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官员上网底线耐人寻味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株洲发布《株洲市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划出一条“底线”:除规定不能在网络“擅自公布单位的工作内容和信息”之外,也规定不能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亵渎、诽谤等”。
  点评:党员干部掌握着一部分公共权力,能调配更多公共资源,手中难免会有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也难免会掌握一些工作和商业秘密。这部分内容,别说是不能发在微博,就算是私下谈话甚至是个人日记中,也不能透露,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不能在网络发布“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亵渎、诽谤”一类的言论,更是公民和网络的基本道德。这并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样应该是所有网络公民的基本责任。而作为社会风尚的塑造者,即便在虚拟空间中,党员干部也理应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可以说,于公于私,株洲的这一规范,都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我们也不能高估党员干部的“网络能力”。即便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表示自己会“抽时间尽量上网”,即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与网友面对面,还是有很多领导干部不重视网络,甚至不熟悉网络。在轰动一时的“微博开房事件”中,局长就把微博当成了自家客厅,与人打情骂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制噤声,难免会形成“怕网”导向,终致矫枉过正。当网络越来越成为民意集散地、观点交流所、信息传播场,如果闭目塞听,醉心于“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效果没有不显著的”,这样的领导干部,难说称职。而如果把个人习惯带入工作当中,制定政策时不愿直面网络民意,突发事件后不敢及时网络通报,只会让工作变得更被动。更何况,强势的“一票否决”,更容易让一些党员干部束手束脚,与信息时代背道而驰。
  对于株洲的这一规定,还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疑问:在“规范”之下,是不是也会逃避监督?这样的疑问,可说有其现实语境:安徽利辛县国土局一干部微博直播自首,以举报领导受贿;湖南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微博发帖以辞职为“赌注”,帮讨薪农民工讨公道。虽然不一定合程序、守规矩,但在特定生态下,用网络保护自己、引发关注甚至推动问题的解决,确实也是一记无奈的“发球”,这不仅需要“规范”,更需要更多的理解与重视。面对种种可能的“负作用”,在以一系列“禁止”标定出网络行为底线之时,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引导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认识网络、善用网络。
其他文献
导语:伊瓜苏大瀑布,“魔鬼咽喉”犹如地面裂开一个大缝,群水集聚,水声和水色在这里掩盖了一切。  作为阿根廷第一大景观,没有人可以拒绝伊瓜苏大瀑布(Cataratas del Iguazu),这座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公里,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每年8~12月是游览的最好季节。  就像尼亚加拉瀑布分开了加拿大与美国,大瀑布也是阿根廷和巴西的分界线,位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