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南征北战以身殉国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周恩来等进行军事指挥。
  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辗转半个中国,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1936年11月,他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
  西安事变爆发后,彭雪枫沉着冷静地向阎锡山转达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抗战主张,促使其态度从反对到中立,再从中立转到“共维大局”的立场上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势力的联合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彭雪枫被任命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这个办事处为八路军后来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
  1938年1月下旬,彭雪枫再次肩负毛泽东赋予的“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走上了运筹中原抗战的第一线。1939年2月,在开辟豫皖苏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下,彭雪枫率领部队挺进敌后,取得了一次次胜利。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其他文献
左权,1905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先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57年,毛泽东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深情怀念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  1931年8月,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被强令出国“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