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的价值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学发展史上,自然法学派一直主张法是有其价值追求的,那就是正义、自由等等。自然法学说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三个支点:第一,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指普遍的、人类共有的法律。自然法学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并把法律统一的基础归结为正义、平等、自由、幸福、尊严、权利等;第二,强调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实在法应该属于作为权利或正义体系的自然法,自然法凌驾于实在法之上,具有支配实在法的效力,实在法如果与自然法相抵触就必须修改或废除以满足自然法的要求;第三,自然法本身是由永恒的、先验的、普遍适用的一般原则构成,或说是被理性的自然之光照亮了的各种原则构成的,因此,它不具有实在法普遍采纳的成文形式和国家强制。
  由于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在历史上曾进行过不少次争论,人们似乎以为分析法学派是否认法的价值的。分析法学认为自然法学混淆了法律与道德,进而提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实在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恶法亦法”的道理。奥斯丁曾指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而它的优点、缺点又是一回事。它是不是法律是一回事,而它是否适合于人们想象的标准,这又是另一回事。显然,奥斯丁反对把道德标准作为法律的内在条件,法律价值问题是以承认法律有价值为前提,因而没有必要成为法学研究的领域,因此他的观点在我看来并不是不承认法的价值问题,而是说法的价值问题无需成为法学的问题,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法学流派最终都在一定意义上承认或研究法的价值问题。
  在文明社会中,法律是预防脱序、制止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法律是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护的最重要的手段。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哲学上自由的一个具体领域,它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性范畴,它意味着人们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所以,孟德斯鸠指出: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效率或效益一词可以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来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如提高经济效率,后来为法学界所借用,追求效率成为法的重要价值目标,通常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意义,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正义、公正、公平等是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它们所表达的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社会正义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的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正当性的观念和制度,它是社会制度正义和主体行为正义的有机的统一。
  (1)法的价值即是法对于人的价值。发展与解放全人类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理想。真正的法的价值是谋求人的发展与解放的,否则就是法的价值的畸变,就应当为我们所摒弃。凡是与人的发展与解放背道而驰的法的追求,就不是真正的法的追求,也不是真正的法的价值。任何忽视人与抹杀人的法都是对于法的价值的反动。通俗的说,就是法的价值决定了法要走进百姓生活要平民化。
  (2)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其中,法律的支撑,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平衡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秩序是法律价值的核心,又是和谐社会最本质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立法及其体系,严格法律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秩序是构成人类理想的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法律在建立和维护秩序的过程中成为秩序的象征。法律所追求的秩序,在社会中承载着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等功能。
  综上可知,法的价值在于保护人的民主自由,而民主法治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形式:
  第一,法在構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保障人权根本上在于保障人民—国家权力所有者的地位,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要尊重并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民主监督权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协调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还要运用法律将人权保障定型化,保证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彻底消除特权,做到法律高于人情、高于权力,真正用法律保障人权,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为此,必须从宪政保障、立法、行政保护、司法救济诸方面下大工夫维护人权。
  第二,运用法律协调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建立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利益作为基于现实条件下的客观需要,对法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即利益制约影响法律;而法律一旦形成则对利益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利益平衡是法律的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协调社会生活中日益复杂的利益冲突,平衡社会主体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确认、界定、分配各种利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促进社会各主体利益的实现,特别是对新生利益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确认和保护,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利益协调作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必须从改善民生入手,依法最大限度地将财政支出的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二是要重视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问题,将它们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建立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三,以法律为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培育诚信友爱社会风尚不可或缺的手段。公平正义是法律固有的品质,公平正义也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保障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宪法和法律制度配置、设计权利义务的方式,确认他们应享有法律地位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保障他们应享有的社会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保障社会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使社会正义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扬诚信友爱社会风尚,使社会发展实现从法律到道德的飞跃,向更文明的高度迈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秩序,就是要形成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要以一种过程的形式持续存在。这是和谐社会之要义和基本特征。法律是社会两大调控系统之一,在调控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和谐方面,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都不可能取代的。法律作为消除无序状态或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支撑。
  作者简介:
  禹冰,男,河南省信阳市震雷山风景区管理局,主要从事法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道琴,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图像数据库建设的整体构想及实践,阐述了专业图像数据库在遵循质量原则、一致性/互操作性原则、灵活性/扩展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用户需求原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介绍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网络构架和涉及的主要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RFID    1 引 言  物联网(Intemet of Things,IoT) 被预言为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欧盟、美国、日
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形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可以从党章要求、党史故事、经典阐发这条脉络出发,围绕党章中的要求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上海市金山区在实践中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通过以“金山好人”为栽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
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时代家风建设要坚持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以道德和制度的内外合力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党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指导思想.面对我党执政环境的新变化,习近平党建思想强调坚持党
本文以近红外光谱为基础,开展了药物复方制剂的快速分析方法、以及在线控制重楼皂苷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并以近红外光谱在线监控为基础研究了重楼皂苷对照品的分离纯化方法。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三种药效成分的快速同时测定方法。所建立的三种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和咖啡因在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中的定量分析多元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45、0.9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立医院要把从严从实监督管理干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在四个“突出”上下功夫,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