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物理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学生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物理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物理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物理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大气压知识时,我设计了瓶吞蛋实验、覆杯实验;在介绍浮力知识时,设计了浮蛋实验、浮沉子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这样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物理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墨子对小孔成像的研究、宋代沈括发现磁偏角、指南针的发明等物理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物理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光的知识关于颜色时,课本上设计的实验是:让一束白光照到红玻璃纸上,在红玻璃纸后得到了红光,结论是:红玻璃纸只能透过红光。对此,不少学生心存疑惑:其他色光真的被红玻璃纸吸收了吗?经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有一学习小组设计出让一束白光先通过三棱镜,在三棱镜后面的光屏上得到七彩条纹,然后再在三棱镜前放上红玻璃纸,则光屏上原有的七彩条纹只剩一条红色条纹。这样处理,使学生明白教材的局限性。通过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物理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了浮力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又如学习了凸透镜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易获取的物品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象力,要学会联想。讲到利用电流产生磁场,要引导学生联想能不能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讲到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时,要联想到听不到的声音、看不到的光是怎样去认识它们。讲到电流、电压,联想到水流、水压。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实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没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Currarino综合征引起尿潴留患儿的治疗、预后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Currarino综合征并发尿潴留4例及1998年1月至2019年1月文献报道的Currarino综合征出现排尿异常16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为直肠肛管狭窄+骶前畸胎瘤+脊髓脊膜膨出+骶骨异常,行后矢状路根治手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其中1例术后
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了提高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详细展开。  一、以“史”为鉴,重视历史教育的史学研究特点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史方法与以史为鉴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与思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更需要技巧,需要“以史为鉴”。教师在设计研究问题时,应该寻找一些教材的重点问题,并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中
摘 要: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作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逆向思维、活化思维、潜在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逆向思维 活化思维 潜在思维    在当前全面倡导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
浩渺的历史长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缤纷多彩的画卷,让我们为之感叹不已。每一节历史课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在高考形势依旧严峻的时刻,学生刻苦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显然是得到分数、提高等级,为高考的胜利铺平道路。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高分,使他们走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完成父母交给他们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历史课上得到生活的动力,使历史在他们
摘 要: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设备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印象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因此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想要学好历史,首先要有兴趣。历史课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抓住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关键词: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 兴趣培养    在农村,由于学校设备落后,学困生面广,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多老师、家长、学生把历史课当作“副课”而不重视它
目的探讨儿童四肢肌肉内常见脉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降低误诊率、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2例病理诊断为肢体肌肉内脉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8.1±3.7)岁,范围为3~16岁;21例因触及局部肿块就诊,11例因患肢疼痛就诊(4例并发跛行及患肢失用性萎缩)。初次就诊时,诊断肌肉内脉管畸形26例,生长痛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适当运用诗词、成语辅助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启迪。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讲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一般要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我国的行政单位,是根据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防力量,有利于对全国经济进行有计划的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