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自然发酵豆酱的滋味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采用第2代测序技术及电子舌分析自然发酵豆酱在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与滋味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豆酱发酵过程中主要形成鲜味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2047),“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XLYC1807040),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LSNJC201902),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906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自然发酵豆酱的滋味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采用第2代测序技术及电子舌分析自然发酵豆酱在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与滋味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豆酱发酵过程中主要形成鲜味、咸味及复合滋味,而酸味、苦味和涩味的成分较少。主成分分析表明,豆酱在不同发酵阶段滋味品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9.54%,即:第1主成分中的后味-A、丰度和咸味呈负相关,后味-B、鲜味和苦味呈正相关;第2主成分酸味和涩味呈正相关。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在门水平上,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在属水平上,主要
其他文献
阐述了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与系统组成,研究了在该系统中种植美人蕉和旱伞草2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这些植物对城市河湖水体中氮、磷等的净化效果。尝试了将漂浮栽培植物与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结合起来,并研究了植物与生物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美人蕉和风车草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漂浮栽培植物与软性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中CODMn的去除率达46%以上。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意义是保证在水中承台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能够安全、快速的完成,保证施工进度,节省施工成本,为工程施工项目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施工技
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从设计的标准到质量的要求更是在不断的增加。当开展一项公路工程建设时,因为工程工序复杂,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针对某公路工程实际情况,对其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要点,旨在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借鉴,保
本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种植业结构演替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种植业系统能流动态分析表明: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的有机能投入从90年代中期占绝对优势,能流循环指数从1984年0.5持续提高到2000年0.62,无机能后期快速增长使有机能和无机能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所趋缓。而粮食生产的能流动态分析除表明上述趋势外认为总体能效从1993年1.78下降到目前1.67并不显著,同时无机能增加主要是农机、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