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先行课,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高职在校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自己《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特点
一、绪言
《C语言程序设计》(简称《C》)是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问题空间到计算机程序空间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C》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方法死板,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师上课,都是按照:“先介绍该语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及运算符、表达式,然后再介绍其语法规则,讲解例题,最后照书上机实验”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使教师感到《C》难教,学生感到《C》难学,具体来说,发现部分学生不知学为何用而不感兴趣,部分学生觉得它难学而厌学,还有部分学生学而不得法,不知如何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均不甚理想。因此,掌握C语言的编程技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高职学生接收的是专科层次教育,人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本科学生的特点。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差距大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整体来说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要稍好些;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各学校的自主招生。这部分学生要么是高中成绩很差,要么直接就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把这两部分学生混在一个班进行学习,可想而知他们的差距有多大。
1.2学习目标不明确
纵观当今的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学生都是一片茫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进了高职院校,要想再继续深造已不可能,只要在校期间每门功课达到六十分,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因此,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或采取考试舞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从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1.3自我控制能力差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C》教学主要在机房,这就为他们打游戏、看电影提供了方便。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在准确把握授课内容的同时,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C语言基础知识和C语言编程技巧。本文将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对《C》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取学习《C》的对策
1.严格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不定期点名抽查学生的出勤率,对于迟到、旷课、早退要提出严肃批评,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而对于在机房上课看电影、打游戏的情况,要坚决制止。通过批评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因材施教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吃不了”的问题,也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材施教。
大家都知道,C语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半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上机操作的。对于同一个题目可能一部分人能完成,而另外一部分基础稍微差点的是不可能完成,如果要做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那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因此,在任务分配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即总体任务分为两部分:基本任务和创新任务。基本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有学生都“吃得了”,它也是每次C实验课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没完成将作出一定的处罚。创新任务只要是让小部分学生能“吃得饱”,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做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是C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得到应用,那么我们努力要学习的东西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不能用它来处理实际问题,所学的知识也就没有意义。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应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感兴趣而又陌生的例子(学生对例子熟悉且都比较喜欢,但是不知道如何用C程序来实现),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好C语言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循环程序设计时,可以引入电视节目——幸运五十二中猜商品正确价格的例子;在学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可以例举个税缴纳问题。
通过对这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讲解,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容易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4.善于归纳和总结,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由于学生学习是局部的、分散的,很难形成整体清晰的表象。因此,给学习基础知识造成了困难。那么,如何将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整体清晰的印象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归纳、小结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温故而知新、理出头绪。归纳可以是一条语句多方面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类语句的归纳。一章或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讲完后,应及时的给学生进行小结。小结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概括、图示、表格、典型例题等等,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地方应着重强调。如条件语句有两种形式:简单形式if单分支条件语句、双分支条件语句、扩展形式的条件语句);复杂形式(if语句的嵌套)。由于分支嵌套书写不方便、结构不清晰,引入多种情况语句(switch)。通过适时的小结与归纳,不但能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还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便于迅速地提高知识水平。
5.必须全面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的形式就像一根指挥棒时刻指导教学前进的方向,传统的理论考试使大都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死记硬背上,而忽略了该课程实操性——高分低能,因此《C》的考核必须实现教考分離。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包括笔试和机试,两者的比例为1:1,机试不及格总成绩则一律按不及格处理,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教育改革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敏霞;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02期
[3] 郭芹《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8(1).
[4] 朱建东; 高校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5.03期
[5]王淑敬;关于C语言教学的一点体会[A]; 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08年.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特点
一、绪言
《C语言程序设计》(简称《C》)是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问题空间到计算机程序空间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C》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方法死板,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师上课,都是按照:“先介绍该语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及运算符、表达式,然后再介绍其语法规则,讲解例题,最后照书上机实验”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使教师感到《C》难教,学生感到《C》难学,具体来说,发现部分学生不知学为何用而不感兴趣,部分学生觉得它难学而厌学,还有部分学生学而不得法,不知如何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均不甚理想。因此,掌握C语言的编程技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高职学生接收的是专科层次教育,人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本科学生的特点。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差距大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整体来说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要稍好些;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各学校的自主招生。这部分学生要么是高中成绩很差,要么直接就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把这两部分学生混在一个班进行学习,可想而知他们的差距有多大。
1.2学习目标不明确
纵观当今的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学生都是一片茫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进了高职院校,要想再继续深造已不可能,只要在校期间每门功课达到六十分,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因此,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或采取考试舞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从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1.3自我控制能力差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C》教学主要在机房,这就为他们打游戏、看电影提供了方便。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在准确把握授课内容的同时,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C语言基础知识和C语言编程技巧。本文将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对《C》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取学习《C》的对策
1.严格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不定期点名抽查学生的出勤率,对于迟到、旷课、早退要提出严肃批评,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而对于在机房上课看电影、打游戏的情况,要坚决制止。通过批评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因材施教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吃不了”的问题,也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材施教。
大家都知道,C语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半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上机操作的。对于同一个题目可能一部分人能完成,而另外一部分基础稍微差点的是不可能完成,如果要做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那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因此,在任务分配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即总体任务分为两部分:基本任务和创新任务。基本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有学生都“吃得了”,它也是每次C实验课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没完成将作出一定的处罚。创新任务只要是让小部分学生能“吃得饱”,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做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是C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得到应用,那么我们努力要学习的东西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不能用它来处理实际问题,所学的知识也就没有意义。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应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感兴趣而又陌生的例子(学生对例子熟悉且都比较喜欢,但是不知道如何用C程序来实现),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好C语言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循环程序设计时,可以引入电视节目——幸运五十二中猜商品正确价格的例子;在学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可以例举个税缴纳问题。
通过对这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讲解,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容易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4.善于归纳和总结,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由于学生学习是局部的、分散的,很难形成整体清晰的表象。因此,给学习基础知识造成了困难。那么,如何将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整体清晰的印象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归纳、小结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温故而知新、理出头绪。归纳可以是一条语句多方面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类语句的归纳。一章或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讲完后,应及时的给学生进行小结。小结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概括、图示、表格、典型例题等等,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地方应着重强调。如条件语句有两种形式:简单形式if单分支条件语句、双分支条件语句、扩展形式的条件语句);复杂形式(if语句的嵌套)。由于分支嵌套书写不方便、结构不清晰,引入多种情况语句(switch)。通过适时的小结与归纳,不但能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还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便于迅速地提高知识水平。
5.必须全面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的形式就像一根指挥棒时刻指导教学前进的方向,传统的理论考试使大都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死记硬背上,而忽略了该课程实操性——高分低能,因此《C》的考核必须实现教考分離。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包括笔试和机试,两者的比例为1:1,机试不及格总成绩则一律按不及格处理,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教育改革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敏霞;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02期
[3] 郭芹《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8(1).
[4] 朱建东; 高校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5.03期
[5]王淑敬;关于C语言教学的一点体会[A]; 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08年.