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反转:千年危机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发明指南针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地球存在着南北极对称的磁场。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磁场的存在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此现象的本质做深入的研究。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发现地球的磁场可以把太阳风“压”在一个水滴形的区域中,称为磁层。地球的巨大磁场从此开始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铁质物质形成的。有人甚至十分肯定地说,地球有一个铁质的地核,有许多科普文章也是如此解释。
  这真是无稽之谈。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居里夫妇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铁磁质是铁的化合物或铁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它们的特性虽然与地磁场极其相似,但绝对不是地磁场的成因。因为居里夫妇的实验证明,铁磁质在770℃的高温中磁性会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的熔点而呈现液态,绝不会形成地球磁场。
  法国科学家安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事实上,人们早就应该明白地磁场的产生必然是与电现象有本质联系的。
  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环境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从而向外逃逸;所以,在地核的高温和高压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从而在地幔间形成负电层。
  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可以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电动生磁,磁动生电。地磁场的产生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逃逸电子形成的电流;
  二是旋转的负电层。
  随着地球的自转,地心逃逸出来的电子在赤道面上运行的轨迹相对于整个空间来说,是旋涡状的。假如地球是透明的,并且我们从极地向其中看去只能看到电子,那么,呈现在眼中的景象必然是一个巨大的电子气旋,它必然产生南北极对称的磁场;地幔负电层随着地球的旋转,增强了地磁场的对称性。这两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逃逸电子,地球的自转速度将会减慢直至停止,这时负电层再强磁场也是微弱的,就像水星的磁场一样。
  然而,这会不会使人们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之中呢?也就是说,磁场、电流和旋转这三个基本条件中,是哪一个先产生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康德所说的“第一次起动”呢?
  这个第一次起动,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激发(激磁)。这种激发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另一颗星体磁场的影响;二是另一颗星体电场的影响;三是撞击造成的旋转。
  只要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轴对称的磁场和稳定的自转就被起动了。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条是最主要的。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地球磁场受到太阳磁场的影响是很大的,地球磁极与南北极不重合的现象,就是太阳磁场对地球的第一次激发造成的:因为地轴与赤道面存在着一定的倾斜角度。
  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的磁场不是两极对称的,而是弯曲的。如果这是真实的,也可以说明它受到了太阳磁场的影响,其原因与它的运行姿态密切相关:它是“躺”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太阳磁场的影响使它的磁场发生了弯曲。
  地核中大量电子的逃逸必然使地核内存在定向的电流,这可以用左手定则来判定:让地磁N极(地理南极)的磁力线穿过手心,拇指指向地球旋转的方向(由西向东),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电流的方向是从地表指向地心的。由于电流的方向是电子运动方向的反方向,所以,可证明现阶段正有电子从地球深处向外逃逸。地球内部的磁场根据右手定则来判断,是个两端开口的椭圆蛋壳形状。
  但是,地球内外挤压的过程不是永恒的,挤压的结果是达到原子核间斥力和正负电场引力的平衡。当挤压过程结束时,电流消失,自转驱动力会消失,地磁场也将消失;太阳发射出来的各种射线会直达地表,密集的正电粒子对电子的中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使地幔层的电子减少,负电场减弱。这必然使地心的压力减小,温度下降,地核开始膨胀,地表引力将会变小,地球的“腰围”也必然会变粗。当地核的斥力占有绝对优势时,地球将会进入较长的膨胀期,地幔层的电子会回流至地心。如果此时地球仍存在一定的自转惯性,那么,地磁场的方向会发生变换;如果此时的地球已完全停止自转,那么,很有可能是磁场的方向不变而改变的是自转的方向。因此,有两种结果产生:要么地磁反转,要么自转反向。
  地磁反转学说对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许多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在过去的7600万年中,地磁至少反转过171次,因为许多国家已经从地质勘测中查到了地磁反转的证据。
  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铍10分析法,证实了地磁场发生过逆转。地球上的铍元素都是以稳定的铍9存在的,如果有铍10存在则与地磁场消失有关:地磁消失时,磁层和电离层消失,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会直达地表;在它们的轰击下,氮、氧等元素会发生裂变反应,产生铍7和铍10;铍7的半衰期很短,会很快消失,而铍10的半衰期却很长,找到铍10就等于找到了磁极反转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大西洋海底4700余米深处发现了较高浓度的铍10,其对应的地质年代为70万年前,从而证实在70万年前有过一次地磁反转。
  乌克兰的专家们也探测到,地球磁通量数值在最近200年里大大减小,如果按现在的速度递减。再过1000年地球的磁通量将降至零。
  英国地质观察中心的阿兰·汤普森教授指出,地球磁场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消失过,地球磁极的变换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有的科学家推断,地磁场发生逆转前,磁力急剧减弱,直至消失,其后约需1万年时间磁力强度才逐渐恢复,但磁极方向却完全相反了。
  这真是一项重大发现。可以肯定,地磁变换的周期将越来越长,直到最终停止。这时,地球将成为一颗死行星。
  如果仔细分析地磁产生的原因,人们就会明白,磁极变换和电子运动方向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现象,而这个过程是个耗能的过程,周期逐渐变长显然是不奇怪的。总有一天,这个过程会完全终止,而地球也会变成一颗没有电磁活动的死行星。
  对于人类和所有生物来说,地磁变换是灾难性的。地磁消失后,太阳的各种射线都会直达地表,强烈的辐射会使动植物发生变异生长。当地磁变换后,地球内电子回流的速度远远超过挤压时的逃逸速度,而且电流强度也比逃逸电流的强度大得多,这使地磁场的磁通量增加至现阶段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较强的电流和磁场会给地球自转以强大的动力,地球将以极快的速度自转,地壳会被离心力扯裂,地球的体积将增加至现阶段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由于负电场力的减弱,地球在太阳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将会减弱。磁极反转使地球磁场与太阳磁场相排斥,它的公转轨道将向日外偏离,它有可能加入外行星的行列,而成为类木行星。这种现象将维持到下一次磁极变换。
  因此,地球磁极的变换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其他文献
有两位天文学家——齐星宇和伍范德——发展了一套新的方法可以测量星系间的磁场强度,他们是利用康卜吞γ射线天文台的资料和无线电光潜,量出麦哲伦星云内的磁场强度。他们发现在大麦星云内的磁场强度比我们的银河系大3倍以上,即使是小麦星云也比本银河系的磁场强度大一些。  以前测量磁场强度的方法都是先假设能量均分,也就是说电浆的总能器和磁能相同。当电浆通过磁场时,受到洛伦兹力作用,会旋绕着磁力线运动;在旋绕的过
为了扩大3D重建实体的覆盖域,通过对Sugi moto等[7]的斜对称面检测算法(Sugi moto K,Tomita F.Detection of skewed-symmetrical shape.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 mage Processing,Austin,1994:696-700)进行改进,实现了包括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400千米,位于秘鲁海岸干旱的草原上,占地约450平方千米 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就其教釜、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  纳斯卡线条图是种巨型的、镂刻在纳斯卡山符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奇怪图形,在地面上看,它们似乎像是暗红色砂砾上的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
针对传统片上网络中的通信通道功耗大、吞吐量低的缺点,提出一种用于片上网络的高速低功耗多轨协议异步通信通道,其具有检测完成自恢复的功能.每一级通道单元通过自动检测输出端的信号控制电路正常工作,加入门限门使整个通道单元延时不敏感,低延迟传输模块使前向传输延迟减少为1.5倍门延迟,1/4码的编码方式使电路功耗大大降低.在不同工艺模型和不同温度下对电路的性能和功耗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通道单元最快可以
只要提到不明飞行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阿诺德事件的。这次事件在不明飞行物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飞碟一词广为流传,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把不明飞行物就称为飞碟。也是从阿诺德事件之后,UFO不再是人们私下的传闻,它被光明正大地摆到了许多国家的议政厅中;也随着媒体的炒作,越来越为人们所知,越来越神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误解,认为它是现代史上第一桩不明飞行物目击案。实际上,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
星座故事    传说它就是正在被猎人奥里翁和他的猎犬追赶着的那只弱小的兔子。
期刊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机建筑建模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从BIM技术的内涵、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
数据子集局部存在的维度相关性往往被数据集全体所掩盖.为了发现有意义的数据子集,并揭示其表达的维度局部相关性,提出一种局部相关性可视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测地距离和局部子空间距离的二维散点图揭示子空间聚类模式;然后基于近似覆盖面积和平均距离进行相关显著性估计,给出可能具有局部相关性的二维子空间推荐;最后实现了可视分析系统,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可视分析系统的有效性.
庄子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说,物质无限可分。当然,这是哲学的观点。什么是物质?物质真的是无限可分吗?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把时空看做时空连续体,那么,物质就是时空的奇点,奇点是可分的,同时又是不可分的。物质都占有一定的时空,时空在这里不连续。即,时空连续就不存在物质,存在物质时空就不连续。正物质和反物质对应正时空奇点与反时空奇点,时空奇点大,物质的能量就大,时空奇点小,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