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战视阈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以玉溪市为例

来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zz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人才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亟待增强.从实践层面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渠道,及时储备人才;二是创新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举措,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力度,合理使用人才;四是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后冷战时代的中东,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激进极端主义思潮出现新特点,使中东国家政治文化处于持续不断的调适与重塑中.中东国家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政治强人塑造强人政治模式,中东国家军队的政治角色依然存在,教俗政治并行发展,王权政治显改革活力,部落政治尚存空间,彰显中东政治发展的特性.与此同时,源自中东国家地区安全困局的牵动,以及域外大国的失当干预,加剧了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延缓了地区国家政治转型的进程.
中非合作论坛分别于2006年、2015年和2018年召开了3次峰会.峰会的召开受到一系列深刻的内外部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论坛峰会在理论上适用多边外交峰会的演进趋势,有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可能.论坛既有的3次峰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惯例做法和固定安排,具备了一定的机制性基础.但目前来看,论坛峰会在机制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中非合作论坛可确立峰会的“时间规则”,并以此为路径规划峰会与部长级会议间的机制性关系.机制化的论坛峰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中国地区整体外交的深化发展积累经验,为非洲参与全球治理拓宽渠道
本文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把社会治理聚焦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一战略部署,对其实践、理论、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实践逻辑是,近十几年来党中央推进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各地在基层探索社会治理和基层体制改革,互联网广泛应用促进了公共服务便利性,造成了社会结构扁平化;理论逻辑是,基层治理创新和基层体制改革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理论,把国际上有关经验理论本土化,在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发展改革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理论;政策逻辑是,“十四五”时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把夯实基层人民生活
实践中,备案审查制度尚存在主体二元复合、启动机制乏力、备案审查权过于集中、责任追究机制缺位等问题.按照新时代对备案审查制度提出的“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新要求,应构建单一主体结构机制,由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备案审查全部的规范性文件;健全以“五大机关”为主,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公民为重要补充的启动机制;确立层级化、系统化的备案审查机制,备案审查权适度下放;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2021年6月28日,由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主办、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承办的“百年统战历程生动云南实践——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在云南的实践与探索”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本次研讨会作为云南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百年统战历程生动云南实践”这一主题,研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近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总结云南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并聚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