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又是通过教学语言这个工具实现的,而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一个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与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1]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活动中的每个因素都在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教学语言也不例外。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分支——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判性语言,[2]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它以口头评价语言为主,辅之以体态语,如手势、眼神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全方位地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口语技巧和教育智慧等教学魅力,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判断式评价,其标志性语言是“对、错、是、不是”等,教师运用这种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胜过那些不切实际的鼓励。在确认答案是正确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及时适度的赞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时运用的便是表扬式评价,标志性语言是“这个答案很精彩!”“这样的题你答得很让老师佩服!”等等。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可以顾及教学进度而直接否定或者不予理睬。面对这种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说:“别着急,坐下慢慢想想!”“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如果让你再考虑一下的话,老师相信你是行的!”等等。这种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尽快从尴尬的教学场景中走出来,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这种评价便是激励式评价。
还有一种评析式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分析,告诉学生值得肯定之处在哪里,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便能让答案更完美。这种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是一种在教师提示下自我完善的过程。
最后是启发式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可以说:“请根据中心线索和情节发展的脉络将文章的段落进行划分。”也可以说:“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必须准确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召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烘托课堂的氛围,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必须机智幽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必须独特创新,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一、 分层评价,以评促学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的“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说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运用评价语言时,教师要根据评价对象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针对个体实际情况,进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这节课,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多运用一些启迪性的语言;对中等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看到他们的优势,及时激励他们;对学习成绩较差且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抓住时机,对他们正确的回答给予最大限度的真诚表扬,对于他们一些个性化的回答,要求教师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这样,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得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随着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发展,教学评价层次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在教学评价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3]
二、 多元评价,关注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感情,做到心诚意切,因为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过去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经常用笼统的语言 ,如“很棒!”“对的!”“正确!”等来肯定学生的精彩回答;或者用“不对,还有谁来讲”来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中来,由此很多学生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主动发言。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纯粹单一的评价语肯定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采用多元评价语言,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接纳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4]
三、 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在学生回答后立刻对他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把学习中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得到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地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继而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是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在很多时候,教师应“延时评价”,怀着关爱,进行点拨、启发、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预设评价与生成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评价语,但对于学生已经习惯的一些课堂用语则不再做预设。预设评价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生成。新课改鼓励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一个女生在黑板上把“鸟儿”写成了“乌儿”。老师没有批评女孩儿,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这分明是学生写错了字,可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宋其羹,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董国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刍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
[3] 朱伟,闵琴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J].热点研讨,2008,(12).
[4] 党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 言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
教学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判性语言,[2]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它以口头评价语言为主,辅之以体态语,如手势、眼神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全方位地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口语技巧和教育智慧等教学魅力,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判断式评价,其标志性语言是“对、错、是、不是”等,教师运用这种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胜过那些不切实际的鼓励。在确认答案是正确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及时适度的赞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时运用的便是表扬式评价,标志性语言是“这个答案很精彩!”“这样的题你答得很让老师佩服!”等等。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可以顾及教学进度而直接否定或者不予理睬。面对这种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说:“别着急,坐下慢慢想想!”“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如果让你再考虑一下的话,老师相信你是行的!”等等。这种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尽快从尴尬的教学场景中走出来,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这种评价便是激励式评价。
还有一种评析式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分析,告诉学生值得肯定之处在哪里,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便能让答案更完美。这种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是一种在教师提示下自我完善的过程。
最后是启发式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可以说:“请根据中心线索和情节发展的脉络将文章的段落进行划分。”也可以说:“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必须准确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召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烘托课堂的氛围,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必须机智幽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必须独特创新,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一、 分层评价,以评促学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的“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说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运用评价语言时,教师要根据评价对象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针对个体实际情况,进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这节课,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多运用一些启迪性的语言;对中等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看到他们的优势,及时激励他们;对学习成绩较差且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抓住时机,对他们正确的回答给予最大限度的真诚表扬,对于他们一些个性化的回答,要求教师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这样,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得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随着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发展,教学评价层次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在教学评价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3]
二、 多元评价,关注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感情,做到心诚意切,因为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过去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经常用笼统的语言 ,如“很棒!”“对的!”“正确!”等来肯定学生的精彩回答;或者用“不对,还有谁来讲”来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中来,由此很多学生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主动发言。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纯粹单一的评价语肯定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采用多元评价语言,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接纳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4]
三、 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在学生回答后立刻对他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把学习中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得到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地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继而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是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在很多时候,教师应“延时评价”,怀着关爱,进行点拨、启发、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预设评价与生成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评价语,但对于学生已经习惯的一些课堂用语则不再做预设。预设评价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生成。新课改鼓励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一个女生在黑板上把“鸟儿”写成了“乌儿”。老师没有批评女孩儿,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这分明是学生写错了字,可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宋其羹,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董国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刍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
[3] 朱伟,闵琴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J].热点研讨,2008,(12).
[4] 党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 言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