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贯穿教学的始终。本文通过对学习动机定义、类型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介绍分析,对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学习动机 类型 作用 动机培养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心理学家们对学习动机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Wiliamsand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做出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总之,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一种,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和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兴趣、爱好等,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因素所决定的,较为短暂,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奖励、表扬、出国留学等。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英语的学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克服学习中的难题;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动机越高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就越大、学习效率也越高,而成就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动机的产生。受教育者一旦取得好的成绩,自信心倍增,会还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根据学习动机的定义、类型和作用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英语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因此,在学习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由易到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提高。面对学生的某些不足甚至错误,教师不应该打击其自信心而应热心地帮忙分析原因,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应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他们对学好英语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学习中遇的难题。其次,教师要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而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要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最后,教学活动要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例如: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语角、影视鉴赏等等。
(二)营造轻松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效果跟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硬件设施,而精神环境则指的是课堂氛围。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后者。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斯特维克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学的物质环境一般不被教师掌控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启发学习动机十分重要。首先,这要求教师必须減少对课堂的控制,让学生自由、积极主动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并衷心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看法。营造轻松、宽容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表情、语调等,使用鼓励性、善意的、和缓的语言.这样学生才不致于感到压力过大甚至焦虑。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对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英语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尤其要关注并致力改革。教师要想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敢于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教学成果的验收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在讲解课文时,只要课文内容允许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单调的课文内容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操作、讲解。
(四)奖惩措施
奖励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它包括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奖励,然而任何鼓励要真正发生作用必须落实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讲精神鼓励要远远比物质鼓励重要,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多数渴望获得情感上的认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滥用物质奖励,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还可能导致学生处于麻木状态,破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动力,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惩罚用来否定学生错误的学习需求的。它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惩罚,比如教师对学生发音的纠正、学生作业的批改等等;另外一种是内部的惩罚,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省。惩罚具有矫正作用和对学习活动的督促作用。但是,对内向的学生进行惩罚会严重减低其自信心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两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该注重奖励而不注重惩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师生关系
美国的索普说过,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合作,这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成正比,即情感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师生关系越淡漠,教学效果越差。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具有情感催化和调节作用,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喜欢某一教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而对立的师生关系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放抗心理,甚至放弃这门学科,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是平等和民主的。要想从师生关系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以朋友的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愉快,乐于接受教师要传的信息。课后,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调整教学方式。
三、结论
学习动机对英语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 考 文 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心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1994.
[3]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
[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服坤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5]班尼:教育社会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 学习动机 类型 作用 动机培养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心理学家们对学习动机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Wiliamsand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做出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总之,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一种,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和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兴趣、爱好等,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因素所决定的,较为短暂,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奖励、表扬、出国留学等。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英语的学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克服学习中的难题;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动机越高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就越大、学习效率也越高,而成就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动机的产生。受教育者一旦取得好的成绩,自信心倍增,会还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根据学习动机的定义、类型和作用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英语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因此,在学习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由易到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提高。面对学生的某些不足甚至错误,教师不应该打击其自信心而应热心地帮忙分析原因,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应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他们对学好英语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学习中遇的难题。其次,教师要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而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要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最后,教学活动要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例如: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语角、影视鉴赏等等。
(二)营造轻松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效果跟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硬件设施,而精神环境则指的是课堂氛围。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后者。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斯特维克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学的物质环境一般不被教师掌控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启发学习动机十分重要。首先,这要求教师必须減少对课堂的控制,让学生自由、积极主动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并衷心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看法。营造轻松、宽容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表情、语调等,使用鼓励性、善意的、和缓的语言.这样学生才不致于感到压力过大甚至焦虑。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对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英语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尤其要关注并致力改革。教师要想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敢于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教学成果的验收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在讲解课文时,只要课文内容允许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单调的课文内容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操作、讲解。
(四)奖惩措施
奖励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它包括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奖励,然而任何鼓励要真正发生作用必须落实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讲精神鼓励要远远比物质鼓励重要,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多数渴望获得情感上的认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滥用物质奖励,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还可能导致学生处于麻木状态,破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动力,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惩罚用来否定学生错误的学习需求的。它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惩罚,比如教师对学生发音的纠正、学生作业的批改等等;另外一种是内部的惩罚,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省。惩罚具有矫正作用和对学习活动的督促作用。但是,对内向的学生进行惩罚会严重减低其自信心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两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该注重奖励而不注重惩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师生关系
美国的索普说过,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合作,这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成正比,即情感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师生关系越淡漠,教学效果越差。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具有情感催化和调节作用,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喜欢某一教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而对立的师生关系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放抗心理,甚至放弃这门学科,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是平等和民主的。要想从师生关系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以朋友的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愉快,乐于接受教师要传的信息。课后,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调整教学方式。
三、结论
学习动机对英语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 考 文 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心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1994.
[3]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
[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服坤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5]班尼:教育社会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