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但现实的德育课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许多教师仍然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注重所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说教、灌输几乎还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什么实践体验,这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达到教化人心、塑造性格、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品质的目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的特点,不清楚德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只会照本宣科,而不深入进行德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索并加以运用。
一、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特点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促使职校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它具有如下特点:
1. 思想教育性
德育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人文综合性
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人文学科,涵盖多门学科知识,它需要严谨的教学方法,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3. 实践育人性
《意见》指出,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尊重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要求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职校生思想未完全成熟,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认识和表面层次,他们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果采取单纯的灌输说教方式,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德育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德育实践形式的探索,使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效地实现德育的内化。
1.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德育常识
单纯的课堂讲授,往往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言与行脱节,而实践性教学正是在知识与现实之间、言与行之间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化。
2.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目的就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也使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思想,不断纠正其心理偏差和不良行为,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培养健康的心智与完美的人格。
4.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让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大为提高。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完善,达到“知行合一”。因此,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这是职业学校德育课走出困境,增强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 课前实践:带问题学习,感受现实德育
就事论理、举案说法、寓德于理、寓教于乐是德育课的特点。但是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案例等往往由于陌生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感悟生活哲理,增强情感体验。比如,讲授“职业理想的作用”一课,虽然教材所举某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学生“梦想成真”的案例,具有一定可信度,但如果课前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一个学校实训基地,耳闻目睹本校毕业生从业成功的事实,或由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当初求学时如何确立职业理想,如何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如今在事业上取得哪些成就,这比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说明、解释要来得高效、生动。而且,引用本校毕业生的具体事例,因其背景与在校生求学经历相似,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使他们接受一堂深刻的职业理想主题教育。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让学生找学校就业办或者老领导、老教师,搜集一些以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介绍,也不失为一种课前实践的好方法。而布置学生分小组课前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格言警句、教学案例等,在课堂进行评述,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或者个人给予表扬,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前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
2. 课中实践:教学“动”合一,享受快乐德育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德育课更要求用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把德育课变成交流课、探讨课、演讲课、辩论课、讨论课等多种形式,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实践舞台,让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每一课前都有一个“案例导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里或者一些大家非常熟知的现实案例,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或模拟法庭等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轮流模拟服务员与顾客,感受服务员和顾客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角色认同感,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能力。此外,举办演讲、组织小游戏活动等方式,也是让学生得到真情体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这些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激烈、学生参与频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往往能使学生深受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3. 课后实践:感悟式体验,实现道德升华
学生课内所学,往往不够稳固,还需要通过课后各种实践活动加以升华和巩固。课内实践活动也往往有其局限性,也需要课后到家庭、社会去实践加以补充完善。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做到习礼仪、讲文明等,可以让学生课后尝试着不讲礼貌与讲究礼貌去问路看哪种做法效果好,从中进行道德体验。而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商场、军营进行参观、见习,甚至到企业去勤工俭学,可以让学生在集体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勤工俭学,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工作的意义,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并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德育实践性教学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道德内化的目的,是一种德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而课前、课内、课后三种德育实践活动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在特殊的实践中发展着,又在发展中实践着,使他们不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与熏陶,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一、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特点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促使职校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它具有如下特点:
1. 思想教育性
德育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人文综合性
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人文学科,涵盖多门学科知识,它需要严谨的教学方法,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3. 实践育人性
《意见》指出,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尊重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要求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职校生思想未完全成熟,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认识和表面层次,他们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果采取单纯的灌输说教方式,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德育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德育实践形式的探索,使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效地实现德育的内化。
1.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德育常识
单纯的课堂讲授,往往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言与行脱节,而实践性教学正是在知识与现实之间、言与行之间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化。
2.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目的就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也使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思想,不断纠正其心理偏差和不良行为,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培养健康的心智与完美的人格。
4.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让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大为提高。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完善,达到“知行合一”。因此,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这是职业学校德育课走出困境,增强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 课前实践:带问题学习,感受现实德育
就事论理、举案说法、寓德于理、寓教于乐是德育课的特点。但是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案例等往往由于陌生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感悟生活哲理,增强情感体验。比如,讲授“职业理想的作用”一课,虽然教材所举某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学生“梦想成真”的案例,具有一定可信度,但如果课前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一个学校实训基地,耳闻目睹本校毕业生从业成功的事实,或由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当初求学时如何确立职业理想,如何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如今在事业上取得哪些成就,这比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说明、解释要来得高效、生动。而且,引用本校毕业生的具体事例,因其背景与在校生求学经历相似,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使他们接受一堂深刻的职业理想主题教育。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让学生找学校就业办或者老领导、老教师,搜集一些以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介绍,也不失为一种课前实践的好方法。而布置学生分小组课前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格言警句、教学案例等,在课堂进行评述,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或者个人给予表扬,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前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
2. 课中实践:教学“动”合一,享受快乐德育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德育课更要求用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把德育课变成交流课、探讨课、演讲课、辩论课、讨论课等多种形式,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实践舞台,让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每一课前都有一个“案例导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里或者一些大家非常熟知的现实案例,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或模拟法庭等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轮流模拟服务员与顾客,感受服务员和顾客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角色认同感,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能力。此外,举办演讲、组织小游戏活动等方式,也是让学生得到真情体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这些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激烈、学生参与频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往往能使学生深受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3. 课后实践:感悟式体验,实现道德升华
学生课内所学,往往不够稳固,还需要通过课后各种实践活动加以升华和巩固。课内实践活动也往往有其局限性,也需要课后到家庭、社会去实践加以补充完善。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做到习礼仪、讲文明等,可以让学生课后尝试着不讲礼貌与讲究礼貌去问路看哪种做法效果好,从中进行道德体验。而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商场、军营进行参观、见习,甚至到企业去勤工俭学,可以让学生在集体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勤工俭学,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工作的意义,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并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德育实践性教学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道德内化的目的,是一种德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而课前、课内、课后三种德育实践活动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在特殊的实践中发展着,又在发展中实践着,使他们不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与熏陶,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