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忽视或放弃乡镇群眾文化工作,就等于群众文化活动失去了半个“江山”。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指出:“我们要建设中国文化的一座高高的金字塔。专业文化是塔尖,而群众文化则是塔基,只有塔基宽阔而坚实,塔尖才能高耸入云。”他深刻阐述了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地位。在我国,许多文学艺术形式都产生于民间,以群众文化的面目出现。群众文化的肥沃土壤为专业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专业文化的发展基础。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农村群众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普遍建立文化站、文化中心,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等等,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而精神生活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点,本人就乡镇群众文化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谈几点建议: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基本文化设施简陋,设备简单
文化设施设备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必要的设施条件是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前,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乡镇群众文化基本设施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一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其工程建设难以立项。二是部分乡镇文化站已建成,但因设备简单,不能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文化专职人员不稳定,人才流失
乡镇文化专职人员是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决定因素。他们工作在最基层,在国家和地方目前有限的条件下,他们面临着设施差、工作杂、头绪多、经费少、收入低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他们往往就选择了改行。就拿我县来说,1985年首招乡镇文化专职干部69人,其中大部分跳槽改行,据目前统计,在原招的人员中,从事本行业者不到30人。据查,他们跳槽除上述原因外,他们经常还被拉差或派出蹲点,所做的工作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其次就是他们在技术职称晋级方面,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审条件上往往用专业文化的标准不加区别地衡量群众文化,致使绝大多数群众文化干部被打入专业技术职务的“另册”。他们在基层虽然工作了二十多年,仍然还守着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过日子,这也是他们不能守岗司职、流失跳槽的原因之一。
(三)投入经费不足,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常年开展
经费是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有些乡镇在搞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虽然采取了拉赞助、企业文化、乡镇补助等形式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但仍没有固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直接拨给用来保证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
文化站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对本乡镇的文化市场负有管理的职责。由于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权上移,对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还不是很到位。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发展乡镇文化事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工作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内容写入了党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全党要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就要通过自身特殊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本乡镇做好宣传文化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站作为乡镇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机构,应结合本镇实际,充分利用文化站的群众文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首先根据活动的不同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文体游艺活动和文化服务活动,做到各种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使活动开展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在活动的内容上,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手段,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同抽象的思维形式和文学艺术形象展示出来,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农闲季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体育竞赛、文艺汇演、肘哥抬哥等等,都应趁节假日开展,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这样,既满足了群众各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增添了节日气氛。
(三)加强乡镇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干部是开展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决定因素。根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队伍,配齐专职文化干部;二是优化结构,要从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入手,一方面防止后继无人,一方面让他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本领;三是专职专用,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用和借用群众文化专职人员;四是注重群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把评定专业职务和培训结合起来,关心群众文化干部的晋升和聘任。并建议有关部门在群众文化干部职称评审方面再“阳光一点”,这是调动群众文化干部积极性的需要。如果在专业职务评聘、工资、住房等待遇方面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一定会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
经费是开展乡镇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目前,重视文化工作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建议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克服文化工作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做法。在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文化建设,使乡镇群众文化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的轨道。
总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文化全面进步,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综合文化站)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基本文化设施简陋,设备简单
文化设施设备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必要的设施条件是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前,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乡镇群众文化基本设施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一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其工程建设难以立项。二是部分乡镇文化站已建成,但因设备简单,不能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文化专职人员不稳定,人才流失
乡镇文化专职人员是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决定因素。他们工作在最基层,在国家和地方目前有限的条件下,他们面临着设施差、工作杂、头绪多、经费少、收入低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他们往往就选择了改行。就拿我县来说,1985年首招乡镇文化专职干部69人,其中大部分跳槽改行,据目前统计,在原招的人员中,从事本行业者不到30人。据查,他们跳槽除上述原因外,他们经常还被拉差或派出蹲点,所做的工作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其次就是他们在技术职称晋级方面,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审条件上往往用专业文化的标准不加区别地衡量群众文化,致使绝大多数群众文化干部被打入专业技术职务的“另册”。他们在基层虽然工作了二十多年,仍然还守着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过日子,这也是他们不能守岗司职、流失跳槽的原因之一。
(三)投入经费不足,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常年开展
经费是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有些乡镇在搞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虽然采取了拉赞助、企业文化、乡镇补助等形式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但仍没有固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直接拨给用来保证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
文化站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对本乡镇的文化市场负有管理的职责。由于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权上移,对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还不是很到位。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发展乡镇文化事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工作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内容写入了党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全党要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就要通过自身特殊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本乡镇做好宣传文化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站作为乡镇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机构,应结合本镇实际,充分利用文化站的群众文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首先根据活动的不同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文体游艺活动和文化服务活动,做到各种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使活动开展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在活动的内容上,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手段,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同抽象的思维形式和文学艺术形象展示出来,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农闲季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体育竞赛、文艺汇演、肘哥抬哥等等,都应趁节假日开展,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这样,既满足了群众各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增添了节日气氛。
(三)加强乡镇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干部是开展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决定因素。根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队伍,配齐专职文化干部;二是优化结构,要从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入手,一方面防止后继无人,一方面让他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本领;三是专职专用,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用和借用群众文化专职人员;四是注重群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把评定专业职务和培训结合起来,关心群众文化干部的晋升和聘任。并建议有关部门在群众文化干部职称评审方面再“阳光一点”,这是调动群众文化干部积极性的需要。如果在专业职务评聘、工资、住房等待遇方面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一定会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
经费是开展乡镇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目前,重视文化工作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建议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克服文化工作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做法。在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文化建设,使乡镇群众文化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的轨道。
总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文化全面进步,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综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