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重点、难点,通过游戏、操作、讲解、演示、观察、比较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发他们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发展思维 激励引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从事幼教工作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对于这些问题,我深入研究,在与平时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理论,我认为:
一、从老师自身的角度来说
首先,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其次,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只能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的探究问题。
再次,教师应为幼儿安排,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蜜蜂或橙汁、同一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学方法上来说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力,利用激励引导的方式,通过游戏,玩具等形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数十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在此总结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
1.“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将教学与生活、游戏相结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是个抽象名词,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用到数学,老师或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到一些数字,比如1个苹果,1只鸭子,两辆汽车,5本书,6棵树,7支笔等这就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进行随机教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并注重量词的运用,通过实物参照使幼儿获得对数学的感觉,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手脑并用,合理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及学习兴趣。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用,不仅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而且也激励了与手指相对应的大脑皮层,促进了幼儿智力开发。如:5个长方形内各有不同数量的梯形、三角形、星形、圆形请小朋友数一数,算一算,选出有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星形、3个圆形的长方形,并将长方形内的圆形涂成黄色,梯形涂成绿色,三角形涂成蓝色,星形涂成红色。看哪个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这个游戏,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考察了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数学思维
3.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幼儿思维。幼儿学习数的形成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潜课程充分让幼儿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环境布置)在大脑中建立数形成的概念;利用微型课程及时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个别幼儿身上);使用教具要强化添1的过程,用数字表示时,新数与旧数要有颜色的强烈反差。通过大量的实物、教具、玩具操作,进行比较掌握多1少1的关系,知道某数添上1形成后面的数,去1还是某数。当幼儿按活动规则完成了操作时,教师要请幼儿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习用语言概括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相关概念的形成。幼儿形成概念才能有效地把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观察,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
5.以群体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兴趣。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这一学具时,我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
总之,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冀瑞雪,《幼教园地》
2、唐淑,《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
3、皮亚吉,《皮亚吉的理论》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发展思维 激励引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从事幼教工作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对于这些问题,我深入研究,在与平时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理论,我认为:
一、从老师自身的角度来说
首先,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其次,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只能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的探究问题。
再次,教师应为幼儿安排,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蜜蜂或橙汁、同一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学方法上来说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力,利用激励引导的方式,通过游戏,玩具等形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数十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在此总结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
1.“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将教学与生活、游戏相结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是个抽象名词,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用到数学,老师或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到一些数字,比如1个苹果,1只鸭子,两辆汽车,5本书,6棵树,7支笔等这就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进行随机教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并注重量词的运用,通过实物参照使幼儿获得对数学的感觉,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手脑并用,合理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及学习兴趣。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用,不仅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而且也激励了与手指相对应的大脑皮层,促进了幼儿智力开发。如:5个长方形内各有不同数量的梯形、三角形、星形、圆形请小朋友数一数,算一算,选出有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星形、3个圆形的长方形,并将长方形内的圆形涂成黄色,梯形涂成绿色,三角形涂成蓝色,星形涂成红色。看哪个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这个游戏,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考察了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数学思维
3.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幼儿思维。幼儿学习数的形成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潜课程充分让幼儿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环境布置)在大脑中建立数形成的概念;利用微型课程及时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个别幼儿身上);使用教具要强化添1的过程,用数字表示时,新数与旧数要有颜色的强烈反差。通过大量的实物、教具、玩具操作,进行比较掌握多1少1的关系,知道某数添上1形成后面的数,去1还是某数。当幼儿按活动规则完成了操作时,教师要请幼儿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习用语言概括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相关概念的形成。幼儿形成概念才能有效地把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观察,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
5.以群体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兴趣。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这一学具时,我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
总之,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冀瑞雪,《幼教园地》
2、唐淑,《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
3、皮亚吉,《皮亚吉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