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化教学对语文学科的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母语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澜教授提出了生命化教学,即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指出:“课堂教学应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她所阐述的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而言,有意义的教学对处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语文课成了最没意思的学科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师上课从学期始至学期末基本上是同一模式、同一套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已知知识的学习,忽视思维与理性的训练……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忽视学生的需要,忽视语文课上沉闷、压抑的氛围,不积极创造自己有意义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的改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施力。其中教师的改变是基础,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受教育观念才能转变。语文课堂只有有意思、有意义,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才能乐于听课,教师才能更加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这是良性循环,而教师的有意义的教学始终是这一链条中的起点与终点。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往前一步讨论,课堂怎样才能改变呢?答案就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转变,课堂才能改变,最后学校才能改变。
  二、建构生命整体性范畴的意识
  那么,教师改变有多难?应该怎么改变?我们结合生命的高度来看看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生命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正如姜赞东在《尼采生命观论析》中分析尼采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本能、理性与感性等二元要素,在生命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命是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因此,教师不能用静态的、停滞的观点看待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个体,学生本就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发展与变化,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灵动的个体,教师要抓住其中生理性要素与精神性要素的“体用不二”的关系,不僅要了解学生的本能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有吸引力的语文教学,符合学生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研究学情,如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情况,针对具体文章收集学生的困难之处等,这种对症下药的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性需要,精神性需要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现阶段,我们更加弘扬人的个性,强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像机器一样生产出无数的复制品。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渗透精神价值教育,适当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引导,为其精神世界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已经给了很好的解释:生命的本质在于增长,生成且是趋强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要满足学生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需要。那满足这一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需重视的是什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已将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提出。其一,要让学生学会审己,让学生成为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让其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其二,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有局限的,对美的感悟也是浅显的,而语文书中的篇篇文章正好给予了他们媒介,让他们得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生活,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局限于固定而重复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局限于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学生对美、生命的感受力基本都为机械的知识所掩盖。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的涌动,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动态生成、不断趋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以及对美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欣赏与评价能力、表现与创新能力。
  生命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也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然而,这一切可能性都离开一个基础:这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心,有为学生生命负责的使命感,需要教师用诗意的光辉看向每一个学生。
  黄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其他文献
陶瓷工艺原理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该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探索了新的教学体系.从注重
一、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现状  (一)语文课堂中的现代文文本解读现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的春风,虽然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衍生出各种教育乱象。诸如:缺失语文味的假热闹;少了工具性的空人文;没了学科本位的资源恶搞……当然更是有不少人试图将作品做大,做强,做好。这些无疑说明了当下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迷失了方
期刊
今天看见了刘先牛这么多的作品,有一个特点,是作为美术院校老师的特点,就是比较偏向于基本功.我认为这一点不能小看,这就是意味着牺牲,因为它的精力很多都是为了学生,他画一
春秋時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
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青春晚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性激素分泌旺盛,性意识十分活跃,有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性教育研究相对落后,在现
一段时期,随着英语热的强势介入,崇洋媚外的思想之风盛行,国民对母语的认同逐步淡化,社会大环境忽视了对汉字这一母语的认同。这无意影响了新生代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他们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弱化。大多数的学生把汉字书写得乱七八糟、歪歪扭扭,体会不到汉字的精妙魅力与浩瀚的育人功能。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古国(古巴
期刊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特点,介绍了《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建设中围绕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措施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矿床地下开采》课程建设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D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42-02      随着我校的教改不断深
高中三年,我结交了不少的朋友,朝夕相处中,有过泪水,更有过欢笑;有过愤慨,更有过感动.三年中,我与同窗相伴苦读,相互协助,相互激励,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朦胧走向光明、从脆弱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实则值得探索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位教师都能够提问和提过问;说它值得探索,是因为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去思考。笔者在重点高中教学长达20年,但是对课堂提问仍存困惑——提出了问题后,学生要么一片沉寂,要么答非所问,而能够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是少数,多数表现茫然,或者似懂非懂。是问题太难,还是问的不到位,还是方式、表述不恰当?其实,各种原因都有——问题太难,或者太简单,或者提问方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