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回信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w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同学:
  你好!看到你在心理作业上写着:“我讨厌别人叫我‘乡巴佬’!讨厌别人嘲笑我的乡音!’’我的心似乎被针猛扎了一下,为你心疼,心疼你的尊严,心疼你的痛苦!
  只是,亲爱的同学,你一定也知道,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只能用行动选择自己的人生。历史上,不只一个“乡巴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一简单而质朴的道理。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相对于偏僻的韶山,当时的东山小学可谓是地处繁华闹市,就读同学也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而来自外乡的毛泽东常常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且年龄也比其他同学大6岁,于是被同学们嘲笑为“乡巴佬”。同学们的嘲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而兴奋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那时那刻,今日今世,谁还会嘲笑这位湖南中专生那口浓重的乡音?
  1980年秋,经历过三次高考的俞敏洪背着一身的麻袋和棉被到北京大学报到。他是全班唯一从农村米的学生,初到时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开学不久就从A班调到“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课外书,更不会吹托弹唱,尤论是谈吐或者是见识,都要比城市来的孩子略逊一筹。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努力着,缩小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尽管毕业时,他的成绩还是排在班上最后几名,但他的心态已经比较平和了,相信凭借持续不断的努力,自己电能到达别人事业的高度。1993年他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从自卑中走向自信的人是真正的自信,从一开始就盲目自信的人其实没有自信。”当他无数次站在各大知名高校的礼堂中如此演讲时,谁还会嘲笑他这位农民的儿子?
  你看,出身不高贵并不等于将来事业没有高度;说话不清并不等于能力不行。
  美国心理学家基恩曾经说起他小时候那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那次,他躲在公园的角落里偷偷看到几个白人小孩在快乐地玩耍,他羡慕他们,也很想与他们一道游戏,但他不敢,因为自己是一个黑人小孩,心里很自卑。这时,一位卖气球的老人举着一大把气球进了公园,白人孩子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高高兴兴地把气球放飞到空中去。白人小孩走了以后,他才胆怯地走到老人而前,低声请求:“你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慈祥地说:“当然。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他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老人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气球。他接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慢慢地升上了天空……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来,不是因为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和出身,关键是你内心有没有自信。”
  其实,你是不是乡巴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假若你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会在乎别人评价你目前是一个“乡巴佬”吗?祝你成长快乐!
  老师
其他文献
我的一位读高一的小朋友对我大倒苦水:“张叔,我平时各科测验都能考取好成绩。到了中考和期末考试就大不一样了,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会亮红灯。我在考试的时候,现场发挥失灵,我的思绪一直飘荡着这样的话——我一定要考取好成绩。”  我笑着回答:“因为你精神过于紧张,意念过于集中,以至现场发挥失去水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越是难以穿入。科学界把这种‘穿针心理’称之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270米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有一个长200米的巨大图案,像三叉戟,又像三脚烛台。三叉戟的每一股都约有4米宽,而且是用一种很硬的磷光性岩石雕成的,如果不被沙土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是一个船只航行的路标,倒像是一个航空标志。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三叉戟图案附近,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大量同样不可思议而且稀奇古怪的神秘图案。比如在
出门在外衣服皱了怎么办?带个大熨斗去“战斗”?不,英国设计师Laura Nelson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女士直发器的启发下,他设计了一款便携夹子熨斗,三角形的功能区在夹熨袖口与领口等地方时十分方便。  普通背包存放时会占用很大的空间,若是折叠起来又得耗费不少工夫。聪明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折叠包,它在侧面设有一根拉绳,只要你轻轻一捋,包包就能马上变小,是不是很方便呀!  Nigel Rod
摘 要 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本体及对相关研究者的解读概括,不够准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解释为语境。课标中采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不广泛选用“语境”一词,有其特定的原因。而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有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
抬头看看天,我无奈地叹口气。为了躲避父母的轮番轰炸,我谎称要去参加周末辅导班。现在的我最怕呆在家里,最怕看到爸爸若有所思的眼神,还有妈妈手里端着的人参鸡汤。骑着自行车,我慢无目的地逛着,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去找她吧!她是谁?我也不知道,她在网上,叫花开的声音,是我现在唯一的朋友。抛开所有的唠叨和叮嘱,我又来到了“深蓝色”网吧。  “你好,我是网上超人。”为了给自己鼓劲儿,我取了一个特stron
“一枕新凉一扇风”,秋天来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橙黄橘绿,天高气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诗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把秋色竟写得这般恬淡静谧,好不宜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把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斜日轻抚的秋光写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王维《辋川闲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
语文美学中的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而美则是这三者统一的基础。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来说,真与善统一于美。真与善如果离开美这个基本条件,它可能有哲学的深刻,可能有某一门具体科学的精确,也可能有道德、伦理学的社会功利性,却不可能有审美的生动与精彩。语文的真与善必须用美来精心装扮自己,以美的面目出现,用语文作品的造型手段来加以表现。语文的美集中地体现在形象、思维、灵感和语言艺术等形成的精神愉悦方面。
在近几年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能联系到一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但在描述诗词意境的特点和情感时,或是茫然失措,或是失之偏颇,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究其原因,则是学生对意境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描述意境的“专业术语”来进行表达。而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又直接关系到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技巧和语言风格的理解,因为“举凡诗歌的创作、风格、表现、鉴赏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出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一个犹太人家庭。因为是家中的独生女,她倍受父母宠爱。  4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开始学习舞蹈,并在当地舞团里表演。虽然担任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但舞台上的她,总能给观众带来一丝欢乐和笑声。因此,她更加热爱表演,“成为一名优秀演员”逐渐被定格为她的梦想。  10岁的时候,一个幸运的机会悄然来临,一位露华浓公司经纪人邀请她担任儿童模特,并给她半个月的考虑
曾经在课上布置过探索自我意象的作业,在统计“我不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这一问题时,发现每个班都有相当多的同学回答外貌,女生最常写的是“身材不好”、“有点胖”,或是“长得不漂亮”,男生则更容易计较自己“不够高”。  当我在第二节课上公布这一结果时,大家哄堂大笑。我问:“相貌真的这么重要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重要!”我不解,于是有同学解释:“长得好看人缘好。”还有同学告诉我:“相貌好找工作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