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自上世纪70年代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至今已耕耘30多年,我一直坚守、秉持“你的思想是你语文教育的真正生命”的观点,不断实践且不懈追求“思想”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最能代表语文教育生命的要义又是什么?我认为,披沙淘金,历久弥新的核心词依然是“能力”。从古代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终身教育所提出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对“能力核心说”的认同是一脉相承的。无疑,倡导和培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今教育中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多年的探索、实践、思考,笔者以为培植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植自主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具有唤起、定向、强化、维持、调节的功能。在培植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方面,我非常注意强化个体与集体的学习动机,着力做的是: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欲望的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独生子女相继成为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天资聪慧,知识面广,拥有很多的优点,但他们身上也有突出的缺憾,依附性强,独立性弱化,责任心衰减等。性格的特点迁移到学习这个层面,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主动性不足,学习能力与不同时期同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呈退化趋势,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为了培植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帮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认识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没有选择余地,唯有增强自主学习的使命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同时习得自主学习的技能,才能取得生存与发展的时代通行证。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建立共同愿景”这样的命题,指出:如果有任何一项领导的理念,几千年来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共同的愿景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我以为,企业的管理是这样,学习的领域也是这样,尤其是目前我们仍然沿袭着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场,场中自主学习的氛围影响、熏陶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又加速着场内氛围的形成。自主的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更是学生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在这一集体形成的教学“场”中,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儿童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包括记忆、联想和想象都被激活了,这种自主学习愿景的追求与打造需要一些时日,但它一旦形成,比个体学习目标的明晰及动机强化,其效率要高得多,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恒久得多。
二、培植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清楚的是: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重要的砝码。我们着重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植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利用好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我们学生的预习大致分为:拿到新教材后对全册教材的预习,每个单元教学前的单元预习,每篇课文新授前的分项预习,从作家到写作背景,从生字的认读到全文思路的把握,从精妙之处的鉴赏到写作方法的借鉴,从一篇课文的通读到相关资料的阅读链接等,以至提出自己的疑问,坚持学生不预习不开讲,学生自己读得懂的老师不讲等。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预习的重要:①有利于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预习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解的问题,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能较好的集中注意力。②有利于构建新的学习起点。学生通过预习,能提前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扫除部分障碍,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课的学习,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③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充分感知教学内容后,大多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预习后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思维碰撞,精彩的阐述会在课堂引发,智慧的火花会在课堂迸发。
(二)培植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
识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从“学会”到“会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嬗变。新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要素之一亦即“自主识字与阅读”。
自主识字。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以至其他一切知识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年级始,我们借助汉语拼音,偏旁部首等,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自我识字五步法”:一读,读准音;二记,记住形;三解,解字义;四找,找难点、易错点;五用,即运用。譬如:学习“清、情、晴、睛、请”一组词,学生能寻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些字都有一个基本字“青”,且音从“青”的四声,意思与偏旁部首有关;学习“森”与“众”、“繁”,引导学生发现前两个字都属于“品字形”结构,很特别的是都有两个捺;“每”做“繁”部件时不带钩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同手持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彻底改变了填鸭式的学习模式。通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学生大多能熟练运用“自我识字五步法”,课堂上的学习大多是同伴交流学习所得,交换思想,生成新的认知,学生因自己的“能”而情绪倍增。
自主阅读。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我以为,叶老先生强调的学生自读、自悟式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新世纪创新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出这样的探索路径:①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价值取向的多层次性、差异性等,决定了学生对同一阅读教材理解、鉴赏评价的多角度、多层面性。但是,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新教材,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学习该从什么地方入手。究其原因,是不会自行设置目标,不能带着目标意向主动地去阅读。可以说。培养学生制定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与年级特点。设计自己的阅读目标。②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其一,引导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个性化阅读必须以“还原性阅读”为基 础,强调吃透文本,悟其真义,不能天马行空。其二,引发积极思维。有不少人认同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讨论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讨论中碰撞思维,生成智慧的火花。其三,选择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自我阅读五步法”,亦可根据学习要求选择使用,即:一读,感知内容;二读,解词赏句;三读,理思路习方法;四读,质疑释疑;五读,阅读链接,以课文为圆心进行拓展阅读。
三、培植自我质疑、释疑的能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精辟的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的开端,是创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释疑的环节大多由老师接过接力棒后来完成,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禀赋。笔者以为培植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能力应同步进行。
自我质疑。质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可谓“疑乃思之源,思为智之本”。自我质疑,讲的是问题不应由教师预设,不应作为课堂的点缀,而应是鼓励学生质自己不懂、提自己不解、说自己的不明之处。学生质疑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对教材质疑,对同学质疑,对师长质疑,在一切有疑处质疑。阅读教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词句段的隐含义、言尽而意未尽处等都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的。教师应在40分钟的课堂给予质疑一席之地,新授之前,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可加强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结束新课的反馈中,可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日积月累,循环反复,切实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自我释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释疑列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查阅工具书释疑、利用阅读教材文本提供的语境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观察操作释疑、推理演绎释疑、讨论辨析释疑、向智者请教释疑等,教师重方法的指导,轻结果的给予,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去探询结果。
四、培植多纬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种传统形式的层面,学生规矩地坐在教室里,用一课又一课的时间,学习用来做例子的200多篇文章和浓缩的语文知识。无数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阅读同一篇文章,记录着同一种结论,做着同一道习题,考着同一张试卷,答着同一个答案。一般说来,只要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转抄到试卷上一般都可以拿到良好以上的成绩。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这崭新的起跑线上,如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服务这个时代,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为这个时代作出贡献?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让今天的教育链接明天,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让小小的课堂链接社会,链接世界,链接未来,这需要我们拓展学习空间与方式,变单一的学习为多纬的学习:①向书本学习。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拓展教材的外延部分,实行链接式的学习;②向生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习,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教学的结合;③向活动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切认知源泉,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活动课程体系;④向他人学习。如:小伙伴、父母、师长、能人志士等;⑤向网络学习。互联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生可以获取最新、最广的知识,分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选择有效的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应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路径。
现代教育以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为目标,学校教育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培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带着学生去践行。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一、培植自主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具有唤起、定向、强化、维持、调节的功能。在培植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方面,我非常注意强化个体与集体的学习动机,着力做的是: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欲望的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独生子女相继成为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天资聪慧,知识面广,拥有很多的优点,但他们身上也有突出的缺憾,依附性强,独立性弱化,责任心衰减等。性格的特点迁移到学习这个层面,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主动性不足,学习能力与不同时期同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呈退化趋势,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为了培植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帮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认识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没有选择余地,唯有增强自主学习的使命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同时习得自主学习的技能,才能取得生存与发展的时代通行证。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建立共同愿景”这样的命题,指出:如果有任何一项领导的理念,几千年来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共同的愿景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我以为,企业的管理是这样,学习的领域也是这样,尤其是目前我们仍然沿袭着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场,场中自主学习的氛围影响、熏陶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又加速着场内氛围的形成。自主的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更是学生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在这一集体形成的教学“场”中,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儿童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包括记忆、联想和想象都被激活了,这种自主学习愿景的追求与打造需要一些时日,但它一旦形成,比个体学习目标的明晰及动机强化,其效率要高得多,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恒久得多。
二、培植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清楚的是: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重要的砝码。我们着重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植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利用好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我们学生的预习大致分为:拿到新教材后对全册教材的预习,每个单元教学前的单元预习,每篇课文新授前的分项预习,从作家到写作背景,从生字的认读到全文思路的把握,从精妙之处的鉴赏到写作方法的借鉴,从一篇课文的通读到相关资料的阅读链接等,以至提出自己的疑问,坚持学生不预习不开讲,学生自己读得懂的老师不讲等。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预习的重要:①有利于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预习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解的问题,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能较好的集中注意力。②有利于构建新的学习起点。学生通过预习,能提前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扫除部分障碍,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课的学习,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③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充分感知教学内容后,大多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预习后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思维碰撞,精彩的阐述会在课堂引发,智慧的火花会在课堂迸发。
(二)培植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
识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从“学会”到“会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嬗变。新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要素之一亦即“自主识字与阅读”。
自主识字。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以至其他一切知识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年级始,我们借助汉语拼音,偏旁部首等,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自我识字五步法”:一读,读准音;二记,记住形;三解,解字义;四找,找难点、易错点;五用,即运用。譬如:学习“清、情、晴、睛、请”一组词,学生能寻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些字都有一个基本字“青”,且音从“青”的四声,意思与偏旁部首有关;学习“森”与“众”、“繁”,引导学生发现前两个字都属于“品字形”结构,很特别的是都有两个捺;“每”做“繁”部件时不带钩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同手持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彻底改变了填鸭式的学习模式。通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学生大多能熟练运用“自我识字五步法”,课堂上的学习大多是同伴交流学习所得,交换思想,生成新的认知,学生因自己的“能”而情绪倍增。
自主阅读。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我以为,叶老先生强调的学生自读、自悟式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新世纪创新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出这样的探索路径:①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价值取向的多层次性、差异性等,决定了学生对同一阅读教材理解、鉴赏评价的多角度、多层面性。但是,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新教材,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学习该从什么地方入手。究其原因,是不会自行设置目标,不能带着目标意向主动地去阅读。可以说。培养学生制定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与年级特点。设计自己的阅读目标。②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其一,引导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个性化阅读必须以“还原性阅读”为基 础,强调吃透文本,悟其真义,不能天马行空。其二,引发积极思维。有不少人认同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讨论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讨论中碰撞思维,生成智慧的火花。其三,选择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自我阅读五步法”,亦可根据学习要求选择使用,即:一读,感知内容;二读,解词赏句;三读,理思路习方法;四读,质疑释疑;五读,阅读链接,以课文为圆心进行拓展阅读。
三、培植自我质疑、释疑的能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精辟的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的开端,是创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释疑的环节大多由老师接过接力棒后来完成,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禀赋。笔者以为培植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能力应同步进行。
自我质疑。质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可谓“疑乃思之源,思为智之本”。自我质疑,讲的是问题不应由教师预设,不应作为课堂的点缀,而应是鼓励学生质自己不懂、提自己不解、说自己的不明之处。学生质疑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对教材质疑,对同学质疑,对师长质疑,在一切有疑处质疑。阅读教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词句段的隐含义、言尽而意未尽处等都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的。教师应在40分钟的课堂给予质疑一席之地,新授之前,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可加强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结束新课的反馈中,可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日积月累,循环反复,切实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自我释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释疑列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查阅工具书释疑、利用阅读教材文本提供的语境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观察操作释疑、推理演绎释疑、讨论辨析释疑、向智者请教释疑等,教师重方法的指导,轻结果的给予,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去探询结果。
四、培植多纬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种传统形式的层面,学生规矩地坐在教室里,用一课又一课的时间,学习用来做例子的200多篇文章和浓缩的语文知识。无数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阅读同一篇文章,记录着同一种结论,做着同一道习题,考着同一张试卷,答着同一个答案。一般说来,只要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转抄到试卷上一般都可以拿到良好以上的成绩。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这崭新的起跑线上,如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服务这个时代,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为这个时代作出贡献?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让今天的教育链接明天,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让小小的课堂链接社会,链接世界,链接未来,这需要我们拓展学习空间与方式,变单一的学习为多纬的学习:①向书本学习。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拓展教材的外延部分,实行链接式的学习;②向生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习,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教学的结合;③向活动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切认知源泉,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活动课程体系;④向他人学习。如:小伙伴、父母、师长、能人志士等;⑤向网络学习。互联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生可以获取最新、最广的知识,分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选择有效的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应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路径。
现代教育以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为目标,学校教育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培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带着学生去践行。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