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级地震后云南短周期地震计通带外信号的解释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在全球引发了长时间的地球自由振荡。云南所有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计和地倾斜观测仪器都记录到了同步出现的长周期信号,其中,地倾斜观测记录中的地球自由振荡持续到震后的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除此之外,多个水库台网所有台站的短周期地震记录数据中也出现了大量特征极为相似的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远远超出地震计的截止频率,完全处于短周期地震计的通频带之外,这一现象难以用经典的地震观测理论来解释。在日常观测中,此类信号按惯例一直作为零点漂移或干扰信号处理掉。但也有少数学者利用上述信号
其他文献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MS5.7地震,在不足24 h内相继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是1989年10月19日MS6.1(39°56′N,113°52′E)。此次地震序列,是继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13年来华北地区最强的也是前兆最丰富的一次震群型地震活动,其总的释放能量相当于一次6.4级地震。大同—阳高地震发生于山西大同县和阳高县交界带的桑干河两
主动源探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爆炸震源对激发场地产生的破坏使得其难于用于监测动态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提出将人工震源用于研究地壳结构及其变化,发现气枪震源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可重复性震源。然而,气枪震源激发的能量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于天然地震来说较弱,传播距离有限,并且气枪信号经过一定距离的传播后,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会很微弱,加之环境噪声的影响,信噪比变低,使得气枪信号的识别和提
南北地震带北起宁夏贺兰山,跨越西秦岭,穿过龙门山、小江、红河等断裂带向南延伸至缅甸境内,成为分隔中国大陆东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四川盆地、华南地块与西部地震活动性强烈的青藏高原之间的重要边界带。它是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最活跃、地震分布带状明显的巨型地震带,对南北地震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地震波可造成破坏,但也带来了震源力学性质、构造运动等信息。利用地震波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能给出震源断层参数
临震预报是地震长、中、短、临渐近式预报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阶段.地震预报没有取得突破的关键和瓶颈在于至今没有找到临震阶段与震源
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
1地震序列情况2015年3月1日18时24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23.5°N,98.9°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1km.最大余震为3月3日发生的Ms4.6,余震衰减大致可分为早期
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基于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将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进而提取震磁异常信息。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表现为:垂直分量Z比水平分量H或G大,即来自于岩石圈的信号主要体现在垂直分量Z上,而来自于外源场的信号主要体现在水平分量H或G上,利用二者的比值即可在突出岩石圈异常信号的同时,抑制外源场的电磁信号。
早在20世纪中后期,地震学家们就通过考察地震引起的应力应变调整来研究强震之间的关系,众多研究利用库仑应力动态演化来分析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时空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强震间相互触发作用;(2)大型断裂带上强震时空演化与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许多学者也展开了有关库仑应力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王琼等对1997—1998年伽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