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笔者任新蔡县实验小学校长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推进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
  一、构建制度新框架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协同育人作用,学校出台了20多项管理制度、细则及方案,确保家长学校实现“六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教学计划、有教师队伍(专兼职)、有辅导教材、有活动地点、有考核评估,保证家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探索发展新途径
  家长学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协调多方力量。为确保家长学校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和三级家委会不定期召开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综合会议,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新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总结得失。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对照养成教育“四好习惯”(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学校好习惯、社会好习惯),集中解决三五个突出问题,列出家长学校活动安排表,让家长心中有数。家长学校还协调多方资源,每年定期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汲取家庭教育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时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展开讨论,提出对策。
  三、打造书香校园新面貌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阅读非常重要。我们坚持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员读书活动,积极打造格调高雅、文明向上的书香校园。学校开设阅读课程,推动校本阅读向纵深发展;引导师生以书换书、图书漂流、海量阅读。班级每天上演诗词大会、飞花令、情景剧,课间举行千人经典诵读活动,并以“国旗下诵读”“美文分享”等为平台,引导师生实现精神和思想上的升华。作为留守儿童大縣,多年来我们下功夫推进“父母共读”“隔代共读”等读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用读书来密切家庭亲子关系。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师生、亲子、家校关系更和谐了,阅读已经成为家校协作的黏合剂。
  四、优化家校共育
  现实生活中,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希望他们优秀、成才。这些想法与学校、与老师的目标一致。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信息沟通不对称,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坚持共享原则,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办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在教什么、是怎么教的。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们重视学生活动的仪式感,精心策划了家长、学生齐参与的主题活动。如清明祭英烈爱国主义教育、寻访红色革命足迹、民俗传统文化教育、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新队员“入队仪式”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促进了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当前,初中生辍学现象在一些农村依然存在,这固然与新的“读书无用论”有关。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学生厌学现象的存在。研究表明,孩子的厌学是从“厌师”开始的,由“厌师”走向厌学,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又从厌学走向厌世,导致悲剧发生。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指数,已经迫在眉睫。而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是要重塑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从而喜爱自己的班级、喜爱自己的学校。  重塑师生关系,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  今年以来,针对教育资源不足、优质资源不均、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许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教育,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近年来,三门峡市以教育督导为抓手,因地制宜拟定路线图,实事求是确定时间表,以“一年一县、一县一策”方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年底,三门峡市顺利跻身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的省辖市行列。  教育扶贫的“卢氏模式”  卢氏县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290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一校”深山教学点就有近百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