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让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上作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在点评学生作文时,个性化的评语既可以将作文变成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作文的真正目的——情感表达。通过这几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提高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一个方面,作文教学也曾一度让我非常困惑,学生的厌学情绪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探索。
  我的教学对象是深圳一所普通小学的孩子,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别提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我只能把握好课堂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写作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词语积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是学生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要正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使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进而“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1]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孩子就不会采用“写”这种方式满足表达欲望,因此,语言能力与学生的写作兴趣密切相关。在意识到“积累”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性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渗透作文教学。我利用学校开展的儿童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适当积累好词好句,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找出好词好句并加以运用。
  除此之外,我还将写作技巧与阅读训练结合起来。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我发现该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人物描写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还有学生两三句话便了事,哪怕在心中真的有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对此,我在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写话练习;在学习《父亲的菜园》的时候,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并引导学生上台表演一段日常生活中或卡通片中的人物对话,在表演结束之后,请学生写下这段对话,训练他们学会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在学习《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的时候,训练学生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为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动作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我让他们上台表演了“生气的吴老师”、“快乐的吴老师”、“激动的吴老师”、“伤心的吴老师”,孩子们带着兴奋的心情完成了一次小练笔。
  经过一次次有目的、简单的写话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作文课上再没有出现有话想说但不知如何下笔的困惑。
  二、注重观察,养成习惯,激发表达欲望
  作文是人的情感、志向表达,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可就真的是个苦差事。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断发现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事物,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为此,我将观察也当成一项重要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还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作文题为例,在单元的第一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完之后,我便要求学生开始观察身边同学,看看有谁是像伽利略一样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人。第二天的课堂上,我要求部分学生上台分享他所发现的“小伽利略”。讲完《全神贯注》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发现身边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地学习的同学。每一节课,我都布置新的任务,而学生们也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学生上台或者到我面前报告他的新发现。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发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素材”,写作的时候,自然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整体,而且要保护个体的发展,承认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我班有几个接受能力比较差、心理年龄较小的孩子,一开始,我要求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观察身边人身边事,然而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对其他同学而言,妙趣横生的作业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痛苦的“惩罚”,为了应付我布置的任务,他们重复着别人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我开始反思: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不是不合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挖掘他们的创造灵感?经过一番思考,我给他们布置了特殊的任务:观察卡通片中的人物。于是,“喜羊羊”、“美羊羊”、“百变小樱”,甚至还有“小叮当”开始陆陆续续到我的课堂上“做客”。当然,我不限于此,在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之后,还“得寸进尺”地要求他们继续观察:班上谁是聪明勇敢的“喜羊羊”,谁是善良热心的“美羊羊”,把他们写下来。当然,如果他们敬佩的是“羊村长”,我会十分乐意当他们笔下的“羊村长”。
  我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庭因素导致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如果要求他们写身边的人、难忘的一件事,他们能和城市的孩子写得一样好,但要他们完成与高科技有关的习作,这可就真的难为他们了。为了帮他们开阔视野,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当看到视频中神奇的仿生学机器晃动着大象鼻子似的“手臂”准确地将物品取走时,他们激动万分,我趁机要求他们写几句话赞美这神奇的机器臂和善于向动物学习的科学家。在观看电影《2012》时,孩子们看到大自然向人类表达它的愤怒,在恐惧中写下了自己的思考:“自然生气了,愤怒了,想要跟人类狠狠打一架……”
  三、注重评语,展示习作,提高写作兴趣
  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缺乏适当的激励与鼓舞,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点评是作文教学重要的一环,作文点评需要灵活,通过生动灵活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激情,才能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为此,在点评作文的时候,我尽量做到“鼓励”、“对话”。
  “鼓励”是指寻找学生的习作闪光点,哪怕全篇只有一个句子写得好,也要把这个句子找出来,以此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一次课堂小练笔的时候,班上一位经常不写作文的学生也开始动笔写作,我走过去,看了一下,她的练笔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常,而且还有病句和错别字,但有一个句子尚可。我犹豫了一下,决定表扬她,于是当堂念了这一句话,随后表扬她:“××同学的作文有进步哦,这一个句子写得真不错,老师相信,她能够写出这样优美句子,那她就一定能够写出更多优美的句子。孩子,你做得很好,继续努力!”孩子将信将疑地拿回了她的练习本,似乎不敢相信我的评价。为了巩固她的自信心,在此之后每节课的小练笔,我总要走到她身边,看看她的习作,挖掘习作中值得表扬的“句子”,渐渐的,她写出了越来越多通顺的句子。随着被表扬次数的增加,她渐渐爱上了写作,写作成了她的一种乐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把我的博客变成了学生的习作展示台。这些习作,可能是一篇小作文,可能是一段读后感,甚至只是一句话,但是当知道自己的习作被放到老师的博客上时,孩子感到的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有些孩子甚至要求父母打开我的博客,自豪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绩。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写作的意义,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中早已反复被强调,《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陆机的《文赋》则指出:“诗缘情而绮靡。”[4]文学的真正意义是思想、情感、志向的流露,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读者是缺失的,如果作者的文字并没有真正的读者,那么写作的情感表达便失去了意义,没有真实情感表达的作文,又怎么能感动人心?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5]教师是学生作文的最重要读者,如果漠视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表达,那学生就极有可能会忘记写作的最重要功用,作文便真的纯粹成了一件苦差事,不过是文字的组合、辞藻的堆砌。为此,我采用了“对话”式的评语,通过评语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意识到作文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有一次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如此描述我:“我的老师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一个高高的鼻子和一个中等的嘴巴。”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乐了,我写上:“谢谢你,孩子,我非常喜欢水灵灵的眼睛和高高的鼻子,但我不喜欢中等的嘴巴。‘中等’可以形容身材,但不能形容嘴巴哦!给老师重新安一个嘴巴吧,不然老师可没法和你说话啦!”孩子一看我的点评,也乐了。后来,我又要求他整理、累积形容嘴巴的词语。
  还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课堂小练笔中提到了在游乐园玩碰碰车的情景,他是这样写的:“碰碰车是最好玩的游戏,我们玩了很久。”我把他叫起来,要求他读出这一句话,然后问他:“能够让你玩很久的游戏想必很好玩,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告诉老师,碰碰车是怎么个好玩法?要是真的好玩,老师也要玩!”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等他说完,我又鼓励他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变成一篇短小的习作。“对话”式评语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也可以是一种交流、一种表达方式。当写作变成一种新的交流形式,学生便不再害怕写作文,甚至爱上写作,因为在作文中,他们可以与我交流他们的喜悦与成长烦恼。当写作的表达功能被学生意识到之后,他们抓住一切作文机会表达他们的情感。在一篇考试作文中,一位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表达了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她表示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位平常不怎么会写作文的孩子,可是那一次,她的作文却是最感人的,因为在她眼中,作文已经不是考试的一部分,而是“情感表达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习作中的病句、错别字是要挑出来的,我试着让学生通过相互批改作文找出错别字与病句。当然,总有部分“漏网之鱼”,对于这些没被发现的病句错别字,我会在旁边写上:“这一段写得不错,不过还有错别字、病句哦,如果你能找出来并修改,那就更好啦!”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写作对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煎熬,批改作文也成了一件令我感到幸福的事情。语文教学需要智慧,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教学便会是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7.
  [2]详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6.
  [3]转引自贾文昭.中国古代文论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96.
  [4]钟嵘著.韩晶译注.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
  [5]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9.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却展现出不足的一面。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生源、师资、教学、科研等角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选择生源和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心态、教学、科研等四个方面阐述改进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 不足 改进途径    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每年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近期我国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要扩大并普及高中
文中系统地对BaTiO3陶瓷的表面态进行综述,认为表面态确实是PTC效应产生的根源所在,同时对表面态的组成(主要对表面态中金属阳离子空位,氧空位)、微量3d元素对表面受主态的显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以思想
摘 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全面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实现“以学生为本”,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以学生为本” 应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对In0.15Ga0.85As/GaAs和Al0.15Ga0.85As/GaAs两种甚长波段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wIP)响应率进行计算。采用物理模型与等效电路模型,结合Crosslight和Spice等软件详细表征了这两种QWI
摘 要: 本文从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入手,分析讨论了对研究性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不同理解,提炼其概念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阶段研究性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构想和情谊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培养。可见,参与式教学模式更适合大学研究性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研究性课程 参与式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    一、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和理念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培养有
作者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内外职业生涯视角出发,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的现状:辅导员的内外职业生涯与辅导员的职业体验有着巨大的相关性,高校
读青年画家王东兴院长的作品独享一种美的享受!常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王东兴院长的山水让您远离喧嚣浮躁的市区,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淡定。生活中少了急功近利,追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