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是创新发展学科德育的根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它是如何提出来的?它到底指什么?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的老师。因此在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容易产生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目标描述泛化
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保持“三维目标”的完整性,就容易出现一些很泛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如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等一系列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目标,使人觉得这些目标设计空洞,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目标被分割实施
某老师在《创建Excel表格——中学生消费调查表》教学中,以“神六”发射、回收动画作为引入,设计意图为“激发学习兴趣和热爱科学技术的热忱,培养民族自豪感”,随后的课程中,却再没有任何有关“神六”的内容,这种纯粹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教”的做法,使情感目标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完全分割开来,这样的情感教育,应该说在本节课中是脱节的,多余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种目标。而作为课程目标的一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以上是从课标的角度来理解,另外笔者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恰恰体现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长期以来,教育被应试教育异化成了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教师要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旧观念,将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使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
为了帮助理解,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相关的表格,其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如下表:
因此,我们在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具体有效,如东莞光明中学的李毅老师在《认识计算机网络》(2008年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通过观看高科技下的信息战、网络战激发同学们学习高科技的热情”;“通过观看本校的校园网建设的情况,激发同学们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描述,才能让目标最终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体现,而不是空洞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师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点来实施情感教育:
(一)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导向性很重要,比如某位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从而进行网上调查,选项其中有一项就是“做黑客”,笔者认为此举非常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 “做黑客”也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之一,其实这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作为另一课题让学生辨证地去认识。教师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素材,以及指导学生作品的选题上,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比如笔者个人较为希望学生能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地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引用相关的新闻热点,比如:07年,以央视的新闻调查《关注留守儿童》作为素材,探讨记者在制作专题节目时,是怎样获取信息的;08年,以问题奶粉为引,让学生以“食品安全”为主题进行作品制作;09年,让学生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主题进行作品制作;2010年初,以网易独家制作的“你所未见的2009”中的素材制作了一个主题网站,应用在网站开发的示范教学中。
(二)言传身教,点滴渗透,创建和谐课堂
课堂上,我们的一句话,我们的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操作习惯、上课方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和课堂用语无不反映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更趋平等。时代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对人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独到的见地、更广博的知识,对学生要有耐性,以平等、宽容、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要富有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要有幽默感,要善于展现自身人格魅力。如有些教师在演示操作时,比较注重操作技巧的迁移,如复制粘贴操作在文件、文字、图像处理操作中的迁移,键盘快捷键的使用等,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也能做到触类旁通;还有,就是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该予以纠正,比如键盘输入手势不正确,或者在留言板中留言的不规范,如某位同学的留言,“我个人认为第四个‘的3’吾系信息,因为本人根本唔明白他表达什么!!!!!!”,应及时提出纠正。再比如对于那些在课堂上一边做练习一边上网或玩游戏的同学,老师不妨用“信息技术专业术语”来“批评”他们说,“有些同学现在已经变成了Windows操作系统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现在正在进行多任务操作,一边做练习一边玩游戏!”,分心的同学马上会专心过来,而且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再如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60后”,这样就能保护学生稚嫩的自尊心;还有,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称呼学生的姓名,让课堂充满尊重。教学活动是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完成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保障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健康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感染学生,让课堂时时处处充满爱和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它是如何提出来的?它到底指什么?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的老师。因此在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容易产生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目标描述泛化
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保持“三维目标”的完整性,就容易出现一些很泛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如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等一系列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目标,使人觉得这些目标设计空洞,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目标被分割实施
某老师在《创建Excel表格——中学生消费调查表》教学中,以“神六”发射、回收动画作为引入,设计意图为“激发学习兴趣和热爱科学技术的热忱,培养民族自豪感”,随后的课程中,却再没有任何有关“神六”的内容,这种纯粹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教”的做法,使情感目标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完全分割开来,这样的情感教育,应该说在本节课中是脱节的,多余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种目标。而作为课程目标的一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以上是从课标的角度来理解,另外笔者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恰恰体现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长期以来,教育被应试教育异化成了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教师要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旧观念,将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使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
为了帮助理解,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相关的表格,其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如下表:
因此,我们在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具体有效,如东莞光明中学的李毅老师在《认识计算机网络》(2008年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通过观看高科技下的信息战、网络战激发同学们学习高科技的热情”;“通过观看本校的校园网建设的情况,激发同学们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描述,才能让目标最终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体现,而不是空洞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师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点来实施情感教育:
(一)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导向性很重要,比如某位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从而进行网上调查,选项其中有一项就是“做黑客”,笔者认为此举非常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 “做黑客”也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之一,其实这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作为另一课题让学生辨证地去认识。教师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素材,以及指导学生作品的选题上,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比如笔者个人较为希望学生能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地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引用相关的新闻热点,比如:07年,以央视的新闻调查《关注留守儿童》作为素材,探讨记者在制作专题节目时,是怎样获取信息的;08年,以问题奶粉为引,让学生以“食品安全”为主题进行作品制作;09年,让学生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主题进行作品制作;2010年初,以网易独家制作的“你所未见的2009”中的素材制作了一个主题网站,应用在网站开发的示范教学中。
(二)言传身教,点滴渗透,创建和谐课堂
课堂上,我们的一句话,我们的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操作习惯、上课方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和课堂用语无不反映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更趋平等。时代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对人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独到的见地、更广博的知识,对学生要有耐性,以平等、宽容、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要富有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要有幽默感,要善于展现自身人格魅力。如有些教师在演示操作时,比较注重操作技巧的迁移,如复制粘贴操作在文件、文字、图像处理操作中的迁移,键盘快捷键的使用等,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也能做到触类旁通;还有,就是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该予以纠正,比如键盘输入手势不正确,或者在留言板中留言的不规范,如某位同学的留言,“我个人认为第四个‘的3’吾系信息,因为本人根本唔明白他表达什么!!!!!!”,应及时提出纠正。再比如对于那些在课堂上一边做练习一边上网或玩游戏的同学,老师不妨用“信息技术专业术语”来“批评”他们说,“有些同学现在已经变成了Windows操作系统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现在正在进行多任务操作,一边做练习一边玩游戏!”,分心的同学马上会专心过来,而且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再如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60后”,这样就能保护学生稚嫩的自尊心;还有,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称呼学生的姓名,让课堂充满尊重。教学活动是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完成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保障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健康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感染学生,让课堂时时处处充满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