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智慧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次你在电影上看到一位大侠在战斗中途退出是什么时候?想象一下,詹姆斯·邦德放弃了他的任务,或者《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夫人在口舌之争中退缩——从没有过这种时候。究其原因,我们在内心深处相信放弃是失败的代名词,是软弱无能的一个象征。
  但是如果我说放弃真的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就感,你相信吗?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事业比自己单枪匹马风险更小,如果你为了减少风险放弃了单干而加入一个团队,是不是更明智?如果和一个曾经最好的朋友分手会让你更快乐,你会怎样选择?或者,也许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应该何时走开?
  “很多人视放弃等同于失败,但这是一个要么完全肯定、要么完全否定的极端看法,”英国生活顾问贾斯汀·瓦德尔说,“相反,我们可以把放弃看作是抛下阻碍前行的一个重担。有时候按部就班地做事确有其价值所在,但是还有一些时候,放弃是更好的选择。智慧在于,你要知道‘放弃’或者‘继续前行’是你为自己、为更远大的目标做出的必要改变。”
  《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办人阿里安娜·赫芬顿把她的“放弃”定义为通往幸福生活的路途中迈出的一个脚印。她建议说:“一天的生活结束后,思考一下不再对你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放弃它。”为了做好这件事,你首先应认识到自己哪一方面的做法出了问题,并且设想改变之策。比如,放弃一段难受的爱情或者一个难以实现的个人目标,常常会被认为是“没长性”,这会让你觉得所有的放弃都是一种耻辱。但是作为“正确”之事,戒烟之类的放弃是全社会都鼓励和支持的。一旦事物被冠之以好或坏、对或错,我们做决定时就容易产生困惑。正因如此,改变萦绕在我们脑子里那个先入为主的声音就非常关键,然后就是最困难的一步:决定何时放弃。
  当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不再对自己有益,反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明智地判断出是否需要将其放弃、继续前行。
  1.我的坚持是否只是为了迎得赞许?
  我们不喜欢让自己失望,常常是更不喜欢让别人失望。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做着于己无益的某件事情,那你就需要反思一下其中原因了。如果我们发现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意义不大,也没意思,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甚至是挣钱,就不要执着下去。贾斯汀说:“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弃旧图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极容易按固有观念行事,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别人的喜好似乎比我们自己的更重要——我们不想让他们失望或者受到违拗。”在这种时候,你需要以坚忍不拔之势面对自己真正的热情:你这样看重别人的喜好,想从中获得什么?别人的赞赏?自我欣赏?还是真的有益于他人?明白了所做之事意义是大是小,你就能真诚地决定是否应该放弃它。
  2.是否仍然有趣?
  这一点很简单,但也经常被我们忽略。你能够真正地在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很重要,有热情、有乐趣,你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当你为放弃与否犹豫不决时,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还有我更愿意做的别的事情?”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放弃现在所从事的事情。
  3.我是否在原地打转?
  尽了一切努力,却无论如何也没能有个令自己满意的进展,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何时放弃》一书作者希思·戈汀称这样的情形为钻进死胡同:“你努力、努力、努力,但成效甚微,如果觉得再也无路可行,就试着不再强求。艰苦的努力和奉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4.远景是否光明?
  一件事情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你没有益处,那么短期的小利小益就不值得你为之付出。想一想,你的成就感是否是昙花一现。反之,看待眼前的辛苦时,也要做如是思考。“只要你做的事情有着美好前景,眼前的压力即使大一些,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思说。
  5.我是否耽于安乐窝?
  假如我们永不离开舒服的安乐窝,怎能知道自己的真正潜力?舍不得熟悉的环境,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机会那么多,却只在安乐窝之外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最需要放弃的是对舒适生活的依赖。“有时候,放弃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可怕。譬如,你抓着一块壁石不敢撒手,可是当你松开手时,发现离地面只有几厘米高。”贾斯汀说。
  6.我是不是因为投入很多,所以恋恋不舍?
  我们对某事难以放下,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为其投入了时间和努力。你的这种付出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也就是你付出了代价却永远捞不回来。“想象一下,你为一次对你来说意义重大的比赛训练了好几个月,但是有一天你的身体受伤了,疼痛难忍,而无法参加比赛的想法让你更感痛苦。于是,虽然身体状态显示你需要放弃,你仍然硬撑。”贾斯汀说。但是这样的情况你确实不必承受双重痛苦,不管你曾经为比赛付出多少辛苦。
  放弃会带给你自由和成就感,是你迈向成功的坚实一步,而不是你失败的标志。你所需要的,只是有勇气问一问自己以上几个触动心灵的问题,并且诚实地回答它们。
其他文献
加里·罗斯·达尔是一个单身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工作。每天忙完工作,回到自己租住的地方,包围他的是无边的孤独。为了排遣寂寞,他开始养宠物。  加里最先养的是一只叫不上种属的白色短毛猫。每天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这只猫就会跑过来,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仿佛是在逗他开心。他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安慰,精心打理起小猫的起居饮食,猫与人温情相伴。  可是有一天,他回家发现,那只猫无精
在英格兰北部的阿尼克镇有一个花园,里面的花草很鲜艳,气味也很特别,不过进去参观时一定要当心,因为这里的花草全部都有毒,很有可能你进去就出不来了。这就是著名的阿尔维克花园。  阿尔维克花园被称为“剧毒花园”,园中有一百多种能置人于死地的危险植物。如果你想与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植物面对面,不妨来这里,你想看什么毒花毒草,在这里都能找到。  花园的主人叫珀希。20世纪末,这里还是一个农场,珀希准备把它改建成
2014年12月20日,谷歌公司向公益组织Malaria No More(疟疾不再)捐赠了6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用于抗击尼日利亚严重的疟疾疫情。不过,他们抗击疟疾的武器并非药物、蚊帐,而是大数据。  大数据,顾名思义是指大量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举例说,当你购物时,网站会向你推荐一些商品,可能恰好有你喜欢的。别以为购物网站真那么懂你的心,他们不过是根据你的浏览历史,预测出你可能的需
兰博基尼烤鸡,只需10分钟  兰博基尼似乎和烤鸡没多大联系,但图中这只烤鸡就相当的土豪,它由兰博基尼喷火烤制而成。至于口味如何,只有土豪才知道。  兰博基尼烤鸡的方法很简单,启动这辆拥有700bhp马力的兰博基尼,让发动机转速达到9000,巨大的火焰就会从兰博基尼的车屁股喷射而出。此时,就可以开始烤制了。只需短短10分钟,香喷喷的烤鸡就制作完成了。  虽说这种烤制方法相当亮眼,但车主汤姆·博顿表示
《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经凝成了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荡漾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色。  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
牛奶的功效众所周知,因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等元素,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消化率高达98%,是其他食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许多人都习惯于喝牛奶,有的人甚至一天能喝好几杯。  一项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新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一天喝三杯以上的牛奶不仅不能防止骨头断裂,反而会增加死亡的危险。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卡尔·迈克尔森教授,领导了一支团队调查了牛奶中含有
1  八月末,我在内心极度的空虚下,逼迫自己开始写作一个纯粹用来发泄的爱情故事,以一天三四千字的速度发布在网络上。那可能是我过得最痛苦的暑假,每一天都是黑的,于是我每天都打字到凌晨,企图把自己溺死在那些黑白的方块里。  因为这个耗尽情绪的俗气故事,我认识了昨昨和阿音。昨昨给人的感觉很小,倒不是说她言辞幼稚,而是她话语中常常流露出浓烈的活泼和天真,使用很多感叹号和鲜明的动词,像一个欢乐的初中生。她喜
一说起过一天算一天,凑合着混日子的人,我们就会批评他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和尚撞钟是最清闲、最好干的活儿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和尚撞钟可是个技术和体力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钟要连击一百零八下。”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
华盛顿大学的两名大学生托马斯·普赖尔与纳维德·阿佐迪共同研发出了一款能翻译手语的手套,在麻省理工学院“Lemelson MIT”大赛学生组中获奖,这款手套名叫“Sign Aloud” (符号朗读)。  从外观上看,Sign Aloud和普通手套没有多大区别,主体材质是布料。但它能通过分析手语动作将对话翻译出来,并由特设的扬声器放出声音。为什么Sign Aloud会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呢?原来,这款手套
据说“水鬼”就是溺死在水中的人死后的冤魂所化,他们会把河边玩耍或在水中游泳的人拖下水底,淹死这些人,成为“替死鬼”,而自己则去转世投胎。尽管不少人对其嗤之以鼻,但还有很多人声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遭遇过“水鬼”,他们的说法可信吗?又或者,所谓“水鬼”的本质,会不会就是水中的某些特殊生物呢?  水鬼很久远  “水鬼”的说法,古已有之。以黄河的河神河伯的出身来说,就有两个说法:一说是上古黄河治水时,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