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课程效率、巩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对于宝贵的课堂提问,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课堂提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教师在课堂提问上的几种常见情况,本文分析了其问题存在,并阐述了如何使提问从低质走向高效。
  关键词: 教师 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想顺利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大目标,仅靠一人之力是不够的,他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在互动中,课堂提问成为提升课程效率、巩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与途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因有二:第一,我们的受众是高中生,他们日渐成熟与内敛,开始变得谨言慎行、在乎自身形象,很少会像小学生那样,不怕答错,踊跃发言。教师的提问,虽然略显被动,但也是对师生交流的宝贵补充,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是由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决定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语文是母语课,每天都在接触,难度不大,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自己平时疏于积累,很少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往往会导致面对问题没话说,甚至有话也不知如何说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算是对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可对于课堂上如此宝贵的提问,很多老师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问效果,更是错失了许多宝贵的课堂生成。本文就以高中语文课堂为例,谈一谈课堂的提问艺术。
  一、存在的几种情况
  情况一:某位老师,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走神,于是频繁提问,一节课提问了近40位同学。他希望借此把每位同学都调动起来。
  情况二:师:“大家喜欢李白的诗歌吗?”生齐答:“喜欢。”师:“李白是哪朝人,字、号是什么?”生齐答:“唐朝,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师:“他的诗歌有什么风格呢?”生:“豪放飘逸、气象壮阔。”师:“好,那么我们将要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这种风格呢?”生:“是。”师:“请同学们尝试说说这首诗歌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生:(冷场)
  情况三: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大都受到老师的青睐,频频被提问;成绩不佳,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在课堂上往往成为被遗忘在角落。
  情况四:某老师一向对全班同学都一视同仁,也很有耐心。他喜欢先随机挑选同学,然后追问式提问。不巧,语文成绩较差的小B同学始终想不出答案,老师就在课堂上和小B进行了十几分钟的耐心引导和交流,最终还是无果。
  二、产生的几点想法
  1.情况一是很多新教师存在的问题。因为对于课堂的调动能力和把控能力还不强,因此选择全面铺开的方式提问,力求面面俱到。可是,事与愿违,一节课45分钟,提出了近40位同学,可想而知问题的细碎。事无巨细地提问,一方面会使得重难点不再突出,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教师完全没有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彻底沦为细碎知识点的奴隶,学生的学习收获可想而知。另外,全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几乎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即使获得了答题的机会,他的答案也是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的。面对着学生们人云亦云,彼此类似的答案,仅仅靠“你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每位同学的思考都是浅层次,浮于表面的,那么这种提问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潜意识中,学生就会认为面对课堂提问只需要有话说就可以了,至于说什么,说的质量如何并不重要。这种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的提问方式,看似一片繁荣、面面俱到,实则流于表面,是低效的提问方式。所以平均主义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并不可取。
  2.情况二:展示的是教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似热热闹闹的,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仔细看看,他的问题是没有什么价值和质量可言的。暂且不说作为导入部分的提问,该教师的提问不够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就其问题的难度来看,过于简单,完全都是书本页下注上可以找到的内容。这种答案不能达到锻炼思维的效果,还会滋生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更会养成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坏习惯。而该教师看到前面热情的反馈,立刻就提问了一个本节课最核心的内容,中间缺少了必要的铺垫和讲解,完全是一个架空的提问,难怪会引起冷场。
  3.情况三:忽视了每位同学都应该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包括被教师提问的权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习惯性地选择成绩优秀、善于表达、愿意表达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很少叫内向的、不善言辞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教师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用优等生的思考代替了全班同学的思考,少部分同学能够多次回答问题,而其他的同学基本上没有机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这容易使得中等生、后进生不肯独立思考,养成依赖优等生直接说出答案的习惯,非常不利于实际教学。时间一长,课堂上就会形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4.情况四:表现了这位老师的耐心,但是这种提问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首先,他喜欢先点名后回答问题,这种出其不意的提问方式,使得思考没有普遍性。固然,被点名的同学会积极思考,其他没有被点名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其次,如克拉克所说:“良好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适应。”小B成绩较差,那么过难的提问对于他这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就不具备针对性,不匹配于他的知识储备。再次,十几分钟一对一地耐心讲解几乎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这种讲解受众面太小,可以挪到课下完成。因此,这种“耐心”只能针对较低层次的同学,而对全班同学来说,这种提问和讲解是意义不大,收效甚微的。
  三、应对的几点建议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教师抛出的问题,在头脑中要有预设目标,是为了导入新课,还是为了起承转合的过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还是引发讨论?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尽可能删除,做到去粗取精,这样目标性和方向性才能更加明确。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提问,充满了主观暗示倾向,学生通过教师语气就可以进行判断,没有提问的必要。   2.提问要经过精心设计。提问“贵精不贵多”,课堂时间宝贵,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让问题受众的覆盖面广,又要体现层次差异性,是需要教师好好动一番脑筋的。首先,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铺设问题,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程之中。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斟酌问题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可取,最好选择“踮踮脚,能够着”的难度,既激发他们的兴趣,又有可操作性。再次,不同难度的题目,在心中要预设答题人选,简单的题目找后进生,较难的题目找中等生,难题选择优等生,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积极性。远比随机点名,效果好得多。最后,慎重使用全班齐答和按顺序点名的方式。齐答容易掩盖课堂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失真的课堂反馈会影响教师的判断。按顺序点名,让学生摸到规律之后,部分学生就会懈怠,因而注意力不集中。
  3.提问善于选择时机,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是要等到学生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提问也是如此,要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为关键的点拨能够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提出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切忌“不假思索”式地作答。另外,课程实际发展情况可能和预设有偏离,没有必要拘泥于原有的提问设计,要学会因势利导,推波助澜。例如:笔者在上《淮阴侯列传》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了一段材料:“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是说韩信在发达之后,不但赏赐了给予自己恩惠的漂母、亭长,甚至厚待了给自己带来胯下之辱的屠中少年。在这里笔者原本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觉得这件事反映了韩信的那些性格?”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应该是:“宽容大度、知恩图报。”但有位同学说:“我觉得韩信是装出来的大度,人很虚伪。”大家一片哗然。这时,笔者充分利用这位同学的回答,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漂母为何给了韩信十天饭,尚且赏赐千金;他在亭长家寄食数月,只赐百钱时,还要挖苦别人是小人呢?”生:“因为亭长妻摆脸色给韩信看。”师:“假如你是韩信,你觉得摆脸色和胯下之辱哪一个更侮辱人呢?”生:“胯下之辱更侮辱人。”师:“韩信因为忍受不了脸色,与亭长绝交,那胯下之辱为何能忍受下去,还给他官做呢?为何一回到封地不是处理军国大事,而是处理昔日的恩怨呢?”学生们饶有兴味地讨论起来。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我们就从这一件事为切口,发现了韩信身上的矛盾性格:既有宽容大度、知恩图报的一面,又有睚眦必报和虚伪做作的一面,两个方面密不可分。这种提问引发的生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远比教师带着学生串讲、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的艺术,说到底还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只有精心准备,优化设计,灵活变通,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堂里的艺术家,课堂提问才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强调以全面、积极、动态的发展观看待学生学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学生自主独立性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用多元化通识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寻找学生自主独立性与集体意识间的平衡点,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 独立性 集体意识  一、当今高校教
摘 要: 《聊斋志异·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画中人”在志怪、象征性和整体结构上有类同性,但又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首先是“画中人”一善一恶;其次是“画中人”对人物的影响一是恢复原来的状态,一是以人物毁灭为结局;最后是《道连·格雷的画像》明确地表达出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而《画壁》则面向现实。这与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有关,中国艺术观重视情感感受而不是认识模拟;而西方美感是以理智型的认识愉快为特
摘 要: 为了探寻中等学生与学优生在初中科学学习中产生差距的原因,通过学科专家访谈、课堂观察、课堂笔记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中等学生与学优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情况,发现中等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笔记记录、课堂学习重点的把握、思维活跃度等方面都明显逊于学优生,据此对中等学生和教师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初中科学 中等学生 课堂学习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学定教”新理念
摘 要: 图书馆的角色形象由传统的知识掌管者、占有者,逐步转化为图书管理的操作者和读者的服务者。因自身素质缺陷、工作职责单一、数字化技术的冲击等因素导致图书馆员的边缘化趋势加剧。馆员要以创新服务的意识丰满初心、丰富的知识体系支撑初心、良好的心理素养坚实初心、科学的激励机制培育引导初心。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图书馆员 服务初心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
摘 要: 现行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教师大班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自身条件差异,往往将知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一刀切”,导致学生差距加大或缺乏学习兴趣,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机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设定梯度教学目标及相对应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
摘 要: 罗隐诗歌多讽喻,故其讽喻艺术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与白居易诗歌讽谕艺术的对比分析,认为罗隐诗歌的讽谕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又辛辣明快犀利尖刻。  关键词: 罗隐诗歌 讽谕艺术 委婉含蓄 辛辣明快  罗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当时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且居其首。罗隐现存诗歌近500首。其诗歌因多讽
摘 要: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为主线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三个不同时空的女人生命中的一天。这是一部向现代女性主义先驱者伍尔夫致敬的作品,三位女主人公精神相通、彼此映照,展现了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抗争。  关键词: 《时时刻刻》 三位女性 精神困境 自我救赎  美国现代派作家迈克尔·坎宁安1998年的力作《时时刻刻》一经问世便好评如
摘 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描绘了世代家族的恩怨纠葛,成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莫言的《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从人畜六道轮回观点,以动物视角看清现实社会现状,在创作手法上留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鲜明印记。通过历史书写、神话运用和民间资源呈现等方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可以看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莫言的《
摘 要: 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巴师夏在其《和谐经济论》一书中强调了交换是“最重要,最美好,最具决定性,最多产的和谐”。到底何谓“交换”,何谓“和谐交换”,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逐层剖析,揭开和谐交换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 交换 劳动 和谐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开篇,曾提到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巴师夏,并且在随后的主体部分几次提到巴师夏的
摘 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中国需要研究自己的策略:既要针锋相对地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更要把关注点放在出国留学生身上,按照“静动变化”和“内外兼修”的思路采取对策,以守为攻,将“人数多”的特点转化为“影响大”的优点,使中国出国留学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海外影响的奇兵。  关键词: 软实力 留学生 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各国对文化软实力都非常重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