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应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后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分数和有限小数关系》,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能用“看”的方法很快地判断出任意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问题:1. 看什么呢?2. 怎么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讨论探索,发现了“看”的方法,即只要看到最简分数中分母质因数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经常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着教师,教材,书本,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旧知让学生回忆,计算面积大小或长方体等体积的大小时,都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方可计算,那对圆锥体积大小的计算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 圆锥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2.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启发,经过四次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但儿童的活动往往又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 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产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迫切点,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三张一样大小的圆片的1/2,2/4,4/8,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就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时学生就在问题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 圆可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 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 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 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 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 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解决除了在课堂讨论生活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还可以走出课堂,延伸课堂,让学生置于生活中的大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活动课“绿化校园”,课前我们请学生实地测量,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新操场的平面图. 上课时,展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评选出最完美的设计图. 学生还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如:“要铺设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铺设面积是多少?”“操场要考虑安全隐患,最好铺上橡胶地砖,要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哪些地方要种上草坪,草坪共需多少钱?新建这个大操场共需要多少万元?”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方法.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分数和有限小数关系》,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能用“看”的方法很快地判断出任意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问题:1. 看什么呢?2. 怎么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讨论探索,发现了“看”的方法,即只要看到最简分数中分母质因数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经常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着教师,教材,书本,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旧知让学生回忆,计算面积大小或长方体等体积的大小时,都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方可计算,那对圆锥体积大小的计算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 圆锥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2.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启发,经过四次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但儿童的活动往往又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 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产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迫切点,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三张一样大小的圆片的1/2,2/4,4/8,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就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时学生就在问题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 圆可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 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 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 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 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 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解决除了在课堂讨论生活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还可以走出课堂,延伸课堂,让学生置于生活中的大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活动课“绿化校园”,课前我们请学生实地测量,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新操场的平面图. 上课时,展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评选出最完美的设计图. 学生还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如:“要铺设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铺设面积是多少?”“操场要考虑安全隐患,最好铺上橡胶地砖,要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哪些地方要种上草坪,草坪共需多少钱?新建这个大操场共需要多少万元?”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方法.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