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观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功效。笔者借此平台,就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浅谈体会。
  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往往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应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导入,过渡自然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例如教学《夜晚的实验》时,出示课题后,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会立刻提出:“为什么选择夜晚实验?”“夜晚的实验内容是什么?”“实验的结果如何?”
  2.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可以借助提问来让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和积极的求知心理。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草船借箭产生疑惑,先提出如下问题:(1)“嫉妒”是什么意思?周瑜是怎么嫉妒诸葛亮的?(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他暗中又做了些什么?(3)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加害自己,为什么还立下了军令状?从哪里可以看出?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在帮助学生理解借箭经过时,我继续设问:(1)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鲁肃为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从中可以看出什么?(2)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在船上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3)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他为什么不派兵追赶?接着,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3.灵活提问,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并且会妨碍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当灵活。如我在执教《蜗牛的奖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这句话,我不是直接问学生“成天”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而是放声如此范读这句话:“它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顿时,十几双小手举起来了,其中一名男生自告奋勇地说道:“老师,您在读这句话时遗漏了‘成天’一词噢!”此时,教室里不少学生应声附和着,支持这个学生的质疑。我故意笑着回答:“不就是少了一个词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呀?”这时,许多学生感到不服,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而初步感悟了“成天”一词蕴含了蜗牛的骄傲、得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創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因此教师应善于提问,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如我在执教“老牛舐犊”这个成语的时候,先出示了一幅“老牛舐犊图”,然后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回答画面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许多学生立即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并且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接着,我再提出问题:“从老牛舔小牛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老牛和小牛的特征吗?”一名女生立即举手回答:“这是一头慈爱的老牛,一头幸福的小牛。”“那么,你能把老牛的这种爱用一个词语表达一下吗?”我笑着反问道,小女孩随即回答:“‘舐犊之爱’啊!”此时,一名男生回答说:“天伦之乐。”这个答案恰好与随堂练习中有关父母恩情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在类似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各抒己见,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课堂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接受,而是变成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面向全体提问,鼓励为主
  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既给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又向优等生提出更高要求,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关注。对个别学困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其努力方向。
  四、立足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设计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设计提问:“为什么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胸怀,他的善举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这也正是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激发学生想象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时的情景,有利于对这一探究性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这样教学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东渚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情感互动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积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深入到文本表达的句段甚至字词中去,可以为课文阅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构建厚实的交流平台,承载更多的文化气息,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供发展和
会议  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召开    5月16日, 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研究部署了2011年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当前职
摘 要: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本文指出,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教师应找到或总结出适合自己、适合所教科目、适合所教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学方法;措施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当前,作为身处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改革时期的教师来说,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绝对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教师要找到或总结出适合自己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教材的第二语言,非常丰富,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以图示义,以图解义。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插图过多关注,只是在教学时点到即止或直接忽略。中、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画比较敏感,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插图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巧用课文插图,整合文本图文信息,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的一些思考。  一、曲径通幽
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沈阳举行  广东11名参赛选手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  广东省教育厅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3—26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来自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65名教师报名参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 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被称为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他认为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应对信息化的到来。时过境迁,如今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现实。目前,我们的生活正处于第三次浪潮波涛
比较阅读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既定的目标,将两篇及两篇以上的课文进行比较,包含标点、字、词、句、段以及课文的题材、写作手法、形式内容等等,从不同的维度以及层次进行比较,通过阅读、赏析、总结归纳并重新进行知识的整合,使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新建构成新的思维体系。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阅读过程,能帮助学生在反复比较、反复阅读中拥有自己的阅读理念,从而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因此
摘 要:本文结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的调研情况,围绕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法、实践技能和部门型仿真模拟实训等六个方面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起向珠三角一带输送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货代业务员、外贸文秘和外
选入教材的说明文,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进行说明文教学,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其学习过程的指导,以使他们具有自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习质量。  一、自读课文,画出关键词句  说明文有自己的特点,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说明方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一些关键的词句品读、领会,使学生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提升说明文的教学
在习作教学中借鉴电影中的镜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敏化他们的感受力,培养发现力。通过“特写镜头”捕捉、“慢镜头”拉长和“空镜头”渲染,能建构深度描写、细节描写和渲染描写。“镜头写作”能让习作具有“画面感”“流动感”,能演绎出习作的无限精彩。  运用好镜头,是电影艺术的精髓。所谓“电影艺术”,也就是将不同的镜头通过艺术手法衔接起来,从而赋予电影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完整。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电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