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ozhucew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的最高审美境界。文章试图从《沧浪诗话·诗辨》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悟”;“妙悟”;“兴趣”;“诗而入神”;审美意义
  一、关于“妙悟”的概念
  (一)一般之“悟”
  “悟”的一般含义是指理解、明白、觉醒,相关词语有醒悟、领悟、参悟、觉悟、大彻大悟等。“悟”是一个动词,其主体是人,概括来说,悟是思维瞬间整合反映的过程,是主体在既有经验知识积累下,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刺激,突然大彻大悟,在思想和认知上发生飞跃和质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的更为通透的知识的过程。
  正如“悟”这个字的字形所示,“悟”即吾之心。《说文解字》里解释“悟”是形声字,“从心,吾声”,有“吾之心也”之意,即悟由我心起,觉在我心觉,我心了了,方是真了。这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由外在感觉向内转入心的体味。眼、耳、鼻等外在感觉器官只能停留于感性认知,无法实现更深的认识,只有以心去听之、味之,以心灵的触觉去填补感官直白认知的缺陷,才能获得几近于道的完整认知。这种由外向内的体悟方式也是由认识对象的变化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就在于对“道”的把握和认识。相比于世界的外在现实,哲人们更加关心那个超越感性世界的内在真实,正如宗炳所说的“山水质有而趣灵”。“质有”是山水之外在,“趣灵”则是内蕴,山水即“道”,对于其“趣灵”绝不能以一般感觉认识的方式,必须达到徇耳目而内通,从“应目”到“会心”到“为理”,这样才能“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二是由他人之心归于吾之心。既然心在我体内,何谓他人之心?人们的认知会受到习惯、权威、文化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心虽在我身体之内,却也可说是在身体之外,它有时并无法反映人的真实心境。因此,“悟”之为“吾之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涉及到了哲学中所探讨的“悟性”。人的根本之心,真实之性,应是认知的主宰之力,那些裹挟着既定知识系统和价值标准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偏离于道的,所以,“悟”也是一种自觉自明的体认方式。
  (二)禅宗之“悟”
  “妙悟”是禅宗术语,被视为禅宗悟道的不二法门。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过:“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1]禅宗之悟,其主体为心。慧能提出了“道由心悟”的命题,这一命题突出地表明了道(真如、自性等)的获得与把握,是由“心”而“悟”的,只有通过“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2]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佛法的真谛,也就在这拈花微笑之中以心传心了,这也就是慧能主张的“道由心悟”。而“悟”对于禅宗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这种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悟”的这种转变,“人就获得了一种能够透视世界和人本身外表假相而‘见’其本真的全新观点。”[3]由于这种观点的获得,人也由凡俗而入禅境,也因此而见证到自己的佛性。“禅修行的目的,在于获得观察事物的新见解……禅称这种新见解的获得为‘悟’,在此之外无禅,因为禅的生活是从这种‘悟’开始的,悟,可以定义为知或逻辑的理解相对的直觉的洞察。定义怎样是次要的,悟意味着打开因二元思维的混乱迄今未曾认识的新的世界。”[4]在矛盾对立的现实世界中,心灵易受到外物影响,本真容易被遮蔽。然而在悟的境界中,心灵可以毫无挂碍,回归澄明之境。“为道日损”的转变,就是要在心专一境的观想中不断去除外物的遮蔽,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让自己的本真得以显现,最终才能以澄明之心接纳领会佛理之精义。
  (三)“妙悟”
  “妙悟”,又可称禅悟,是中国禅宗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根本要义是人们通过参禅明心见性,自成佛道,以达到本心清净澄澈的至高境界。从刘勰强调的“文以物迁,辞以情发”、王昌龄的“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严羽的“惟悟乃為当行,乃为本色”、叶燮的“妙悟天开”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审美的精神世界已经不在流于表象,而是从“相感”深入到“相融”,实现层层内转。“妙悟”一词最初见于后秦僧肇的《涅槃无名论》:“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5]另有《长阿含经序》云: “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6]从此,“妙悟”一词,便在魏晋北朝的佛教中被广泛使用。在之后的发展中,“妙悟”同“气韵”“意境”等美学范畴一样,逐渐成为中国的美学理论上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观念。
  在中国古典艺术学中,标举“妙悟”者,首先要提到宋代诗学家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学“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退韩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在谈论“诗道”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道”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范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本体”。所谓“诗道”,指的就是诗的本体,换句话说,就是诗的生命。按照严羽之说,诗的生命恰恰在于“妙悟”,所以,惟有“妙悟”乃为“当行”“本色”。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8]如此,有限的形象成为精神寄托的一种媒介,无法在心物感应的游戏中彰显本真,于是心随物流转,以心即物,实现空灵境界的转向。与此相应,与经验世界相关的“妙悟”应运而生。“妙悟”与心灵世界相通,其关键在于“智慧观照”。正因为智慧之光的观照,审美妙悟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智慧之光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超越了外在世界的感性认知,又超越了内在心灵的直觉认识。   二、“妙悟”的观照——“兴趣”
  “妙悟”与“兴趣”是《沧浪诗话》中极为重要且密切相关的两个美学概念。“兴趣”乃“妙悟”审美观照的具体化。因此,严羽“妙悟”的不是佛家的“真如”,而是诗歌的“兴趣”。
  严羽以“兴趣”二字概括诗歌的艺术特点,“兴趣”不是依靠知识学问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妙悟”彰显,他称之为第一义的汉魏晋与盛唐之诗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三种提法。其一言兴趣,“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其二曰兴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其三表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兴趣、兴致、意兴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则侧重意象。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9]因为“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孕育着无穷韵味和深远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的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妙绝伦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具有朦朦胧胧之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中,空中之音,若闻若寂,相中之色,似见似灭,水中之月,非有非无,镜中之象,亦存亦亡。“这种意境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它若有若无,似虚似实,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让人感到有无穷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0]
  三、“妙悟”的旨归——“诗而入神”
  严羽归纳出“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其用工有三”,“其大概有二”,进而凸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者盖寡也。”[11]
  联系“妙悟”和“兴趣”的内容看,“妙悟”是本色当行,“入神”则是诗的极致。虽用语不同,但指的却是同一境界。回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之路,形神问题一直是诗文画论中讨论频繁且极为重要的美学问题,其中,画论当是最先谈及形神问题的。我国古人论画,主张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不仅要画出对象的外部特征,而且要表现出对象的内部神情,实现形神的统一,诗文理论受此影响颇深。严羽即是将“妙悟”与“入神”连在一起,强调诗歌要“悟”出事物之“神”。
  “诗而入神”大体上可做两种解释:一是体物而得物之“神”至神妙入化之境界,另一种则是诗人之主体精神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处理,或物的人化,或情的物化,使诗中透射出诗人自身的神气,这一层面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语,表述诗人之情思兴趣超脱了具体事物的形声描写,使观赏者获得一种纯精神性的审美感受,读者以心会心而于文字之外观照诗人之“神”。一切生活中有形迹之物都可以通过“妙悟”而转化为精神性意象或情境,而这超越一切形迹的“神”,即是具有能动作用的诗人主体之神。
  四、“妙悟”对诗歌创作的审美意义与价值
  (一)“妙悟”对于心源的开掘
  “妙悟”是对心源的发动。心源,即心灵之源,是佛学里的概念,强调心是万法之源,为人之根性所在。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郭若虚言“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这些经典的论述都指明了一点——心源之悟乃真悟。“妙悟”必然发乎自性,源于灵魂的根性。物在灵府,不在耳目,非心源之悟,永远无法探得艺道骊珠,必须从外在的视觉经验回归到内在的心灵体验。“道精艺极,当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12],艺理与道是需要靠心灵妙悟来把握的,而不是单单从形式技巧中去探求,正如严羽所言“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13]。
  “妙悟”,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摒弃逻辑思考,排斥物欲理障,追求单刀直入,洞达心源,这也是一个建立纯粹本心的过程。“在纯粹的本心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去發现一个新的世界。”[14]
  (二)“妙悟”对审美创造力的升华
  “悟”,是灵性的瞬间启动,当严羽讲到“悟”时,实际上又不限于学古人之诗了,而重在对诗因诗人“悟入”状态不同而有审美态势之别的阐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这里,严羽不知不觉地将学之“第一义”转换为了审美创造的“第一义”,“妙悟”是创作的一种才能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孟浩然虽学力不如韩愈,“妙悟”却胜过韩愈,因而诗独出其上。
  其实,“妙悟”和创造活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到中国哲学“体”“用”关系的框架中。僧肇在《涅槃无名论》中谈到“妙悟”时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佘;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15]对此汤用彤先生说:“肇公之学说,一言以蔽之,曰:即体即用。”[16]“妙悟”的心灵是体,而“镜万有于方寸”“拔玄根于未始”云云为用,有此体方有此用。如其所云妙悟之心因解除了外在的理智欲望等等的束缚,是以不得、不见、不闻、不听,而有此心体,则可有不得之得、不见之见、不闻之闻、不听之听。我们要试图回到生命的原初,恢复生命的悟性,解除理智、概念、传统、经典、权威、习惯等一切知识方面的束缚,以无聪明去挥发生命的大聪明,以无智去发掘出生命的大智慧,让创造力在没有理智等的遮蔽下自由驰骋喷发。   (三)“妙悟”对无我之境的实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无我之境”,文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者之“物”,是指审美静观中的主体,诗人在审美游戏中丧失了自己,忘掉了个人的存在,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在“悠然”之中,望见南山之景,日暮岚气,浮绕峰际,成群鸟儿,归向山林,在自然的一片和谐之中,抛去了为世俗所羁绊的主体,融于自然的客观世界中,此时,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消弭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由此可见,诗歌的艺术境界是对自然美的提炼与升华,以达成一种禅的圆融与诗的超脱。
  与之相似,严羽的“妙悟”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中观思维,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一种消除了对象性思维的齐物境界,“妙悟”的结果是“一”而非“二”,是心物融合而非主客对立。“妙悟”实现之际,一切对立都将消融,主体沉神潜心,渗透到对象中并与之融为一体,身物俱化,人与世界进入了一种非主非客的和谐状态,“即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之中,冥灭物我之间的一切界限,解除主客体的关系性的存在。”[17]所谓“出世宗教之悟比于暗室忽明,世间学问之悟,亦似云开电射,心境又无乎不同”。[18]“妙悟”拨开幽暗遮蔽,迎向光明澄澈,如同黑暗沉寂世界中突现一道久违之光,似电光石火般照亮了真实的世界,带人走出重重霾障,彻底消解心与物的剥离,解除人与世界的对峙状态,实现心物冥合、天人感会。
  五、結语
  “妙悟”是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严羽以禅喻诗,把禅宗“妙悟”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诗歌欣赏与创作中,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性,严羽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之处。他把诗歌创作的源泉完全归之于学习古人,过分强调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忽略了效法自然,向现实生活学习的主要方面,似有颠倒源流之嫌。如若只注重效法古人,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道路,使诗歌发展偏离大道。在对于严羽理论思想借鉴运用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风禅骨[M].耿仁秋,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102.
  [2]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3]皮朝纲,刘方.“悟” ——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97-101.
  [4]铃木大拙.禅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8:92-93.
  [5]僧肇.肇论校释[M].张春波,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209.
  [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3.
  [7]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
  [8]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8.
  [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6.
  [10]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4.
  [1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8.
  [1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
  [1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6,1.
  [14]朱良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233.
  [15]僧肇.肇论校释[M].张春波,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209.
  [1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5:333.
  [17]朱良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7.
  [18]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6.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互不相识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全球信息的同步化和交流的国际化;在交流跨国界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逐渐形成.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保存、知识传播等知识资源的基础设施就是图书馆,
近读张东荪(1886—1973)先生的《西洋哲学》,觉张东荪实有过人处,此书作为1949年以前的旧著之不同于某些后来哲学史旧著的地方在于纯净,无论介绍古希腊哲学还是康德哲学都能做到言简意赅;纯净很难,因为一旦戴上某种特定的眼镜,则哲学史似乎真的变成了唯物与唯心的斗争史了。此书乃2007年东方出版社对张东荪旧著的新印,是“方家讲坛”丛书的一种,故有旧著所没有的张耀南新序。这个序言写得好,好在揭示了张
本文将从地区基础环境因素、用人单位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的关系,并提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引导策略建议,以达到大学生就业流向与我国区域经济发
激情教育即激发积极健康情感,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指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创造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激情教育
不论美国人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元素,没有人会指责他们在背弃自己的文化,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这样做呢? No matter how Americans absorb the elements of foreign culture,
摘 要:19世纪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在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冲击下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性格,出现了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文学家,创作出了大量极富民族特色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即具有宽广的胸襟与普世主义,矛盾心理与极端心理并举,坚毅与柔情并存,注重理论探讨与精神需求,具有严肃
最早的宪政国家英国所走的宪政道路对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作用,而其浓厚的宪政传统对于其宪政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的宪政传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所包含的历史
扬州市竹西中学竹风文学社成立于1998年。该社提出了“坚持、求新”的活动原则,一方面依托扬州地域文化,坚持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广泛开展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训练;另一方面敢于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