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
进入夏季,田里的禾苗刚转绿,爹便请来木匠修好水车,并将水车的部件一一拆下来,涂上桐油,在太阳下风干。
夏日的南风带着炙人的气浪从田野掠过,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起伏。不到三天,田里开出了丝坼,有些水稻因缺水出现了枯萎。
“禾怕苞里坏,人怕老来穷。”爹急了,水稻到了怀孕的时候正要补充营养,而水却成了大问题。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爹用手掌伸至眉心,挡住阳光,抬头看了看天,烈日炎炎,天空没一丝云彩,地上火一般热。照这种发展态势,水的蒸发量大,一夜南风就可以将田吹干,家里十多亩水稻将颗粒无收,全家只有喝西北风去!这早稻长得绿油油的,只要有水,稻穗抽出来传花授粉后很快就会勾头,可老天偏偏与农民作对,太阳整天整天地出,天上云的影儿也不见,村民急得团团转。德圳水库的水在上游就被拦截,没有一滴水往下流,大部分塘里水已被放干,井里的水位也一降再降……
男人为水累弯了腰,女人为水锁愁眉。经过一天的“刺探”,爹发现扁担丘边的一口水塘中还有大半塘水,且左邻右舍都准备打它的主意。如不抢抓机遇,说不定晚上被人抢走。以前就有人为争水的事打起架来,锄头对着锄头,扁担对着扁担,鼓眼珠对着红眼
珠……
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大。吃完晚饭,作为一家之主的爹发话了:“救禾如救火,先下手为强。今晚你们四兄弟跟我车水去!”说完,爹带头搬着车水架,大哥扛着车水“羊头”,二哥扛着水车出发了。为慎重起见,爹还要我骑着单车搬“救兵”,请来大姐夫、二姐夫和两位堂兄帮忙,八人分成两班倒车水抗旱。爹则背着一把锄头细细地看水,哪怕一个漏水的黄鳝眼也不放过。
车水架上,我们四人打着赤膊悬着屁股坐在一根横木上发力,随着“羊头”、车水页的快速翻动和有节奏的声响,水哗哗地流到了干渴的稻田里。那含苞抽穗的水稻吸足“救命水”后,发疯似地往上长,我们在岸边似乎听到了水稻的拔节声。开始,我们年轻气壮,“哗哗哗”不停地掀起车水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任汗水从脊背上无遮无掩地直往下流,十分惬意。到了后来,塘中的水越来越少,车水的坡度越来越陡,我们费的劲越来越大,车水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月亮犹如一个圆盘挂上天顶孤独地照着。带着火味的热风从我们身边悠来荡去,蒸发着我们身上的水分,我们愈来愈乏力,车水的动作越来越慢。疲倦与瞌睡一同向我们袭来,开始车水的“冲劲”没有了,我便伸着懒腰问父亲:“水放到了没有?”
父亲一边听着水稻的拔节声,一边打着手电堵着黄鳝眼,他信口回答:“快了。”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塘里的水越来越少,瞌睡与蚊虫不时袭扰着我们,我们好想就地躺上一会儿,又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仍然回答:“快了!”
瞌睡虫再次袭来,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不想再睁开,水车里已无多少水可走了。
天已大亮,塘终于被我们车干了,塘底的浮泥也被我们车上来一部分,二哥下塘只捉到了几条小鱼,白白高兴了一场,很是没趣。大家再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满足地回答:“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功劳大大的,不但把我们家的十多亩田放到了,还把麻子大叔的三亩田、刘大婶的二亩田也放到了。”
“啊——”听到爹的话,大家感到很惊讶,也挺气愤:“你怎么用我们的苦力做人情啊?”
“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麻子大叔年老体弱,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刘大婶孤儿寡母,连水车都搬不动,他们到哪里搞水去?人家缺劳力,你们年轻力壮,帮点忙算什么?”爹告诉我,“人活在世上,谁个挂了无事牌?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
我仔细品味着爹的话,好像重新认识了爹。
(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
作者的父亲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有大多数农民的优点和缺点:勤劳、能吃苦,但也不乏自私和小农意识。
文章在开头极力渲染家乡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季节对水的渴求。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这个季节是水稻怀孕的时候,但是“夏日的南风带着炙人的气浪从田野掠过”“田里开出了丝坼,有些水稻因缺水出现了枯萎”“水的蒸发量大,一夜南风就可以将田吹干”“可老天偏偏与农民作对,太阳整天整天地出,天上云的影儿也不见,村民急得团团转。德圳水库的水在上游就被拦截,没有一滴水往下流,大部分塘里水已被放干,井里的水位也一降再降”。这样的描写,是要体现水对于任何一个农家来说,那是何其的重要。后面接着描写父亲帮助麻子大叔、刘大婶家抗旱,更能表现其精神的可贵。
父亲是一个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计划有策略的人。一进入夏季便修好水车;一发现扁担丘边的一口水塘中还有水,便认识到要抓住机遇,作出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定;周密安排、布署,搬救兵、分班抗旱、堵黄鳝眼。这一切紧锣密鼓的准备,看上去好像全为了自家,这也是孩子们在整个车水过程干劲冲天的原因。孩子们年轻力壮,从天黑车水到天亮,不停地掀起车水的高潮,塘中的水越来越少,多次问到“水放到了没有”,可父亲始终回答“快了”,这让读者疑惑,也让孩子们不解。天已经大亮,父亲才解释了这个让读者疑惑的问题,告诉孩子们真相。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父亲还是一个有策略的人。这样的写法,很吸引读者。
孩子们对父亲的做法感到惊讶、气愤和不理解,父亲回答“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人活在世上,谁个挂了无事牌?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父亲是那样的纯朴、善良。文章在最后说:“我仔细品味着父亲的话,好像重新认识了爹。”他没有高调,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讲的道理极其简单、质朴。他的劳动,不仅为自己,也为了乡亲。他做的一切就是建立在这简单的人生观基础上。作者对父亲的重新认识,也在于此,他其实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这个父亲形象之所以能感动读者,也在于其真实可信。
进入夏季,田里的禾苗刚转绿,爹便请来木匠修好水车,并将水车的部件一一拆下来,涂上桐油,在太阳下风干。
夏日的南风带着炙人的气浪从田野掠过,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起伏。不到三天,田里开出了丝坼,有些水稻因缺水出现了枯萎。
“禾怕苞里坏,人怕老来穷。”爹急了,水稻到了怀孕的时候正要补充营养,而水却成了大问题。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爹用手掌伸至眉心,挡住阳光,抬头看了看天,烈日炎炎,天空没一丝云彩,地上火一般热。照这种发展态势,水的蒸发量大,一夜南风就可以将田吹干,家里十多亩水稻将颗粒无收,全家只有喝西北风去!这早稻长得绿油油的,只要有水,稻穗抽出来传花授粉后很快就会勾头,可老天偏偏与农民作对,太阳整天整天地出,天上云的影儿也不见,村民急得团团转。德圳水库的水在上游就被拦截,没有一滴水往下流,大部分塘里水已被放干,井里的水位也一降再降……
男人为水累弯了腰,女人为水锁愁眉。经过一天的“刺探”,爹发现扁担丘边的一口水塘中还有大半塘水,且左邻右舍都准备打它的主意。如不抢抓机遇,说不定晚上被人抢走。以前就有人为争水的事打起架来,锄头对着锄头,扁担对着扁担,鼓眼珠对着红眼
珠……
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大。吃完晚饭,作为一家之主的爹发话了:“救禾如救火,先下手为强。今晚你们四兄弟跟我车水去!”说完,爹带头搬着车水架,大哥扛着车水“羊头”,二哥扛着水车出发了。为慎重起见,爹还要我骑着单车搬“救兵”,请来大姐夫、二姐夫和两位堂兄帮忙,八人分成两班倒车水抗旱。爹则背着一把锄头细细地看水,哪怕一个漏水的黄鳝眼也不放过。
车水架上,我们四人打着赤膊悬着屁股坐在一根横木上发力,随着“羊头”、车水页的快速翻动和有节奏的声响,水哗哗地流到了干渴的稻田里。那含苞抽穗的水稻吸足“救命水”后,发疯似地往上长,我们在岸边似乎听到了水稻的拔节声。开始,我们年轻气壮,“哗哗哗”不停地掀起车水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任汗水从脊背上无遮无掩地直往下流,十分惬意。到了后来,塘中的水越来越少,车水的坡度越来越陡,我们费的劲越来越大,车水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月亮犹如一个圆盘挂上天顶孤独地照着。带着火味的热风从我们身边悠来荡去,蒸发着我们身上的水分,我们愈来愈乏力,车水的动作越来越慢。疲倦与瞌睡一同向我们袭来,开始车水的“冲劲”没有了,我便伸着懒腰问父亲:“水放到了没有?”
父亲一边听着水稻的拔节声,一边打着手电堵着黄鳝眼,他信口回答:“快了。”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塘里的水越来越少,瞌睡与蚊虫不时袭扰着我们,我们好想就地躺上一会儿,又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仍然回答:“快了!”
瞌睡虫再次袭来,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不想再睁开,水车里已无多少水可走了。
天已大亮,塘终于被我们车干了,塘底的浮泥也被我们车上来一部分,二哥下塘只捉到了几条小鱼,白白高兴了一场,很是没趣。大家再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满足地回答:“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功劳大大的,不但把我们家的十多亩田放到了,还把麻子大叔的三亩田、刘大婶的二亩田也放到了。”
“啊——”听到爹的话,大家感到很惊讶,也挺气愤:“你怎么用我们的苦力做人情啊?”
“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麻子大叔年老体弱,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刘大婶孤儿寡母,连水车都搬不动,他们到哪里搞水去?人家缺劳力,你们年轻力壮,帮点忙算什么?”爹告诉我,“人活在世上,谁个挂了无事牌?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
我仔细品味着爹的话,好像重新认识了爹。
(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
作者的父亲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有大多数农民的优点和缺点:勤劳、能吃苦,但也不乏自私和小农意识。
文章在开头极力渲染家乡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季节对水的渴求。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这个季节是水稻怀孕的时候,但是“夏日的南风带着炙人的气浪从田野掠过”“田里开出了丝坼,有些水稻因缺水出现了枯萎”“水的蒸发量大,一夜南风就可以将田吹干”“可老天偏偏与农民作对,太阳整天整天地出,天上云的影儿也不见,村民急得团团转。德圳水库的水在上游就被拦截,没有一滴水往下流,大部分塘里水已被放干,井里的水位也一降再降”。这样的描写,是要体现水对于任何一个农家来说,那是何其的重要。后面接着描写父亲帮助麻子大叔、刘大婶家抗旱,更能表现其精神的可贵。
父亲是一个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计划有策略的人。一进入夏季便修好水车;一发现扁担丘边的一口水塘中还有水,便认识到要抓住机遇,作出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定;周密安排、布署,搬救兵、分班抗旱、堵黄鳝眼。这一切紧锣密鼓的准备,看上去好像全为了自家,这也是孩子们在整个车水过程干劲冲天的原因。孩子们年轻力壮,从天黑车水到天亮,不停地掀起车水的高潮,塘中的水越来越少,多次问到“水放到了没有”,可父亲始终回答“快了”,这让读者疑惑,也让孩子们不解。天已经大亮,父亲才解释了这个让读者疑惑的问题,告诉孩子们真相。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父亲还是一个有策略的人。这样的写法,很吸引读者。
孩子们对父亲的做法感到惊讶、气愤和不理解,父亲回答“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人活在世上,谁个挂了无事牌?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父亲是那样的纯朴、善良。文章在最后说:“我仔细品味着父亲的话,好像重新认识了爹。”他没有高调,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讲的道理极其简单、质朴。他的劳动,不仅为自己,也为了乡亲。他做的一切就是建立在这简单的人生观基础上。作者对父亲的重新认识,也在于此,他其实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这个父亲形象之所以能感动读者,也在于其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