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标虽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
  有专家认为: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紧紧抓住“言语”这个载体,进行“讨论”、“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与超越呢?
  下面就以《雪》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学期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以教师的好恶左右了学生的解读意图,是教师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强加给了学生,这无异于“请君入瓮”。
  确实,目前,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我想语文教师必须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导向、语言导向。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文化意义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把文本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道德的取向、理想目标的追求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 无数的教育家们始终都在追寻着实践着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试想:如果教师本身都感受不到文本的美,那么何以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呢?!
  我们倡导多元解读,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价值判断等原因,这种多元阅读有必要、也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教育也只能是空洞的语言符号;缺乏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可能会找不到理解的方向。作品中丰厚的语文内涵、深厚的民族情感、特有的语言风格等都有可能为学生的多元解读设置重重障碍。
  
  二、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教师教学同样必须重视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雪》的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1)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学生走进文本,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游离文本”、“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特别是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片断一:
  师:作者描写了两种雪景。作者仅仅只是写雪景吗?
  生:他是借景抒情。
  师:作者要借两幅雪景抒发什么情感呢?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孤独,不屈服,勇于斗争的精神。
  师:这种不屈服、斗争的精神在雪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雪的斗争精神?
  生:旋转,升腾。
  师:写出了雪的气势磅礴。课文中有三个“旋转,升腾”看看有没有内在的区别?可以把这些语句大声朗读来体会。(生自由朗读体悟)
  师:第一个“旋转而且升腾”的主语是什么?
  生:是雪。
  师:大雾是冷的,包藏着火焰。表明它不满足于现状,包含向外冲出的力量。第二个“旋转而且升腾”的主语是什么?
  生:是太空。
  师:雪使太空旋转,一种磅礴的气势、震天动地之力。第三个“旋转而且升腾”表达出了什么?
  生:一种斗争精神。
  师: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雪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它又是不屈的,滋润万物使大地充满生机活力的雨在抗击寒流中献了身,变成了雨的精魂——雪,仍不屈地抗争着;它虽死犹生!由此,我们想到了李清照的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昨晚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说,朔方的雪象征了鲁迅先生,朔方雪的斗争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大家参照相关资料,联系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谈你的理解。
  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文本是经典。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这些文本中善于挖掘真善美的东西,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同时,去尽情感受真善美的东西。这才是文本的意义所在。文本是窗口,通过文本,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
  庄科裕,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奉化。
其他文献
在习作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时常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苦恼,有些教师也挖空心思的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技巧,但往往不如人意。我认为,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采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写作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活中的美要有所发现。因此我教导学生要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