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语言肌理 探寻细读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方法众多,其中细读品味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处处细读等同于抹杀细读。哪些内容需要重点细读品评,值得深究。本文从诗歌的体裁特征着眼,从析不解之惑、品无理之理、悟互文异同、赏形式之变四方面进行探寻,解读艺术变形,挖掘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细读切入 不解之惑 无理之理 互文异同 形式之变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蕴籍着审美趣味和民族精神,予人以丰厚的文化濡养。因而诗词的阅读与鉴赏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细读品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育家叶圣陶就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通过“咬文嚼字”的细致品读,反复揣摩诗情,挖掘诗词的艺术特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处处细读便是抹杀细读,哪些内容值得重点细读品评,细读的切入点又在哪里?鉴于这一困惑,本文将深入诗歌语言肌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寻。
  一.析不解之惑,悟潜藏之诗情
  诗词至情至性,语言最为凝练,但其中常有令人费解的表达。解开这些令人疑惑的谜团,才能真正理解诗作内涵。因为这些疑团往往是诗人反复琢磨,不断推敲的艺术呈现。它们从灵魂深处发出声响,隐藏深入,表达深婉含蓄,独特个性,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所以有疑处必得细细体味、揣摩,才会有豁然开朗的顿悟。
  苏教版必修二收入了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借三国周瑜,与自己的人生境遇做比,抒发志向和人生感怀。细读该词,我们发现词人对自己倾慕的周瑜,称谓有两次不同的变化,一为“周郎赤壁”中的“周郎”,二为“遥想公瑾当年”中的“公瑾”。公瑾为周瑜的字,称字是古人的习俗。遥想一词开始追怀其英雄业绩,尊一声公瑾,充分表达出词人的尊敬之意。但周瑜为何被称“周郎”呢?原来,“郎”在古时,是汉魏以后对年轻男子的美称。显然,苏轼想用美称特意突出周瑜的年轻潇洒、风流才情,简约的艺术留白,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
  赏读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词人特意违反历史事实,把小乔初嫁与十年之后发生的赤壁之战“混淆一气”,来了一个蒙太奇式的组合,这是为何?细细揣摩,发现这是词人的特意剪辑整合。“初”字意为刚刚,红巾翠袖,美好温柔的小乔衬托着周瑜的风流倜傥、美满幸福。这些美好与赤壁大战中指挥若定的卓绝才能相行益彰,使得周瑜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赤壁大战中的举重若轻、年少有为,感情中的风流潇洒、缱绻美好,完美地融为一体。而这恰恰是词人缺失的,又是内心最倾慕渴望,成为他最深的隐痛。词人隐藏的来自内心的苦涩声音,在咀嚼的过程中浮出水面。
  解疑释惑,见微知著,便能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如果粗枝大叶,对这种诗情的体悟便会流于粗浅,甚至会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二.品无理之理,赏精妙之诗意
  宋朝詩评家严羽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艺术的感觉往往是主观的,主观的情感投射在客观事物中,会产生事、物、情、理的变异,出现不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所以对变异之处的品析就成为挖掘诗人情感的密码,无理才别有情致。诗中不合常理的喜怒哀乐,的确值得我们细咂慢品。
  苏教版必修三中的晏殊《蝶恋花》,是一首思妇闺怨诗。诗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不谙”一词,充溢着女子对高挂碧空、皎洁之月的埋怨、责备。“你为什么整夜高悬,不肯离去,还特意明晃晃地穿过窗户,无情冷漠地嘲笑我的孤寂,一直到天明。”细细读来,会发现这埋怨实在是“无理”啊。月满月亏,月明月阴,都是自然现象,清风明月何曾嘲讽于你,却要承受莫名的责怨,明月多么无辜啊!其实,是主人公自己的一腔幽怨无处发泄,只好见月怨月,闻乐责曲,让明月承担了一份莫须有的罪名,这实在是一种迁怒啊。但正是这没理由的埋怨迁怒,曲折地写尽了女子孤独中思念的煎熬。那彻夜无眠的痛楚啊,无人可诉,无计可消。此时,主人公的深愁苦恨可谓曲尽其巧,读之令人拍案。
  从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对美妙风物的厌烦到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自来熟,再到柳永“兰舟催发”的责备怨恨,越是“无理”便越见情真,细究无理的潜在原因,其实就是在品咂诗人的感知世界、艺术世界。探寻反常表述的细微成因,可以说是掌握了开启诗人情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不从无理之情深挖,不对无理之妙细寻,怎得诗之精妙?
  三.悟互文异同,彰蕴藉之诗味
  孙绍振先生说,要选择不同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探求艺术的奥秘。王崧舟老师也曾提到,要潜下心来,进行各种方式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去参究、印证不同文本所拥有的不同色彩、不同质感、不同情调。诗词的细读中也可以借用其他文本或评论作为支点,进行比较鉴赏,开拓挖掘更深层的诗味。
  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和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两首词,都有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一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都展现春波浩淼,澄澈如碧的江南之美,可美景沉淀的情感内涵是否相同?仔细品读,《忆江南》的春色红胜火,绿如蓝,绚丽惊艳,浓墨重彩,明丽如画,让人满心欢喜。诗人身处中原,记忆中的江南是绝美的江南,是书写人生精彩的江南,是无可磨灭的江南印。《菩萨蛮》的江南是“春水碧于天”,言及明净碧绿,更描述其广大浩瀚胜于天。春水比天要广阔,是春水的汪洋恣意,还会是什么呢,能超越昊天?只能是超越天际渺远的情思。词人身在江南,却是他乡,那向东流淌的江愁,让词人在淅沥的雨声中一夜无眠。碧水绵雨不解愁,表面的闲适其实都是满溢的愁绪。所以,韦庄的江南虽是眼前的江南,却是“人人”言说的江南,别人的江南,寥落的江南,这岂是可以终“老”之地!自己的“江南”在远方,在他乡。
  两首词看似相似,实则反差鲜明。意象一明丽一清雅,情绪上一热烈一蕴藉,风格上白词自然明艳韵味悠长,韦词情意曲折千回百折。意象与情韵的强弱对举,构成诗歌内在的张力。
  比较对举,互文参照,不仅各自为独立个体,更重要的是互为支撑,以各自的艺术特点映照彼此,在意蕴上有更深的拓展,展现古典诗词的奇异之美。
  四.赏形式之变,感不凡之气韵
  歌德说过,涵义只有有心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所谓形式,其实就是语言形式。用语言的形式去看,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确,语言形式的变化,往往是其内容和情感变化的外在呈现。品读形式变异之美,不仅能体悟诗歌语言之灵动,更使我们对情感主旨的理解把握更趋深刻。
  以李白《蜀道难》为例。诗作有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句式参差错落,与蜀道逶迤峥嵘的自然风貌交相辉映,从内容到形式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使得全诗感情跌宕,构成起伏不断的节奏。尤其是在对剑阁的进行描述时,句式从七言一下缩短为四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接连六句,句式短促,四字句式一气呵成。那么此处为何要由七言转换成四言,并且以六句构联?细细读来,入蜀之人刚越过自然界的千难万险,以为终于可以安然入蜀,却不料居然还要遭遇战乱之祸。割据一方的叛军穷凶极恶,残害生灵,凶残猛于虎兕。此时此地,性命堪忧!行人双股惴惴,仓皇奔走,连喘气都不敢,恨不得立刻离开此地。所以,诗人要借助短促的语言形式突出行至此处的紧张害怕。短句凸显语气急促,语调紧张,生动地再现了入蜀之人的极度恐惧。此时,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也自然流露。
  谢冕教授曾道:“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诗词的细读如同泡茶品茗,品茗要细品茶香、茶温与器物,细读也应有迹可循,洞幽察微,才能品出诗歌之精妙奇绝来。
  当然,细读是开放,动态的,必须建立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细读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对话,也是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触碰。让教者时时磨砺,挑战自我,突破常态,在诗歌教学的求索之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豫才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流传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瑰宝,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古代文学作品均富有着丰富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长脉络以及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都是特点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因此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时代发展不同,诗词情感脉络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历史变革与诗词情感脉络变化的关系,感受古代文学家的真情实
内容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唐宋两代诗词中常用的文学意象,龙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龙这一意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结合龙崇拜起源理论以及对宋词的浅层研究对龙这一意象在诗词作品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唐宋两代诗词 龙崇拜起源理论 龙图腾  一.研究背景  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极具代表性又极具想象性的“
逍遥游rn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rn名圣臣字散
内容摘要: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在多义词教学中应重视从词义的核心义项出发,再延伸至其他引申义,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多义词进行充分的解释,加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用原型理论作指导,突出一词多义的核心义项并辐射延伸到其它义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词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原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部编本教材的问世,语文教材的质量在逐渐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本文对于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部编本 写作系统 教学研究  1.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当前我国“一
内容摘要:读与學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使得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理想。就算是部分教师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接下来笔者就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供交流。   关键词: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 问题 应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
班级里的探索空间游戏区新投放了游戏材料“爬坡的小车”,教师把材料直接摆放在玩具柜最上面,没有跟孩子们说怎么玩,希望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rn琦琦走进探索空间发现了新玩具
期刊
内容摘要:交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君子之交淡如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这些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交友目标。交友更是青少年的人生必修课,如何正确引導他们在生活中正确交友,《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给他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在课堂设计中,围绕“流水高山深相知”“破琴绝弦吊知音”“凄美动人悟知音”这一主线,进行朗读、合作、探究,以期达到“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理解“知音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与难点项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依旧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从表面进行教学,对于作文的实质没有深刻的理解其内涵,最终并未真正的实现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初中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当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进行作文教学中,积
内容摘要:“主问题”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克服“满堂问”的弊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深入理解文本。在主问题教学的实践中存在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未守住语文的底线、解答问题未紧扣文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主问题”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因而,在“主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设计应守住语文的底线,不能随意越界,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