所需要的思维技巧分解出来,就无法训练学生怎么去思考,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要进行过程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将思维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找出每一阶段所需要的具体的思维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方法,从而达到知识掌握的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过程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怎样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前面提到,过程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学会自我启发,因此,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比如我现在在解一道题,我在用什么方法思考?是简便方法呢,还是笨方法?这种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可见,元认知的功能就是能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科学、和谐。而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怎样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关于哪些因素可以以什么方式来影响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知识。在过程启发式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主要是关于怎样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有哪些步骤、策略、各种策略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这些方法应用的条件和情景如何、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2、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思考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更好、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以后,遇到问题,他就知道应该用好方法去思考,不用笨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乱猜。但如果给学生讲,解决问题不要乱猜,要去分析问题,然后根据分析的方向去探索,学生会觉得不可理解,因为没有对比,他没有体验。因此,必须结合到具体的问题,让他用笨方法去思考一下,然后再教他用好方法去思考,然后一比较就有体验了,就知道用这个方法好。慢慢地,他就知道要用这个好方法。因此,在过程启发式教学中要注意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元认知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的监视,一个是自我的控制。自我监视,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监视自己,是否在用好方法思考。因此元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什么方法思考问题,这方法好不好,是不是老师教的那种好的方法,这是监视。之后要实施控制。如果发现这是好方法,就继续下去,当发现自己方法不得当时,就开始控制,换一种方法,用老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因此元认知监控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但是这种监控很难。因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把思维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注意自己在运用什么方法思考。因此需要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最常用的元认知训练的方法是启发式自我提问法。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是心理学家波利亚(Polya,1945年)。前面提到,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容易使学生形成提问依赖。通过自我提问法的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强,从而有效避免学生的提问依赖。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解决某一类学习任务的“自我提问单”,训练学生根据自我提问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比如说,一个题拿到手后,不要乱猜,我乱猜了没有?没有。那么不乱猜,我首先该干什么呢?我应该分析问题。问题分析之后,接着该干什么呢?……这样,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过程启发式教学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成为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启发式问题的设计者和提问者、方法传授的教练员、讨论中的主持人,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反馈技巧的运用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抛弃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的反馈方法,重视运用过程反馈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反馈,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反馈。这样,学生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在反对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不仅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力求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其潜能。而且,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过程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知识、 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前提是对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分解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的加以训练。就象体操运动员训练跳鞍马,起跳、腾空、翻腾、落地,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如果教练示范这个完整的动作后,就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动作分解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落地,一个一个的训练,然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怎么去思考才好。???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一个思维任务所需要的思维技巧分解出来,就无法训练学生怎么去思考,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要进行过程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将思维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找出每一阶段所需要的具体的思维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方法,从而达到知识掌握的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过程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怎样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前面提到,过程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学会自我启发,因此,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比如我现在在解一道题,我在用什么方法思考?是简便方法呢,还是笨方法?这种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可见,元认知的功能就是能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科学、和谐。而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怎样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关于哪些因素可以以什么方式来影响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知识。在过程启发式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主要是关于怎样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有哪些步骤、策略、各种策略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这些方法应用的条件和情景如何、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2、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思考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更好、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以后,遇到问题,他就知道应该用好方法去思考,不用笨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乱猜。但如果给学生讲,解决问题不要乱猜,要去分析问题,然后根据分析的方向去探索,学生会觉得不可理解,因为没有对比,他没有体验。因此,必须结合到具体的问题,让他用笨方法去思考一下,然后再教他用好方法去思考,然后一比较就有体验了,就知道用这个方法好。慢慢地,他就知道要用这个好方法。因此,在过程启发式教学中要注意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元认知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的监视,一个是自我的控制。自我监视,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监视自己,是否在用好方法思考。因此元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什么方法思考问题,这方法好不好,是不是老师教的那种好的方法,这是监视。之后要实施控制。如果发现这是好方法,就继续下去,当发现自己方法不得当时,就开始控制,换一种方法,用老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因此元认知监控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但是这种监控很难。因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把思维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注意自己在运用什么方法思考。因此需要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最常用的元认知训练的方法是启发式自我提问法。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是心理学家波利亚(Polya,1945年)。前面提到,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容易使学生形成提问依赖。通过自我提问法的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强,从而有效避免学生的提问依赖。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解决某一类学习任务的“自我提问单”,训练学生根据自我提问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比如说,一个题拿到手后,不要乱猜,我乱猜了没有?没有。那么不乱猜,我首先该干什么呢?我应该分析问题。问题分析之后,接着该干什么呢?……这样,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过程启发式教学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成为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启发式问题的设计者和提问者、方法传授的教练员、讨论中的主持人,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反馈技巧的运用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抛弃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的反馈方法,重视运用过程反馈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反馈,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反馈。这样,学生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在反对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不仅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力求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其潜能。而且,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