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与其纠结于“存与废”的两难选择,还不如将精力更多地花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一更为现实的问题上,坚定地走改革这“第三条道路”。
论文改革引发的争论
2009年10月11日,《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和学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问题的大讨论。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各方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令校方倍感压力,川大党委宣传部表示,学校不会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只会“优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早在2D01年,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38所高校送来的464份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检查,结果在原被评定为“及格”以上成绩的论文中,竟发现有近10%为“不及格”论文,消息~出,舆论哗然。2004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的文章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大讨论。随后几年,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争论声中,天下论文一大“抄”愈演愈烈。有大学生坦率地告诉记者,“本科论文,10篇有9篇都是抄的”。无疑,电脑网络的普及让“抄袭”变得越来越容易。如果说在参考资料数字化程度还不高的时期,学生们至少还要抄书、撕书,而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传统的“剪刀加糨糊”完全过时,变成了在电脑上用鼠标轻点几下,大段大段的文字就变成自己的了。更有甚者,“抄”都省了,直接花钱“买”论文。
而未抄袭者的论文又如何呢?某知名教授直言:“学生的毕业论文有的闭门造车,少有现代感与针对性;有的为凑字数,裹脚布似的洋洋数万言,或两三千字干瘪乏味,缺筋少骨;一部分文科论文甚至出现语法不通,行文跑题的现象。”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川大站出来要改革,也会有其他高校站出来改革。本科论文积弊也让一些学者对川大的论文改革方案给予了支持。学者盛大林撰文称:四川大学新闻系废止毕业论文的设想“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希望这一想法最终能变成行动,更希望四川大学其他院系以及全国的其他高校也都仿而效之。”是存还是废?
随着讨论的深入,论题也趋于多样化,但纵观整个大讨论,人们的核心话题仍然没有离开“本科毕业论文存废”。虽然其间也有一些关于“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但少引人关注,几被存废之争的声浪所淹没。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已失去其价值,弃之有理。有学者认为,论文的写作不但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反而大大增长他们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的本领,破坏了大学教育的纯洁学风,这与毕业论文的初衷显然是相悖的。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要求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具有创新价值的论文来”。对此,有学者表示赞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之下,本科生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要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显然勉为其准。”
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国外众多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撰写论文并非“硬性要求”。这些也被列为废除毕业论文的依据。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则针锋相对,其核心论点是,毕业论文是大学之为大学,大学教育之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学者时言平撰文指出:“毕业论文是目前高校硕果仅存的能够体现学术意味的东西,假如取消了,也就是大学连形式上的学术都没有了的话,大学还是大学吗?”
针对废除毕业论文的论调,有网友非常愤怒,反问道:“干脆也别上课了,进校发一张毕业证书拉倒。”这种“气话”显然很能反映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的忧愤心情。学术价值使毕业论文必须、必要,不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加强。缺少了毕业论文,大学与企业无异。
一些学者认为,毕业论文思维的训练远胜过成果的取得,太重结果、太过功利的大学教育偏离教育的本质追求,“国内高校学术精神的欠缺,恰恰折射出鼓励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必要”。
反对者们还担心,如果真的取消了本科毕业论文,原本由其承载的考核功能也就一并彻底消失,“那么我们高校的‘放羊教育’将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时言平不无忧虑地说。
“存废”之争的背后
“存”、“废”两派从参与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教师和学者、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四方。从对讨论的综合“阅读”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各方观点明显相左,与其所站的“队列”不无关系,但即使观点相同的主体,其诉求、关切、出发点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教师和学者中,对传统高等教育感情深厚的教师和学者更支持保留毕业论文。他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学术能力的“合练”,是检验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应严格要求。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说,“写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怎么可以马马虎虎?”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郑永庭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事出有因,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无疑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
与之相对应,更注重“实际”、受高等教育“市场化”大潮影响更深的教师和学者则顺向于支持取消毕业论文。不少教师对本科生写毕业论文不当回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抽查的,不能怠慢;本科生嘛,让他们感受一下写论文的感觉,就可以了,质量嘛,就那么回事。”
还有不在少数的教师表示,扩招后高校教师科研、课时任务繁重,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具体指导每一名本科学生写毕业论文,因而对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了更“现实”的一群。他们期待学校、陆会、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机会,希望行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在就业压力异常巨大的今天,不少大学生抱怨毕业论文已经成为影响毕业求职的“干扰因素”。武汉大学学生张某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做好毕业论文,又不能给找工作带来好处。现在正是找工作求职的黄金季节,谁愿意做论文耽误了前程?”一些家长也表示,只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好谋生求发展,毕业论文浪费孩子太多精力,有些不划算。
同样是“现实”取向,另一些学生则更关注公平竞争。基于这种关切,他们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并不合理。没有毕业论文这把尺子,还怎么区别优劣呢?无异于提供了让平庸者浑水摸鱼的机会。大学教育已然进人大众化时代,但“大众化人_”不等于“平庸人才”。正因为有激烈的就业和生存竞争,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毕业论文似乎更没有理由取消,如同“高考”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但取消“高考” 却是不行的。
还有大学生基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反对取消毕业论文。有网友这样留言:“我是个老大学生,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让我受益终身。无论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取消毕业论文对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希望攻读更高级学位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一大欠缺。
高校作为多种“利益攸关者”的集合体,需要兼顾多方意见,权衡利弊,“夹心层”的特征较为日月显,往往表现得欲言又止,分寸感极强。对学校而言,改革措施的“操作”和“实施”能否遇阻也许更为关键。针对毕业论文的存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目前校方没有任何“革”掉毕业论文的想法,“如果要有任何变化的话,也是根据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定。”对于四川大学的尝试,某校长表示:“取消论文做法可行,但是操作起来困难很大。”
政府管理部门则更为理性,对待改革表现出更多的政策性、控制性和导向性。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就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在教育管理人员的眼中,毕业论文更多的是“门槛”,是教育质量的“把关者”。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周学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要搞清楚“大学生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教育部门设置毕业论文“门槛”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素质,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自己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这个初衷一定要守住,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改革。
“改革”才是无悔的选择
对于目前沸沸扬扬“存废之争”,笔者无意卷入,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当前情况下,改革或许是比较理智而可行的选择。
首先,要重新确立毕业论文的地位。应该认识到,毕业论文本身不是目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
毕业论文也许充斥着“水货”,但这绝不能成为废除毕业论文的牵强的借口,大学必须通过毕业论文为学生提供足够他们享用一生的“干货”。面对“水货”论文,我们想要做的是分析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一废了之。
其次,找准病根,追求治本。毕业论文“生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思想问题是病根,主要有:第一,不正之风。高等教育中的浮躁、抄袭、极端功利等现象和社会大环境中的造假、护假、缺乏诚信、金钱至上等,都是这一风气的表现;第二,治学态度。毕业论文中的种种问题,大都可归于治学态度;第三,教育理念的偏差。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效率”、“利润”等理念和机制可以全盘照搬到大学中,追求“公司化”办学,学生被当成“原料”加工成“产品”,学术精神、自由与个性等在办学过程中被抛弃,这些部是毕业论文“鸡肋化”的重要根源。只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毕业论文这张表皮的问题也就自然痊愈了。
再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度具有两面性,对违规者有约束功能,而对遵循者有安全保障功能。很多学者部认为,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根源在于缺乏好的制度的约束与激励。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对“烂尾”毕业论文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如复旦大学就作出规定:“毕业生如在实习单位攒写毕业论文,必须获得所在院系的同意,由院系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同时由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作为辅助指导教师。”其他各种约束手段纷纷出台,对违规学生,最重可给予取消学他和终止学业等惩罚。
上海交大要求学生在学位论文封面签署声明,一旦发现论文作假,对已授出的学位,校方予以追回,而未授出的学位则不再授予。一些高校还从长效机制出发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师大有的学院规定,在写论文期间,导师必须与学生多见面,一起确定选题,指导学生查参考资料,修改论文,为学生的论文层层把关,学生和教师还要给对方评分。毕业论文制度改革也要考虑现实性、可操作性。例如,论文的“多样化”在制度上如何体现?如何操作?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制度可能只是“墙上挂挂”的摆设。
此外,改革应尽量兼顾各方关切。在本科毕业论文背后,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学者、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媒体等都有自己拙特的诉求和关切,他们的利益追求甚至可能是冲突的。改革应当综合这些不同甚至矛盾的诉求,进行协调,争取达成一种共识,实现共赢。例如,可以兼顾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倒数第二个学期或更早提交论文的提纲和初稿,论文答辩时间定在最后一个学期,那就可以既让毕业生安心找工作,又充分保证毕业论定的质量。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考虑到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毕业论文制度的确应当进行多样化改革。但是,毕业论文的多样化要真正办成一件好事、实事,就必须坚持基本的质最标准。否则,所谓多样化,只能成为一个噱头,一个削弱甚至取消毕业论文的幌子,这是需要谨防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说得好,“一个本科生不能认真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懒惰,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不过是借口。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对高校管理者来说,解决毕业论文的问题的关键是强化过程管理,避免“临门一脚”。毕业论文最需是“细水长流”的“修炼”功夫,力气应花在平时。不少专家建议,毕业论文可以融入日常教学中。熊丙奇指出:“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开展调研、撰写报告并陈述报告,在我们这看来,几乎就是一次毕业没计。”
在美国,本科生虽然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是他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的,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量可能比国内的学生还多。有学者建议,按照一定比例,把平时的研究能力和经历考虑进去,那不仅能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和现象,也能让一些确实因为时间、精力相对欠缺而本科论文没有写好的同学减少过多的损失。
毕业论文的改革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前人,需要承前启后的智慧。对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人人喊打,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对待改革,我们要倍加爱护。如同《半岛晨报》的评论:四川大学想“种菜”,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四川大学一块“试验田”,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的试验环境。
论文改革引发的争论
2009年10月11日,《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和学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问题的大讨论。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各方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令校方倍感压力,川大党委宣传部表示,学校不会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只会“优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早在2D01年,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38所高校送来的464份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检查,结果在原被评定为“及格”以上成绩的论文中,竟发现有近10%为“不及格”论文,消息~出,舆论哗然。2004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的文章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大讨论。随后几年,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争论声中,天下论文一大“抄”愈演愈烈。有大学生坦率地告诉记者,“本科论文,10篇有9篇都是抄的”。无疑,电脑网络的普及让“抄袭”变得越来越容易。如果说在参考资料数字化程度还不高的时期,学生们至少还要抄书、撕书,而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传统的“剪刀加糨糊”完全过时,变成了在电脑上用鼠标轻点几下,大段大段的文字就变成自己的了。更有甚者,“抄”都省了,直接花钱“买”论文。
而未抄袭者的论文又如何呢?某知名教授直言:“学生的毕业论文有的闭门造车,少有现代感与针对性;有的为凑字数,裹脚布似的洋洋数万言,或两三千字干瘪乏味,缺筋少骨;一部分文科论文甚至出现语法不通,行文跑题的现象。”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川大站出来要改革,也会有其他高校站出来改革。本科论文积弊也让一些学者对川大的论文改革方案给予了支持。学者盛大林撰文称:四川大学新闻系废止毕业论文的设想“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希望这一想法最终能变成行动,更希望四川大学其他院系以及全国的其他高校也都仿而效之。”是存还是废?
随着讨论的深入,论题也趋于多样化,但纵观整个大讨论,人们的核心话题仍然没有离开“本科毕业论文存废”。虽然其间也有一些关于“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但少引人关注,几被存废之争的声浪所淹没。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已失去其价值,弃之有理。有学者认为,论文的写作不但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反而大大增长他们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的本领,破坏了大学教育的纯洁学风,这与毕业论文的初衷显然是相悖的。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要求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具有创新价值的论文来”。对此,有学者表示赞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之下,本科生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要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显然勉为其准。”
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国外众多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撰写论文并非“硬性要求”。这些也被列为废除毕业论文的依据。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则针锋相对,其核心论点是,毕业论文是大学之为大学,大学教育之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学者时言平撰文指出:“毕业论文是目前高校硕果仅存的能够体现学术意味的东西,假如取消了,也就是大学连形式上的学术都没有了的话,大学还是大学吗?”
针对废除毕业论文的论调,有网友非常愤怒,反问道:“干脆也别上课了,进校发一张毕业证书拉倒。”这种“气话”显然很能反映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的忧愤心情。学术价值使毕业论文必须、必要,不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加强。缺少了毕业论文,大学与企业无异。
一些学者认为,毕业论文思维的训练远胜过成果的取得,太重结果、太过功利的大学教育偏离教育的本质追求,“国内高校学术精神的欠缺,恰恰折射出鼓励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必要”。
反对者们还担心,如果真的取消了本科毕业论文,原本由其承载的考核功能也就一并彻底消失,“那么我们高校的‘放羊教育’将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时言平不无忧虑地说。
“存废”之争的背后
“存”、“废”两派从参与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教师和学者、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四方。从对讨论的综合“阅读”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各方观点明显相左,与其所站的“队列”不无关系,但即使观点相同的主体,其诉求、关切、出发点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教师和学者中,对传统高等教育感情深厚的教师和学者更支持保留毕业论文。他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学术能力的“合练”,是检验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应严格要求。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说,“写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怎么可以马马虎虎?”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郑永庭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事出有因,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无疑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
与之相对应,更注重“实际”、受高等教育“市场化”大潮影响更深的教师和学者则顺向于支持取消毕业论文。不少教师对本科生写毕业论文不当回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抽查的,不能怠慢;本科生嘛,让他们感受一下写论文的感觉,就可以了,质量嘛,就那么回事。”
还有不在少数的教师表示,扩招后高校教师科研、课时任务繁重,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具体指导每一名本科学生写毕业论文,因而对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了更“现实”的一群。他们期待学校、陆会、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机会,希望行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在就业压力异常巨大的今天,不少大学生抱怨毕业论文已经成为影响毕业求职的“干扰因素”。武汉大学学生张某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做好毕业论文,又不能给找工作带来好处。现在正是找工作求职的黄金季节,谁愿意做论文耽误了前程?”一些家长也表示,只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好谋生求发展,毕业论文浪费孩子太多精力,有些不划算。
同样是“现实”取向,另一些学生则更关注公平竞争。基于这种关切,他们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并不合理。没有毕业论文这把尺子,还怎么区别优劣呢?无异于提供了让平庸者浑水摸鱼的机会。大学教育已然进人大众化时代,但“大众化人_”不等于“平庸人才”。正因为有激烈的就业和生存竞争,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毕业论文似乎更没有理由取消,如同“高考”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但取消“高考” 却是不行的。
还有大学生基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反对取消毕业论文。有网友这样留言:“我是个老大学生,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让我受益终身。无论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取消毕业论文对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希望攻读更高级学位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一大欠缺。
高校作为多种“利益攸关者”的集合体,需要兼顾多方意见,权衡利弊,“夹心层”的特征较为日月显,往往表现得欲言又止,分寸感极强。对学校而言,改革措施的“操作”和“实施”能否遇阻也许更为关键。针对毕业论文的存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目前校方没有任何“革”掉毕业论文的想法,“如果要有任何变化的话,也是根据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定。”对于四川大学的尝试,某校长表示:“取消论文做法可行,但是操作起来困难很大。”
政府管理部门则更为理性,对待改革表现出更多的政策性、控制性和导向性。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就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在教育管理人员的眼中,毕业论文更多的是“门槛”,是教育质量的“把关者”。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周学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要搞清楚“大学生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教育部门设置毕业论文“门槛”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素质,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自己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这个初衷一定要守住,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改革。
“改革”才是无悔的选择
对于目前沸沸扬扬“存废之争”,笔者无意卷入,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当前情况下,改革或许是比较理智而可行的选择。
首先,要重新确立毕业论文的地位。应该认识到,毕业论文本身不是目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
毕业论文也许充斥着“水货”,但这绝不能成为废除毕业论文的牵强的借口,大学必须通过毕业论文为学生提供足够他们享用一生的“干货”。面对“水货”论文,我们想要做的是分析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一废了之。
其次,找准病根,追求治本。毕业论文“生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思想问题是病根,主要有:第一,不正之风。高等教育中的浮躁、抄袭、极端功利等现象和社会大环境中的造假、护假、缺乏诚信、金钱至上等,都是这一风气的表现;第二,治学态度。毕业论文中的种种问题,大都可归于治学态度;第三,教育理念的偏差。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效率”、“利润”等理念和机制可以全盘照搬到大学中,追求“公司化”办学,学生被当成“原料”加工成“产品”,学术精神、自由与个性等在办学过程中被抛弃,这些部是毕业论文“鸡肋化”的重要根源。只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毕业论文这张表皮的问题也就自然痊愈了。
再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度具有两面性,对违规者有约束功能,而对遵循者有安全保障功能。很多学者部认为,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根源在于缺乏好的制度的约束与激励。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对“烂尾”毕业论文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如复旦大学就作出规定:“毕业生如在实习单位攒写毕业论文,必须获得所在院系的同意,由院系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同时由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作为辅助指导教师。”其他各种约束手段纷纷出台,对违规学生,最重可给予取消学他和终止学业等惩罚。
上海交大要求学生在学位论文封面签署声明,一旦发现论文作假,对已授出的学位,校方予以追回,而未授出的学位则不再授予。一些高校还从长效机制出发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师大有的学院规定,在写论文期间,导师必须与学生多见面,一起确定选题,指导学生查参考资料,修改论文,为学生的论文层层把关,学生和教师还要给对方评分。毕业论文制度改革也要考虑现实性、可操作性。例如,论文的“多样化”在制度上如何体现?如何操作?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制度可能只是“墙上挂挂”的摆设。
此外,改革应尽量兼顾各方关切。在本科毕业论文背后,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学者、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媒体等都有自己拙特的诉求和关切,他们的利益追求甚至可能是冲突的。改革应当综合这些不同甚至矛盾的诉求,进行协调,争取达成一种共识,实现共赢。例如,可以兼顾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倒数第二个学期或更早提交论文的提纲和初稿,论文答辩时间定在最后一个学期,那就可以既让毕业生安心找工作,又充分保证毕业论定的质量。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考虑到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毕业论文制度的确应当进行多样化改革。但是,毕业论文的多样化要真正办成一件好事、实事,就必须坚持基本的质最标准。否则,所谓多样化,只能成为一个噱头,一个削弱甚至取消毕业论文的幌子,这是需要谨防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说得好,“一个本科生不能认真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懒惰,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不过是借口。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对高校管理者来说,解决毕业论文的问题的关键是强化过程管理,避免“临门一脚”。毕业论文最需是“细水长流”的“修炼”功夫,力气应花在平时。不少专家建议,毕业论文可以融入日常教学中。熊丙奇指出:“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开展调研、撰写报告并陈述报告,在我们这看来,几乎就是一次毕业没计。”
在美国,本科生虽然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是他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的,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量可能比国内的学生还多。有学者建议,按照一定比例,把平时的研究能力和经历考虑进去,那不仅能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和现象,也能让一些确实因为时间、精力相对欠缺而本科论文没有写好的同学减少过多的损失。
毕业论文的改革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前人,需要承前启后的智慧。对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人人喊打,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对待改革,我们要倍加爱护。如同《半岛晨报》的评论:四川大学想“种菜”,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四川大学一块“试验田”,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的试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