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具有悠久的历史,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基地。本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歌曲,分析了品类众多的民间戏曲音樂,对风格独特的民间器乐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民族声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在殷商时期,殷人经历了五次迁徙。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甘肃的大部分区域都归属于秦国。殷人后裔将秦音作为标准,以此思念故乡,一些民间曲子也始于西殷。在民族迁徙、宗教传布,以及丝路贸易等因素的影响下,西音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异域文化得到了相互融合,对思想感情、审关情趣等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民族音乐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展现了不同特色的民族音乐。
  一、特色鲜明的民族歌曲
  (一)陇东黄土高原色彩区
  在黄土高原中,陇东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陕甘宁革命基地,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十分深厚,当地民族声乐是“黄土歌魂”,著名的歌曲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等,千家万户都在传唱,一首《东方红》唱遍了整个中国。陇东民歌在语言、句式以及词藻方面的运用,对历史进行了传承,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印记,以及通俗的味道,口语痕迹比较深重,利用口叙事进行抒情。不仅流露了朴素的情感,也有体现了饱满的革命热情。
  (二)陇南山区森林色彩区
  陇南地区滋养了秦文化发展,地区与陕南等地接壤,不仅地处偏远,还具有森林茂密的特点。常被叫作“陇南乐府”由于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以及审关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使陇南一带的歌曲具有独特风格,存在很多劳动歌、小调色彩。对于陇南的山歌来说,地区语言特点比较突出,在歌曲的结构形式方面比较多样化,音调旋律从低到高,风格各异。小调类民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喜爱,“琵琶弹唱”是比较有名的,旋律舒缓、流畅,情感深刻、细腻,调式多样。
  (三)临夏甘南民族色彩区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具有很多民族,民族杂居。在每年4-6月之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会在莲花山开办大型的“游山·漫花儿”“松鸣岩花儿会”,这是该地区的“重头戏”,群众也会享受到不同的民族音乐,享受到不同曲牌的“花儿令”,通过对方言土的语巧妙处理,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不仅百听不厌,还体现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甘南的草原中,存在很多的藏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曲、情歌,以及牧歌等,都展现了粗犷的草原风格,自由奔放。由于甘南民歌具有充沛、细腻的情感,在曲调方面也奇特动听,歌词意境悠远,这就实现了歌伴舞,以及舞必歌,展现了另一番风味。
  二、品类众多的民间戏曲音乐
  (一)陇东道情
  陇东地区唱腔具有皮影戏的特征,演绎了不同的戏剧人物,通过牛皮雕刻进行加工,染上相应的色彩,进而展现了相应的人物形象。在剧目、板式曲牌方面,比较丰富,其音调也比价委婉,唱词质朴,感染力较强,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在甘肃中部地区,皮影戏也十分流行,主要以民间小曲、秦腔,以及眉户演唱为主,在当地,人们称之为“影子腔”,在曲调方面十分华丽,尤其是尾句,伴唱腔调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陇南花灯戏
  在陇南地区的文县玉泉乡,民间戏曲剧主要以“花灯戏”为主,唱腔不是板腔体,具体的组成包括角色专用唱腔、民间小调等,在唱腔音调方面,具有热情火辣的特征,通常来说,在每段唱腔中,有四到六句,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十分严格,在最后一句上,以男女声伴唱的形式结束。虽然,演出形式比较原始、简陋,不过,在音调方面十分高亢、动听。不仅如此,在陇南地区的武都县,尤其是鱼龙乡一带,“高山戏”得到了广泛流传,在唱腔音调方面,展现了粗犷的山野味,人们听起来会感觉到高亢奔放。
  (三)甘南草原藏戏
  对于藏族人来说,必须要能歌善舞,在甘南夏河中,创作了八大藏戏,流传了近百年的时间,在一些乐曲合舞蹈中,可以向人们呈现相应的藏族历史传说,还有一些宗教神话故事等。对于藏戏唱腔而言,藏族民歌的曲调是基础,藏族风格十分浓郁,在春节期间,又或者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日,往往会安排相应的演出,由僧人来表演。当民族艺术在发展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组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剧团,整理了传统的剧目,对唱腔、伴奏等进行了调整,促进了藏戏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部地区民间戏曲
  在甘肃的中部地区,流行着一些民间小戏,比如说兰州小曲,以及定西杂曲等,在西北地区中,秦腔、眉户戏等得到了广泛流传,秦腔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深受喜爱。在这些民间戏剧中,曲种主要是当地的小调构成,向人们展示了戏剧的人物唱腔,属于比较原始的戏剧形式,可以将戏剧人物的诸多感情进行全面表达。通常,在春节期间,在社火表演方面进行演出。
  三、风格独特的民间器乐
  (一)汉族民间器乐曲
  在全省的汉族地区中,主要的民间乐器包括管子、琐呐、笛子,以及二胡等等,在打击乐器方面,主要包括锣、鼓,以及梆子等。在陇东、陇中,还有陇南、河西地区,民间器乐具有很多种类,在民间,存在很多的小乐队组织,主要的乐器是唢呐,通常应用在农村的婚丧嫁娶中。对于民间的乐队演奏,在曲目方面,主要是以世代相传的传统曲目为主,多数的乐曲具有热烈、欢快的特点,抒发丰富的情感。除了具有一些革命历史歌曲,还具有一些新时代的通俗流行歌曲,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藏族民间器乐曲
  在藏族乐曲中,寺庙宗教音乐是主流,一般以宗教传统乐曲为主,具有丰富的曲目。在甘南的夏河县,具有著名的拉卜楞寺,由喇嘛构成了专业乐队。在乐曲方面,节奏徐缓、柔关,平和动听,展现了悠扬的歌唱风格,这样的音乐让人们陶醉在乐曲中。在甘南的草原牧区中,很多山区主要的民间乐器包括龙头琴、鹰笛,以及牛角琴,牧民可以自娱自乐。对于古老的龙头琴,也就是六弦琴,主要应用于弹拨演奏。对于牛角琴,主要由大牛角制作而成,通过弓弦进行拉奏,在音色方面,具有明亮的特点。
  (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器乐曲
  对于少数民族的器乐,除了在甘南藏区十分多样化,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也具有很多的民间器乐,比如说咪咪、口弦,还有牛头埙等。在河西走廊中,在肃北县具有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裕固族,还有哈萨克族等,有着自身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活动中,冬不拉可以应用在快速的乐曲中,对于库布孜,其声音细腻、深沉,可以展现典雅的音乐,通过尚库布孜琴弦、铃声的融合,展现了节特根音色,十分优美动听。对于色布孜克,音量比较小,音色比较柔和,对于阿萨塔亚克,节奏感比较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器乐,品种多样,演奏风格各具特色。
  四、结语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音乐,造就了闪耀的音乐文化。对于甘肃的民间歌曲,不仅戏曲丰富,其民间器乐也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鲜明,展现了地方特色,对历史文化具有传播作用,也弘扬了传统美德。在丝绸之路上,甘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发展声乐地。
  参考文献
  [1]陈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4.
  [2]张炳玉.敦煌·丝路·多民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3]李文衡.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4]马自强,雷志华.陇原艺术探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补,2001.
  作者简介:肖宗恒(1982—),声乐硕士,讲师,长期从事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评课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对网络评课应用情况的分析,指出网络评课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评课 高校管理 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杨剑宁(1973- ),男,云南陆良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网络应用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民歌演唱及听众人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民歌艺术家的相继离世,民歌文化也逐渐淡出历史文化舞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视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审时度势,依靠专家治校和行家管理,带领广大教职员工,紧紧跟随上海经济发展步伐,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了以“化学工艺”为品牌、以“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为骨干的多专业并存、适应市场需求的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为全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日,《教育与职业》走进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深刻
本文是一个研一学生因论文压力和师生关系引发的焦虑情绪分析报告。揭示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及社会、心理因素.运用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了临床诊断与技术干预。根据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其中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内容占据着突出的位置。2009年6月24日,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联合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依笔者之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而且需要
[摘要]重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具体化到学习情境。应遵循先导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元整合和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在转变思想观念、改进资源配置、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