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本报特约撰稿 史
有了ETC电子收费系统,驾驶者不必停下来缴纳高速通行费用。
汽车导航系统不仅能显示出到目的地所要经过的路径,而且还会为用户提供收费公路和不收费公路等多种选项。
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使日本这个年产1000万台汽车的岛国并不拥堵;而以汽车导航系统和电子收费系统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交通信息化,更使得车畅其流、人畅其行。
在购物时,用户可以选择信用卡、SUICA信息卡及手机等多种方式,以减轻携带现金的不便。而且,绝大多数的商场都已经连接到电子结算系统中,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出行时,游客利用互联网预约机票后,航空公司会将机票的二维条码发到预约者的手机或电子邮件中。用户只需拿上手机或打印出来的二维条码,在机场自动办理登机手续的电子设备上扫描一下,电子设备就会自动打印出登机牌,游客可直接到安检处办理安检手续。
在餐厅里,顾客只需拿起桌上放的无线电子菜单,在菜单上进行选择,厨房内的厨师们就会烹制出相应的菜肴,让服务生送到餐桌上。
在候车的车站里,用户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下载音乐、浏览网络,还可以收看电视,而且在进入到高速电车后,仍能接收到清晰的数字电视信号。
信息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享受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便捷。在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入到网络之中、享受“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背后,正是源自日本政府推行的u-Japan战略。
e化交通
要说在日本生活的便利,就不能不提交通。电气化铁路是日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内,分布着密如蜘蛛网的电车网,乘客可以利用电车到达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为了提高电车线路的利用率,在近年新建成的一些线路上,会安排有普通、急行、特快三种电车,以方便人们的出行。由于同时占用一条电车线路,三种电车采用间隔性发车(所停靠的车站不同)的方式,来避免同一条线路上的车辆冲突。这样,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电车组合。而且,由于电车之间的发车时间间隔有时仅为1分钟,这些电车都必须准时到达指定车站,以避免出现两车相撞的情况。
为了保证电车的高度安全性,为乘客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日本交通部门及铁路公司对各个站点实行了高度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管理,监控每辆车的运营情况。当其中某一辆车出现事故时,所辖铁路公司会及时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并显示在与该线路相关的车站内的电子显示牌上,提醒用户选择其他线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传送到手机、PDA、游戏机等多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上,即使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轻松获取交通信息。
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最佳出行路线,节省换乘时间,日本的各大互联网网站及手机网站均开设了专供查询出行线路的服务。输入出发地及达到地,网站上就会显示出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及所需费用。
除了电车交通之外,日本汽车交通的高度信息化也让人惊叹不已。在日本期间,笔者曾乘朋友的车从东京到富士山旅行,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已经让笔者对日本便利的信息化服务感慨不已。
首先是汽车导航系统。日本的汽车导航系统在输入了目的地之后,不仅仅能显示出到目的地所要经过的路径,而且还会为用户提供收费公路和不收费公路等多种选项。在选择了所需的路径之后,汽车导航系统上会自动根据道路的拥堵状况,计算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
在行驶过程中,如出现堵车状况,自动导航系统会及时提醒驾驶人员前方多少公里出现拥堵,拥堵的距离有多长,以便让驾驶员及时选择畅通的道路。如果驾驶员想在沿途中某个地方附近的停车场停车,在自动导航系统中,可以选择该地区及停车场标志,自动导航系统就会显示出附近的停车场是否有车位,以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位时的不便。
这种及时的信息传输,主要是依靠汽车导航装置与VICS系统的有效结合。VICS是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的缩写,即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系统会把交通堵塞的信息、驾驶所需的时间、交通事故和道路施工的情况、车速和车道限制的要求、停车场的车位空置状况信息等交通信息,经过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心编辑、处理后,实时地传送给驾驶人员,并在汽车导航等设备上以文字、图像的方式进行显示,使驾驶人员更及时地掌握交通状况。
除了自动导航系统,让笔者颇为惊奇的是ETC(Electrical Toll Collection)电子收费系统。在和朋友两个小时的驾驶过程中,我们穿过了几个类似于北京街头带有电子眼的“门状设施”,但笔者并未见到朋友停下车来缴纳高速通行费用。细问之下,笔者才知道,在穿过那些“门状设施”之时,ETC系统就已经开始记录我们所驾驶车辆的信息,包括车型、从何处进入高速公路等,然后会根据我们所行驶的路段长短,将高速费用自动从车辆拥有者的信用卡账户中扣除。
ETC系统不仅被应用在高速及桥梁的收费路段中,而且还被应用在停车场等车辆流动量较大的地方。据介绍,出于安全考虑,日本的ETC系统采用了国际主流的专用短程通信系统中的5.8GHz频率,以避免与Mobile Phone(915MHz)、Wireless Lan/Blue Tooth/Micro Wave(2.45GHz)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冲突。因此,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使用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也不会对收费系统造成干扰。
行车速度虽然在自动收费过程中有所限制,但往往不会影响到驾驶员的正常行驶,可以让驾驶员在“无意识”中轻松完成缴费过程,而实际的缴费状况也会显示在汽车导航系统的显示仪上。
智能卡威力大
同时,为了减少换乘时购票所带来的不便,JR公司推出了一种“超级城市智能卡”—SUICA。这种信息卡采用了与电子结算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感应式芯片,它不仅可以和充值卡一样轻松充值,还可以与信用卡账户连接在一起。使用SUICA卡时,乘客只需在车站出入口处在感应器上晃动一下(约10秒),电子结算系统就会自动计算乘车费用。此外,这种卡还可以被应用在购物、支付酒店费用等与信用卡相同的用途上。
2006年年底,由东日本旅客铁路公司(East JR)、NTT DoCoMo公司和索尼公司联合研发的有SUICA功能的手机正式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手机SUICA卡采用了索尼公司的感应式Felicity Card技术,NTT DoCoMo公司借助该技术将电子结算系统植入手机,使手机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个人银行。乘车时,乘客只需要将手机在自动检票机上轻轻晃动一下,就能自动完成车费结算。由于植入手机的芯片采用了和SUICA卡完全相同的电子结算系统,因此单单带上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东京轻松地旅游、购物。
在没有汽车导航仪和ETC系统的状况下,通过手机也可以实现与汽车导航系统相同的功能。利用带有SUICA功能的手机,驾驶员可以在高速及停车场进行缴费,甚至可以在加油站加油,以及在一部分超市、商场及自动售货机上购物。
从e到u 实现质变
顾客可以用和信用卡账户相连的SUICA信息卡在商场购物。
在日本的餐厅里,顾客可以用桌上的无线电子菜单点菜。
为了弥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日本政府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推行e-Japan战略,并制定了IT基本法。日本还成立了IT战略本部,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本部长,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动IT革新运动,提高日本整体ICT的基础建设。
截至2005年,日本全国使用高速网络(DSL)的用户数已超过4600万,超高速FTTH用户数也突破了3500万。而使用高速网络的用户数也从2001年3月的85万增长到了2004年8月的1692万,增长了20倍。而高速网络的使用费用则降低至2001年时的1/3左右,约为2500日元。在日本政府全力推进的e-Japan战略的指导下,日本2005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先进的IT国家之一,实现了宽带普及及低上网费用的目标。
在基本完成e-Japan的战略后,日本政府认为,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追赶IT先进国家的目标上,而应该作为一个先进的IT国家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该目标,2004年12月,日本政府开始提出要推动旨在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化社会”的u-Japan战略,用u(ubiquitous,无所不在)取代了以往的e。
在总务省公布的u-Japan战略的详细计划中,日本提出要在2010年建设成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信息化社会。
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日本建立了充实的宽带环境。而u-Japan战略则是要将以往以有线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无缝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以及认证及数据交换等信息环境的有机融合,日本要建设一个在任何一种环境下都可以自由接入到网络之中的社会,让网络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而在这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中,除了大型计算机及个人电脑之外,手机、PDA、游戏机、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电视、信息家电、RFID标签等各种信息设备也均可以通过IPv6协议连接到网络之中。通过各种信息设备的相互融合,使信息化与生活、地区社会、市场、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社会生活的质量有飞跃性的提高。
如果说,e-Japan战略是通过网络的普及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u-Japan战略则着眼于用技术服务社会,根据社会需求,建设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社会,这是一种从量到质的转变。
在“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理念之内,u的理念又被细分为“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oriented)”以及“独特性(unique)”。“普及(Universal)”是指要让所有的人,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士,都可以轻松地利用网络资源,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面向用户(user-oriented)”则是强调要以使用者为本,开发使用者所需要的技术;“独特性(unique)”则是要体现使用者的活力,为大众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梦想的平台,使整个社会成为更充满活力的社会。在推动u-Japan战略的过程中,日本学术界和大批高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自身的科研及技术优势,不断开拓新技术,成为u-Japan战略实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推动u-Japan计划的实施,2004年,日本总务省共做出了高达733亿日元的预算。据估计,到2010年,整个u-Japan战略将会为日本带来449兆日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611兆日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日本政府所推行的u-Japan计划将无线技术与有线技术相结合,使无所不在的网络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这将成为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有了ETC电子收费系统,驾驶者不必停下来缴纳高速通行费用。
汽车导航系统不仅能显示出到目的地所要经过的路径,而且还会为用户提供收费公路和不收费公路等多种选项。
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使日本这个年产1000万台汽车的岛国并不拥堵;而以汽车导航系统和电子收费系统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交通信息化,更使得车畅其流、人畅其行。
在购物时,用户可以选择信用卡、SUICA信息卡及手机等多种方式,以减轻携带现金的不便。而且,绝大多数的商场都已经连接到电子结算系统中,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出行时,游客利用互联网预约机票后,航空公司会将机票的二维条码发到预约者的手机或电子邮件中。用户只需拿上手机或打印出来的二维条码,在机场自动办理登机手续的电子设备上扫描一下,电子设备就会自动打印出登机牌,游客可直接到安检处办理安检手续。
在餐厅里,顾客只需拿起桌上放的无线电子菜单,在菜单上进行选择,厨房内的厨师们就会烹制出相应的菜肴,让服务生送到餐桌上。
在候车的车站里,用户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下载音乐、浏览网络,还可以收看电视,而且在进入到高速电车后,仍能接收到清晰的数字电视信号。
信息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享受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便捷。在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入到网络之中、享受“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背后,正是源自日本政府推行的u-Japan战略。
e化交通
要说在日本生活的便利,就不能不提交通。电气化铁路是日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内,分布着密如蜘蛛网的电车网,乘客可以利用电车到达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为了提高电车线路的利用率,在近年新建成的一些线路上,会安排有普通、急行、特快三种电车,以方便人们的出行。由于同时占用一条电车线路,三种电车采用间隔性发车(所停靠的车站不同)的方式,来避免同一条线路上的车辆冲突。这样,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电车组合。而且,由于电车之间的发车时间间隔有时仅为1分钟,这些电车都必须准时到达指定车站,以避免出现两车相撞的情况。
为了保证电车的高度安全性,为乘客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日本交通部门及铁路公司对各个站点实行了高度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管理,监控每辆车的运营情况。当其中某一辆车出现事故时,所辖铁路公司会及时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并显示在与该线路相关的车站内的电子显示牌上,提醒用户选择其他线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传送到手机、PDA、游戏机等多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上,即使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轻松获取交通信息。
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最佳出行路线,节省换乘时间,日本的各大互联网网站及手机网站均开设了专供查询出行线路的服务。输入出发地及达到地,网站上就会显示出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及所需费用。
除了电车交通之外,日本汽车交通的高度信息化也让人惊叹不已。在日本期间,笔者曾乘朋友的车从东京到富士山旅行,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已经让笔者对日本便利的信息化服务感慨不已。
首先是汽车导航系统。日本的汽车导航系统在输入了目的地之后,不仅仅能显示出到目的地所要经过的路径,而且还会为用户提供收费公路和不收费公路等多种选项。在选择了所需的路径之后,汽车导航系统上会自动根据道路的拥堵状况,计算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

在行驶过程中,如出现堵车状况,自动导航系统会及时提醒驾驶人员前方多少公里出现拥堵,拥堵的距离有多长,以便让驾驶员及时选择畅通的道路。如果驾驶员想在沿途中某个地方附近的停车场停车,在自动导航系统中,可以选择该地区及停车场标志,自动导航系统就会显示出附近的停车场是否有车位,以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位时的不便。
这种及时的信息传输,主要是依靠汽车导航装置与VICS系统的有效结合。VICS是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的缩写,即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系统会把交通堵塞的信息、驾驶所需的时间、交通事故和道路施工的情况、车速和车道限制的要求、停车场的车位空置状况信息等交通信息,经过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心编辑、处理后,实时地传送给驾驶人员,并在汽车导航等设备上以文字、图像的方式进行显示,使驾驶人员更及时地掌握交通状况。
除了自动导航系统,让笔者颇为惊奇的是ETC(Electrical Toll Collection)电子收费系统。在和朋友两个小时的驾驶过程中,我们穿过了几个类似于北京街头带有电子眼的“门状设施”,但笔者并未见到朋友停下车来缴纳高速通行费用。细问之下,笔者才知道,在穿过那些“门状设施”之时,ETC系统就已经开始记录我们所驾驶车辆的信息,包括车型、从何处进入高速公路等,然后会根据我们所行驶的路段长短,将高速费用自动从车辆拥有者的信用卡账户中扣除。
ETC系统不仅被应用在高速及桥梁的收费路段中,而且还被应用在停车场等车辆流动量较大的地方。据介绍,出于安全考虑,日本的ETC系统采用了国际主流的专用短程通信系统中的5.8GHz频率,以避免与Mobile Phone(915MHz)、Wireless Lan/Blue Tooth/Micro Wave(2.45GHz)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冲突。因此,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使用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也不会对收费系统造成干扰。
行车速度虽然在自动收费过程中有所限制,但往往不会影响到驾驶员的正常行驶,可以让驾驶员在“无意识”中轻松完成缴费过程,而实际的缴费状况也会显示在汽车导航系统的显示仪上。
智能卡威力大
同时,为了减少换乘时购票所带来的不便,JR公司推出了一种“超级城市智能卡”—SUICA。这种信息卡采用了与电子结算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感应式芯片,它不仅可以和充值卡一样轻松充值,还可以与信用卡账户连接在一起。使用SUICA卡时,乘客只需在车站出入口处在感应器上晃动一下(约10秒),电子结算系统就会自动计算乘车费用。此外,这种卡还可以被应用在购物、支付酒店费用等与信用卡相同的用途上。
2006年年底,由东日本旅客铁路公司(East JR)、NTT DoCoMo公司和索尼公司联合研发的有SUICA功能的手机正式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手机SUICA卡采用了索尼公司的感应式Felicity Card技术,NTT DoCoMo公司借助该技术将电子结算系统植入手机,使手机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个人银行。乘车时,乘客只需要将手机在自动检票机上轻轻晃动一下,就能自动完成车费结算。由于植入手机的芯片采用了和SUICA卡完全相同的电子结算系统,因此单单带上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东京轻松地旅游、购物。
在没有汽车导航仪和ETC系统的状况下,通过手机也可以实现与汽车导航系统相同的功能。利用带有SUICA功能的手机,驾驶员可以在高速及停车场进行缴费,甚至可以在加油站加油,以及在一部分超市、商场及自动售货机上购物。
从e到u 实现质变
顾客可以用和信用卡账户相连的SUICA信息卡在商场购物。
在日本的餐厅里,顾客可以用桌上的无线电子菜单点菜。
为了弥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日本政府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推行e-Japan战略,并制定了IT基本法。日本还成立了IT战略本部,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本部长,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动IT革新运动,提高日本整体ICT的基础建设。
截至2005年,日本全国使用高速网络(DSL)的用户数已超过4600万,超高速FTTH用户数也突破了3500万。而使用高速网络的用户数也从2001年3月的85万增长到了2004年8月的1692万,增长了20倍。而高速网络的使用费用则降低至2001年时的1/3左右,约为2500日元。在日本政府全力推进的e-Japan战略的指导下,日本2005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先进的IT国家之一,实现了宽带普及及低上网费用的目标。
在基本完成e-Japan的战略后,日本政府认为,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追赶IT先进国家的目标上,而应该作为一个先进的IT国家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该目标,2004年12月,日本政府开始提出要推动旨在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化社会”的u-Japan战略,用u(ubiquitous,无所不在)取代了以往的e。
在总务省公布的u-Japan战略的详细计划中,日本提出要在2010年建设成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信息化社会。
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日本建立了充实的宽带环境。而u-Japan战略则是要将以往以有线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无缝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以及认证及数据交换等信息环境的有机融合,日本要建设一个在任何一种环境下都可以自由接入到网络之中的社会,让网络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而在这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中,除了大型计算机及个人电脑之外,手机、PDA、游戏机、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电视、信息家电、RFID标签等各种信息设备也均可以通过IPv6协议连接到网络之中。通过各种信息设备的相互融合,使信息化与生活、地区社会、市场、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社会生活的质量有飞跃性的提高。
如果说,e-Japan战略是通过网络的普及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u-Japan战略则着眼于用技术服务社会,根据社会需求,建设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社会,这是一种从量到质的转变。
在“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理念之内,u的理念又被细分为“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oriented)”以及“独特性(unique)”。“普及(Universal)”是指要让所有的人,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士,都可以轻松地利用网络资源,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面向用户(user-oriented)”则是强调要以使用者为本,开发使用者所需要的技术;“独特性(unique)”则是要体现使用者的活力,为大众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梦想的平台,使整个社会成为更充满活力的社会。在推动u-Japan战略的过程中,日本学术界和大批高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自身的科研及技术优势,不断开拓新技术,成为u-Japan战略实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推动u-Japan计划的实施,2004年,日本总务省共做出了高达733亿日元的预算。据估计,到2010年,整个u-Japan战略将会为日本带来449兆日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611兆日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日本政府所推行的u-Japan计划将无线技术与有线技术相结合,使无所不在的网络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这将成为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