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毫米和分米 教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23-01
1 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创设情境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课程。可是在使用中有的教师不理解情境创设的作用和目的,觉得不好用,不如不用,情境图离学生实际太远能不用就不用。第一次试讲这节课,可从与学生谈话导入,谈一谈自己做过的梦而引入甜甜的梦境,直接出示了课本中的整幅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甜甜的梦境。因情境图中包含的数学信息很多,再加上我们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无从下手去观察情境图提供给我们的数学信息,以至于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时,孩子们一脸惆怅,闭口不语。本想发挥情境图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是效果却不理想。在说课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修改,把课本中的情境图进行了分割,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以讲解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去体会情境图的图意,这样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情境呈现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以看连环画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把整幅情境图出示给学生,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能够很快的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也不难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所以,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第一次试讲可以这样设计:请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说一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仔细观察一下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从而引出,尺子上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字母mm表示。孩子们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认识的,孩子们是被动的进行学习,完全没有自主性,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通过对设计的修改,在认识1毫米有多长之前,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来猜一猜1毫米大约有多长?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情况,用手比划出了自己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这么长,有的学生认为那么长,到底有多长呢?这是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由于学生都想知道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是不是,于是兴趣大增。这样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以直观加想象为主,因此测量部分的教学均要建立在学生的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学具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学具操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生成。尤其是在测量教学中我们不要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想象力,要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笔者在教这节课第一次设计的时候,本以为学生已经有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了,借助学生的直尺去感知、去体会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就可以了,因此没有给学生准备太多的学具,只是准备了1分钱的硬币、1角钱的硬币。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认识1毫米的长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有这样几个活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说说你的感觉;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在此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你能在尺子上找出5毫米吗?把找到的5毫米画下来。以为设计了这么多的活动学生对1毫米、1分米的认识应该很深刻了,可是在小结和后面的练习中,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不够充分,头脑中没有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至于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学生出现的答案各式各样。后来通过改进,又重新对课进行了设计,并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如不同长度的小金箍棒(有5毫米的、5厘米的、8厘米的、1分米的)会员卡、电话卡、高度大约是1分米的粉笔盒、药盒、扣子等物品。认识1毫米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长度,从尺子上找,画一画,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这次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实物比较多,学生看到的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很多,学生亲自去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会员卡的厚度轻轻的抽掉会员卡,体会1毫米很短很短。又让学生去找齐天大圣放在耳朵里的5毫米的金箍棒,量一量,拿起来感知一下它的长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样在认识1分米的长度时,有了1分米的金箍棒、各种实物,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来用手比一比,用尺子量一量进行感知。这样下来,有实物的支撑,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很自然的用手去比一比它的长度,亲自感知一下。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练习“我会估、我会量”这个环节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来估计(特别是数学课本的长度),有很多孩子一说估计就拿尺子进行测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对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关键词:毫米和分米 教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23-01
1 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创设情境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课程。可是在使用中有的教师不理解情境创设的作用和目的,觉得不好用,不如不用,情境图离学生实际太远能不用就不用。第一次试讲这节课,可从与学生谈话导入,谈一谈自己做过的梦而引入甜甜的梦境,直接出示了课本中的整幅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甜甜的梦境。因情境图中包含的数学信息很多,再加上我们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无从下手去观察情境图提供给我们的数学信息,以至于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时,孩子们一脸惆怅,闭口不语。本想发挥情境图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是效果却不理想。在说课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修改,把课本中的情境图进行了分割,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以讲解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去体会情境图的图意,这样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情境呈现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以看连环画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把整幅情境图出示给学生,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能够很快的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也不难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所以,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第一次试讲可以这样设计:请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说一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仔细观察一下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从而引出,尺子上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字母mm表示。孩子们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认识的,孩子们是被动的进行学习,完全没有自主性,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通过对设计的修改,在认识1毫米有多长之前,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来猜一猜1毫米大约有多长?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情况,用手比划出了自己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这么长,有的学生认为那么长,到底有多长呢?这是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由于学生都想知道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是不是,于是兴趣大增。这样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以直观加想象为主,因此测量部分的教学均要建立在学生的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学具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学具操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生成。尤其是在测量教学中我们不要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想象力,要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笔者在教这节课第一次设计的时候,本以为学生已经有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了,借助学生的直尺去感知、去体会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就可以了,因此没有给学生准备太多的学具,只是准备了1分钱的硬币、1角钱的硬币。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认识1毫米的长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有这样几个活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说说你的感觉;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在此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你能在尺子上找出5毫米吗?把找到的5毫米画下来。以为设计了这么多的活动学生对1毫米、1分米的认识应该很深刻了,可是在小结和后面的练习中,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不够充分,头脑中没有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至于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学生出现的答案各式各样。后来通过改进,又重新对课进行了设计,并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如不同长度的小金箍棒(有5毫米的、5厘米的、8厘米的、1分米的)会员卡、电话卡、高度大约是1分米的粉笔盒、药盒、扣子等物品。认识1毫米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长度,从尺子上找,画一画,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这次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实物比较多,学生看到的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很多,学生亲自去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会员卡的厚度轻轻的抽掉会员卡,体会1毫米很短很短。又让学生去找齐天大圣放在耳朵里的5毫米的金箍棒,量一量,拿起来感知一下它的长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样在认识1分米的长度时,有了1分米的金箍棒、各种实物,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来用手比一比,用尺子量一量进行感知。这样下来,有实物的支撑,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很自然的用手去比一比它的长度,亲自感知一下。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练习“我会估、我会量”这个环节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来估计(特别是数学课本的长度),有很多孩子一说估计就拿尺子进行测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对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