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将得到飞跃式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新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彩导入、创设情境教学、运用激励性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活动体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严禁体罚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30-1
现代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呢?
一、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乐学环境
语文教师要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首先不可忽视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语文教师只有胸怀博大,心怀无私的爱,用爱去感染人,激发人,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深深的共鸣。春秋时期的教育圣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从中大可看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深深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努力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学习障碍,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就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是成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要旨。
二、精彩导入,提升他们的参与欲望和参与热情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非静如止水,一成不变的,而是受许许多多相关因素,甚至无关因素的影响。一堂语文课之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此类因素,早作相应安排。譬如在一堂音乐或者体育课后进行语文课学习,和在一次深奥的数学考试后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就完全不同。前者应注重情绪及注意力的迁移,后者应注重学习情绪的提升和激发,了解这些情况,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对语文课的导入环节精心安排,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地转到当前语文课堂上来。
笔者在进行《我与地坛》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堂一开始就播放了歌手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这首歌诠释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句句歌词饱含深情,将深沉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聆听歌曲,在课堂中营造了爱的氛围,母子深情在全体学生的心中酝酿、生成。这样以来,在文本研读中,在史铁生和母亲的动人深情中,学生置身于情感的大海,心灵得以濯洗,情感得以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知识。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且一时难以展开想象的事件。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笔者在进行老舍的《想北平》课堂教学时。这样创造教学情境: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而成的珍珠,它就是乡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条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碗热腾腾红枣粥,都能引发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人在江湖,身在旅途,身体和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乡土情结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老舍心中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北平。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进而使之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投身课堂讨论。
四、运用激励性语言,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激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激励性的语言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要用表扬和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进取和提升自己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但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迈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里程。这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课程改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谋而合的。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丹妙药。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0).
[2]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本文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彩导入、创设情境教学、运用激励性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活动体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严禁体罚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30-1
现代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呢?
一、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乐学环境
语文教师要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首先不可忽视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语文教师只有胸怀博大,心怀无私的爱,用爱去感染人,激发人,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深深的共鸣。春秋时期的教育圣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从中大可看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深深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努力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学习障碍,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就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是成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要旨。
二、精彩导入,提升他们的参与欲望和参与热情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非静如止水,一成不变的,而是受许许多多相关因素,甚至无关因素的影响。一堂语文课之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此类因素,早作相应安排。譬如在一堂音乐或者体育课后进行语文课学习,和在一次深奥的数学考试后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就完全不同。前者应注重情绪及注意力的迁移,后者应注重学习情绪的提升和激发,了解这些情况,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对语文课的导入环节精心安排,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地转到当前语文课堂上来。
笔者在进行《我与地坛》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堂一开始就播放了歌手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这首歌诠释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句句歌词饱含深情,将深沉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聆听歌曲,在课堂中营造了爱的氛围,母子深情在全体学生的心中酝酿、生成。这样以来,在文本研读中,在史铁生和母亲的动人深情中,学生置身于情感的大海,心灵得以濯洗,情感得以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知识。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且一时难以展开想象的事件。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笔者在进行老舍的《想北平》课堂教学时。这样创造教学情境: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而成的珍珠,它就是乡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条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碗热腾腾红枣粥,都能引发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人在江湖,身在旅途,身体和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乡土情结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老舍心中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北平。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进而使之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投身课堂讨论。
四、运用激励性语言,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激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激励性的语言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要用表扬和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进取和提升自己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但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迈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里程。这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课程改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谋而合的。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丹妙药。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0).
[2]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