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中,将事物看得见的图征与谶语完美结合以揭示看似简单的诗歌背后的深远含义。本文聚焦于他的叙事小诗《补墙》,探讨其中的图征呈现及其意义。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图征不仅使诗歌意义表达更加直观,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补墙》 图征 意义传达
罗伯特·弗罗斯特不仅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自然诗人,其诗歌广为传颂。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应邀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宣读自己的诗歌。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诗歌中借以抒怀的多是一些日常所见、平凡而轻松的事物;二是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风起云涌的时代,但他不随波逐流,语言多用白描手法,追求质朴自然;三是在他质过于文的诗歌之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Greenberg, 1961: 37)于平凡之处见伟大是对他诗歌最好的总结。
《补墙》 (Mending Wall) 是弗罗斯特1914年发表的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中的一首叙事短诗,在纯净简练的语言背后其蕴含的哲理值得读者反复思考。诗歌徐徐推进,以叙事者“我”之口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的劳动者,“我”的田野里种着苹果,而一堵石墙之外山那边的邻居家种着松树。春天來了,按照惯例,“我”叫着邻居对共同的石墙进行一年一度的修补工作。在此期间,“我”开始反思补墙的必要并想就此和邻居讨论。然而最终,故事以邻居固守父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好篱笆造就好邻家”告终。
弗罗斯特始终拒接归入任何流派,他不喜欢附庸理论创作诗歌,正如他本人曾经表示过,“我们有理由怀疑任何按照某种理论来写的诗可以长久。我反对所有的主义,他们只是某些观点的流行和失宠。”(Barry, 1963: 121, 212) 他反对评论家将自己归入象征派诗人,他认为“象征主义非常可能妨碍或者扼杀一首诗歌,它可以看作跟血栓一样坏,”但同时他宣称自己是一个“图征主义者”(区鉷, 罗斌, 2009: 90),“如果我的诗歌一定要有一个名字的话,我宁愿叫它们图征(Emblemism),我追求的是‘事物看得见的图征’。”(Barry, 1963: 376)
在本文中,笔者选择了《补墙》这首充满哲理意味的叙事小诗,结合“图征”理论,试图找到图征性在《补墙》中的表达,并阐释诗歌如何借图征传达了其深刻的主题意义。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对“图征”的界定;2)《补墙》中图征的反映;3) 补墙》中的图征对主题的阐释。通过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弗罗斯特选择运用更加直观生动的图征,不仅在诗歌中营造了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还通过谶语有意识的进行说教,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直观形象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及其普世意义。
一.图征
从词源上讲,图征 (emblem)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mblēma,其本意是镶嵌或内嵌符号。现代意义上的图征来自于1531年意大利律师兼人道主义者安德鲁· 阿斯埃托的著作《图征书》,其主要指“象征图片的合集,通常伴有谶语、韵文或散文,从中世纪的寓言书而来。”(区鉷, 罗斌, 2009: 91) 1605年,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科特斯指出“图征把知识分子的想象降低成可以感知的意向”(区鉷, 罗斌, 2009: 91) 。既然如此,图征包括直观的图片和具有说教意义或哲理意义的文字,那么二者结合,也就包括深层意义上的情感表达和思维传递。
弗罗斯特称自己的诗歌是“看得见的图征”,在诗歌的文本呈现中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图画,但诗人用自己的文字创造了一幅幅图画,或者说,他的诗歌容易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生动的画面,由此“图征的精髓并没有失去”。“弗罗斯特所说的图征是作为修辞手法的图征,而不是作为体裁的图征”(区鉷, 罗斌, 2009: 93) 图画的运用以及谶语的呈现是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借以更直观更深刻地表达诗歌的主题,又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真正发挥出文学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补墙》中图征的运用
诗歌平铺直叙的开始讲述故事。在诗歌的开头部分,一堵破败不堪、亟需修补的石墙映入眼帘,“有一样东西它不喜欢墙/ 冻胀了墙下的基础土壤,墙上石块跌落在两旁/ 墙体开裂,双人并肩而过像穿堂”。诗人首先呈现出的画面中有两个平行的意向,诗歌中的叙述者和一堵伤痕累累的石墙。需要说明的是,“弗罗斯特在诗中所呈现的‘看得见’的图画中多是通过一个叙述者的眼睛看到的”(区鉷, 罗斌, 2009: 94)。我们仿佛看到,春天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修补石墙的时候,叙述者站立在墙的一边注视着石墙,并思索着石墙破败的原因,这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读,“猎人的行为则是另一番景象/ 我要紧随其后修补不停的忙/ 他们拆掉石块却不放回原位上/ 而是把兔子赶出让它们难躲藏/ 惹得猎狗叫汪汪”。图画中的叙述者脑海里开始回忆,并呈现出另一幅画面,那就是平日里打猎者经过石墙时毫不吝惜的行为对石墙造成了破坏。这种画中画的呈现方式别出心裁,“弗罗斯特呈现的是一个心事重重的人的内心世界”(区鉷, 罗斌, 2009: 94)。接着诗人继续描写这堵石墙,石墙的画面也更加丰满起来。“我所说的裂缝/ 没有谁见过其开裂听过其声响/ 但到春天来修补,眼前已是百孔千疮”。叙述者站在石墙旁边,看到了墙上的裂缝,回忆起猎人们的行径,并开始思考裂缝形成的原因,这一帧帧图画都在诗人简单直白的叙述中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既然如此,叙述者于是“通知了山那边的邻居街坊/ 约好了一天沿着墙巡查一趟/ 重新垒起我们之间的这堵墙”。画面由静态切成了动态,叙述者离开这堵石墙,越过山和田野去通知邻居一起修补石墙。随后,邻居如约而至,“我们沿着墙各自走在各一方/ 将各自一侧的石块收拾妥当/ 有些石块成块状,有些近乎于球状/ 我们不得不口念咒语确保其稳当/ ‘请呆在那儿不要晃,等我们折回来查访!’/ 我们搬弄石块,手指被磨得粗糙无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幅画面:两个农夫头对头,时而弯腰捡石头时而直起身将石头重新堆砌,他们的中间被这堵石墙隔开,石头时不时掉落令他们白费功夫,他们或是叹气般或是咒骂般将石头重新放好,仿佛一种“户外游戏/ 玩家各站各一方”。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补墙》 图征 意义传达
罗伯特·弗罗斯特不仅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自然诗人,其诗歌广为传颂。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应邀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宣读自己的诗歌。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诗歌中借以抒怀的多是一些日常所见、平凡而轻松的事物;二是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风起云涌的时代,但他不随波逐流,语言多用白描手法,追求质朴自然;三是在他质过于文的诗歌之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Greenberg, 1961: 37)于平凡之处见伟大是对他诗歌最好的总结。
《补墙》 (Mending Wall) 是弗罗斯特1914年发表的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中的一首叙事短诗,在纯净简练的语言背后其蕴含的哲理值得读者反复思考。诗歌徐徐推进,以叙事者“我”之口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的劳动者,“我”的田野里种着苹果,而一堵石墙之外山那边的邻居家种着松树。春天來了,按照惯例,“我”叫着邻居对共同的石墙进行一年一度的修补工作。在此期间,“我”开始反思补墙的必要并想就此和邻居讨论。然而最终,故事以邻居固守父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好篱笆造就好邻家”告终。
弗罗斯特始终拒接归入任何流派,他不喜欢附庸理论创作诗歌,正如他本人曾经表示过,“我们有理由怀疑任何按照某种理论来写的诗可以长久。我反对所有的主义,他们只是某些观点的流行和失宠。”(Barry, 1963: 121, 212) 他反对评论家将自己归入象征派诗人,他认为“象征主义非常可能妨碍或者扼杀一首诗歌,它可以看作跟血栓一样坏,”但同时他宣称自己是一个“图征主义者”(区鉷, 罗斌, 2009: 90),“如果我的诗歌一定要有一个名字的话,我宁愿叫它们图征(Emblemism),我追求的是‘事物看得见的图征’。”(Barry, 1963: 376)
在本文中,笔者选择了《补墙》这首充满哲理意味的叙事小诗,结合“图征”理论,试图找到图征性在《补墙》中的表达,并阐释诗歌如何借图征传达了其深刻的主题意义。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对“图征”的界定;2)《补墙》中图征的反映;3) 补墙》中的图征对主题的阐释。通过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弗罗斯特选择运用更加直观生动的图征,不仅在诗歌中营造了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还通过谶语有意识的进行说教,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直观形象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及其普世意义。
一.图征
从词源上讲,图征 (emblem)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mblēma,其本意是镶嵌或内嵌符号。现代意义上的图征来自于1531年意大利律师兼人道主义者安德鲁· 阿斯埃托的著作《图征书》,其主要指“象征图片的合集,通常伴有谶语、韵文或散文,从中世纪的寓言书而来。”(区鉷, 罗斌, 2009: 91) 1605年,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科特斯指出“图征把知识分子的想象降低成可以感知的意向”(区鉷, 罗斌, 2009: 91) 。既然如此,图征包括直观的图片和具有说教意义或哲理意义的文字,那么二者结合,也就包括深层意义上的情感表达和思维传递。
弗罗斯特称自己的诗歌是“看得见的图征”,在诗歌的文本呈现中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图画,但诗人用自己的文字创造了一幅幅图画,或者说,他的诗歌容易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生动的画面,由此“图征的精髓并没有失去”。“弗罗斯特所说的图征是作为修辞手法的图征,而不是作为体裁的图征”(区鉷, 罗斌, 2009: 93) 图画的运用以及谶语的呈现是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借以更直观更深刻地表达诗歌的主题,又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真正发挥出文学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补墙》中图征的运用
诗歌平铺直叙的开始讲述故事。在诗歌的开头部分,一堵破败不堪、亟需修补的石墙映入眼帘,“有一样东西它不喜欢墙/ 冻胀了墙下的基础土壤,墙上石块跌落在两旁/ 墙体开裂,双人并肩而过像穿堂”。诗人首先呈现出的画面中有两个平行的意向,诗歌中的叙述者和一堵伤痕累累的石墙。需要说明的是,“弗罗斯特在诗中所呈现的‘看得见’的图画中多是通过一个叙述者的眼睛看到的”(区鉷, 罗斌, 2009: 94)。我们仿佛看到,春天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修补石墙的时候,叙述者站立在墙的一边注视着石墙,并思索着石墙破败的原因,这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读,“猎人的行为则是另一番景象/ 我要紧随其后修补不停的忙/ 他们拆掉石块却不放回原位上/ 而是把兔子赶出让它们难躲藏/ 惹得猎狗叫汪汪”。图画中的叙述者脑海里开始回忆,并呈现出另一幅画面,那就是平日里打猎者经过石墙时毫不吝惜的行为对石墙造成了破坏。这种画中画的呈现方式别出心裁,“弗罗斯特呈现的是一个心事重重的人的内心世界”(区鉷, 罗斌, 2009: 94)。接着诗人继续描写这堵石墙,石墙的画面也更加丰满起来。“我所说的裂缝/ 没有谁见过其开裂听过其声响/ 但到春天来修补,眼前已是百孔千疮”。叙述者站在石墙旁边,看到了墙上的裂缝,回忆起猎人们的行径,并开始思考裂缝形成的原因,这一帧帧图画都在诗人简单直白的叙述中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既然如此,叙述者于是“通知了山那边的邻居街坊/ 约好了一天沿着墙巡查一趟/ 重新垒起我们之间的这堵墙”。画面由静态切成了动态,叙述者离开这堵石墙,越过山和田野去通知邻居一起修补石墙。随后,邻居如约而至,“我们沿着墙各自走在各一方/ 将各自一侧的石块收拾妥当/ 有些石块成块状,有些近乎于球状/ 我们不得不口念咒语确保其稳当/ ‘请呆在那儿不要晃,等我们折回来查访!’/ 我们搬弄石块,手指被磨得粗糙无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幅画面:两个农夫头对头,时而弯腰捡石头时而直起身将石头重新堆砌,他们的中间被这堵石墙隔开,石头时不时掉落令他们白费功夫,他们或是叹气般或是咒骂般将石头重新放好,仿佛一种“户外游戏/ 玩家各站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