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文早入手
  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我的经验是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说,例如,组词时让他们多说自己平常积累的词,扩大他们的词汇量;用词说句子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前因后果说清楚,意思说完整,鼓励学生说长句子。另外,指名回答问题时,当发现学生表达不准确时,要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准确地表达意思。
  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我们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当然,写日记有好的一面,比如能及时记录当天发生的事,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并不是天天有值得可记的东西,同时教师每天的工作量大,也不能细致批改、讲评,长此以往,于是就出现学生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应付日记的现象。于是每周我专门利用一节课诵读获优周记,并讲评好在哪里,获优多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写话的能力。
  长期坚持下来,我发现这种早期的写作训练不但有利于巩固识字,而且能够把各项语文基本技能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高年级作文打好基础。
  二、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对于作文,有些学生常常不知如何落笔,脑中空空如也,于是就照搬或照套一些作文范例,使作文形成“假、大、空”现象。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缺少细致的观察,没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得在农村小学教三年级的一个班时,有一天上课,叫完起立,学生坐下时,猛听到后面稀里哗啦一阵响,只见最后一排一个学生满脸惊愕地坐在一堆散了架的凳子上,当时全班哄堂大笑。原来那个学生调皮,好好的凳子他坐了不到一个月就摇摇晃晃,而他那天课间又拿它当了“武器”,结果凳腿脱落。等学生笑完后,我先批评了那位学生,教育他要注意安全,并赶紧给他换了一个凳子。紧接着,我就启发同他坐在一起的学生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再把前因后果说一说,看谁说得清楚,说得有趣。因为是刚刚发生,又是亲眼目睹,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说起来,能看到他们脸上开心的笑容,说明他们已融入了这件事中。同座互说后,我又指名平时写作水平差点的学生站起来表述,在他的表述过程中,事情经过很清晰,但当时场景的描述没有表现出有趣。这时,我又及时引导平时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用准确、幽默的语句叙述当时的场景,学生立刻感受到表达效果的不同。最后我要求学生当场把这件事写成作文。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作文训练。我想,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及时地观察指导,使他们有物可写,及时地指导写作方法,使他们知道如何通过准确的语句表达情感。
  三、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找到作文素材,可叙述时因腹中无词或表达不准确,使得文章没有文采、语句不通,这都是因为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不够,语感差而产生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展知识面,又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当然,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长期共同坚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每天除了布置一般写的作业外(尽量控制写的量),还规定学生必须完成读书作业,篇目可以是我推荐的,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为避免学生仅仅把这项作业当成任务,流于形式,我要求他们每天在所看的文章中摘抄一个好词、一句佳句,然后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给他们5分钟时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好词佳句,并大声诵读。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写作时就有词可用,有话可写,语感也增强了,文理不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四、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
  很多教师发现,自己帮学生批改的作文,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改。虽然教师辛辛苦苦,却达不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参与到评改的过程之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学生被动的“被评”这一角色,让他们成为作文评改中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一篇作文我通常采用四步法:自我修改—小组互改—教师批改—重新揣摩。四步法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我相信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用心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期刊
小学语文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基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准确地说,工具性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形”,人文性才是它的“神”。学习语文需要用心,教语文更需要用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我在教学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能做到下面这三点,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唤醒:让语文鲜活起来  要让孩子们学好语文,除了学好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世界,看到一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呢?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练习这一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学生能比较准确、牢固地加以掌握课堂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消化掉,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便可以解决具有相当难度的实际问题。那么,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  一、练习须有计划、系统性  要使练习的质量比较高,收到的教学效果比较显著,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学生的练习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期刊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根据这样的要求,那么课堂教学又如何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将现实生活经验融入识字过程?笔者在开放识字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开放识字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材所确定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