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一村一品”是强村富民的一大举措,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立足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探索出了一条培养新型专业农民、发展 “一村一品”的好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把培养新型专业农民与发展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是发展“一村一品”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1999年以来,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立足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新型专业农民,每年在全县选择50个村,在村里举办一年制的“绿色证书”教学班,年均培训专业农民3000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的迅速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实践探索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全县耕地面积148万亩,人口113.6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夏邑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仍属经济欠发达县。为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近年来,夏邑县立足县情,依托农广校,大力开展了以“绿色证书”教育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坚持“以农民教育培训为手段,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发展一村一品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农民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引导农民发展 “一村一品”产业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1.坚持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夏邑县农广校提出了“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一村一品”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各乡镇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和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培训专业,选择市场发展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开展培训。培训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新兴产业作为培训内容,实现零的突破,使产业从无到有。二是选择原有基础较好,且技术性较强的产业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三是在优势产业上增加新技术、新成果作为培训内容,提高产业的档次、水平,使产业变优变强。这样有利于促进各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坚持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为便于指导生产实践,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夏邑县农广校重点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真正实现“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针对各村的实际,一个村开设一个专业,组建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班的选址上,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然后由县、乡、村协商确定教学班地点。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科技骨干为目标,严把生源关,选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固定班主任、固定培训教师、固定培训场所和固定实习基地。实现了农民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找到指导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培训效果。这样不仅方便了农民学习,降低了学习成本,扩大了培训规模,还有利于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同时,夏邑县农广校还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村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更好地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3.坚持教学培训工作规范化。夏邑县农广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规定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实行规范化培训,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培训规划、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考试考核。在培训时实行“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讲授内容与生产季节相结合,面授讲课与电化教学相结合。严把培训关和组织管理关。每月培训一般为4天,两天理论培训,两天技术指导,教学内容根据农时季节和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安排,使内容既保持相对连续性,又适应农业农村的特点。在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和省统编教材与地方配套教材相结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经营管理和政策法律常识等课程。在教师调配上实行专职教师与聘请专家相结合。同时,健全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保证了培训质量。
4.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夏邑县农广校注重培训实效,不仅把培训班办到村,而且还要建基地、抓示范、做推广、搞服务,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融为一体。在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教学生产示范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织教学班,开展好教学,一边建好生产示范点,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好技术指导,使农民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同时还把优秀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专业技术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销售服务以及信贷服务等,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一体化,有力促进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二、显著成效
由于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不仅有效地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专业农民,而且发展了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通过培训,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科学种、养的行家里手,有一些农户还成为科技示范户。据统计,夏邑县经过“绿色证书”培训的学员成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的达15000多户,发展成为农民经纪人的12000多人,他们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
2.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夏邑县把培训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还带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2000年前后,夏邑县的玉米主推品种是“豫玉22”,由于多年连续种植,病虫害严重,亟需更新品种。2001-2002年,农广校教师选准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培训班上大力宣讲,在示范田中组织示范种植,一举成功。 2003年以来,成为夏邑县玉米新的主推品种,每年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增产在2000万公斤以上。种养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迅速在教学班所在的村推广应用,为各村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3.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致富本领,家庭经营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还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的增长。车站镇程大庄村村民程玉东建有3个大棚,2006年,秋季种植双孢菇1900平方米,收入16.3万元,获纯利12万元。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在夏邑县的统计调查:获得绿证的农户比全县农户平均收入高385元,约23.7%;增长速度高4.7个百分点,增收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由于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自然吸引了广大农民发展相应的产业,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如何把培养新型专业农民与发展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是发展“一村一品”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1999年以来,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立足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新型专业农民,每年在全县选择50个村,在村里举办一年制的“绿色证书”教学班,年均培训专业农民3000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的迅速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实践探索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全县耕地面积148万亩,人口113.6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夏邑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仍属经济欠发达县。为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近年来,夏邑县立足县情,依托农广校,大力开展了以“绿色证书”教育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坚持“以农民教育培训为手段,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发展一村一品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农民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引导农民发展 “一村一品”产业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1.坚持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夏邑县农广校提出了“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一村一品”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各乡镇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和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培训专业,选择市场发展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开展培训。培训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新兴产业作为培训内容,实现零的突破,使产业从无到有。二是选择原有基础较好,且技术性较强的产业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三是在优势产业上增加新技术、新成果作为培训内容,提高产业的档次、水平,使产业变优变强。这样有利于促进各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坚持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为便于指导生产实践,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夏邑县农广校重点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真正实现“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针对各村的实际,一个村开设一个专业,组建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班的选址上,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然后由县、乡、村协商确定教学班地点。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科技骨干为目标,严把生源关,选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固定班主任、固定培训教师、固定培训场所和固定实习基地。实现了农民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找到指导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培训效果。这样不仅方便了农民学习,降低了学习成本,扩大了培训规模,还有利于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同时,夏邑县农广校还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村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更好地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3.坚持教学培训工作规范化。夏邑县农广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规定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实行规范化培训,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培训规划、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考试考核。在培训时实行“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讲授内容与生产季节相结合,面授讲课与电化教学相结合。严把培训关和组织管理关。每月培训一般为4天,两天理论培训,两天技术指导,教学内容根据农时季节和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安排,使内容既保持相对连续性,又适应农业农村的特点。在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和省统编教材与地方配套教材相结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经营管理和政策法律常识等课程。在教师调配上实行专职教师与聘请专家相结合。同时,健全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保证了培训质量。
4.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夏邑县农广校注重培训实效,不仅把培训班办到村,而且还要建基地、抓示范、做推广、搞服务,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融为一体。在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教学生产示范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织教学班,开展好教学,一边建好生产示范点,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好技术指导,使农民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同时还把优秀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专业技术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销售服务以及信贷服务等,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一体化,有力促进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二、显著成效
由于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不仅有效地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专业农民,而且发展了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通过培训,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科学种、养的行家里手,有一些农户还成为科技示范户。据统计,夏邑县经过“绿色证书”培训的学员成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的达15000多户,发展成为农民经纪人的12000多人,他们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
2.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夏邑县把培训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还带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2000年前后,夏邑县的玉米主推品种是“豫玉22”,由于多年连续种植,病虫害严重,亟需更新品种。2001-2002年,农广校教师选准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培训班上大力宣讲,在示范田中组织示范种植,一举成功。 2003年以来,成为夏邑县玉米新的主推品种,每年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增产在2000万公斤以上。种养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迅速在教学班所在的村推广应用,为各村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3.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致富本领,家庭经营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还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的增长。车站镇程大庄村村民程玉东建有3个大棚,2006年,秋季种植双孢菇1900平方米,收入16.3万元,获纯利12万元。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在夏邑县的统计调查:获得绿证的农户比全县农户平均收入高385元,约23.7%;增长速度高4.7个百分点,增收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由于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自然吸引了广大农民发展相应的产业,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